主洞高8米,寬13米, 深22米,洞內面積約200平方米。1973年進行第一次發掘,2001年進行第二次發掘, 發現29座人類墓葬、1處石器加工點及火塘、灰坑等生活遺蹟,人類食後遺棄的哺乳類、鳥類、魚類、龜鱉類、腹足類和瓣鰓類動物骨骼113種, 代表動物有梅花鹿、小鹿、赤鹿、蘇門羚、豬、水牛、椰子貓、食蟹獴、小靈貓、獾、竹鼠、板齒鼠、獼猴和亞洲象等,還發現有新屬鹿種“秀麗灕江鹿”和楔蚌屬新種“甑皮岩楔蚌”等,均屬熱帶、亞熱帶動物群。出土打制和磨製石器、穿孔石器、骨器、角器、蚌器數百件, 其中打制石器有砍砸器、盤狀器、刮削器、砧、杵等;磨製石器有斧、缽、瓮、三足器等。出土捏制和泥片貼築的夾砂和泥質陶器殘片上萬件, 其燒制溫度偏低,多為棕紅,次為灰色,紋飾以繩紋、蘭紋為大宗,部分為刻畫幾何紋圖案。經碳14C多次測定,該遺址距今1.2萬年至7000年,為新石器時代早期先民的居住遺址。甑皮岩洞穴遺址為民族學、民俗學、古生物、古氣候的研究提供了完好的實物資料 。
甑皮岩遺址位於桂林市南郊獨山西南麓,年代約距今1.2萬年至7000年,是華南地區新石器時代早期代表性遺址。甑皮岩遺址博物館1978年12月11日建成開放,是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而誕生的中國第三個遺址博物館,如今已走過了40年的風雨歷程。
40年來,甑皮岩已從一處名不見經傳的洞穴發展成為國家重要大遺址。特別是2010年甑皮岩遺址被國家文物局公布為首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以來,國家、自治區、桂林市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甑皮岩遺址保護與利用,加大投入力度,建成了目前華南地區唯一的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成為向世界展現中華民族“萬年智慧”的歷史文化名片。
飛速發展時期 多項文物保護工程實施
甑皮岩遺址1965年被發現並在1973年進行了第一次發掘。因當時科技水平所限,發掘欠規範,遺址的文化堆積層次和年代分辨不夠清楚,將其籠統定為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 最早階段的原始人文化遺址。
1978年,甑皮岩洞穴遺址陳列館成立並對外開放。1981年公布為廣西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1年6月至8月,經中國社科院批准,由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廣西工作隊隊長傅憲國主持,區、市文物工作隊和甑皮岩博物館合作,運用高科技手段在原址重新發掘研究,將其測定區分為32個自然分層和5個時期的文化堆積層,確定距今1.2萬年至7000年前,有原始人生活居住在甑皮岩中。重新發掘的遺址發現生存的動植物種類比原先增加了很多(僅動物就由70多種增加為113種),一種特別的鳥類還被命名為“桂林廣西鳥”。據出土的陶片分析,桂林是我國陶器的發源地之一。
在歷次調查和發掘中,甑皮岩遺址共發現29座人類墓葬、1處石器加工點及火塘、灰坑等生活遺蹟,出土打制和磨製石器、穿孔石器、骨器、角器、蚌器數百件,捏制和泥片貼築的夾砂和泥質陶器殘片上萬件,人類食後遺棄的哺乳類、鳥類、魚類、龜鱉類、腹足類和瓣鰓類動物骨骼113種。這些遺蹟、遺物依出土地層和文化特徵可劃分為五期,由此可勾勒出公元前10000至5000年間桂林原始文化的發展軌跡。
2011年到2018年,甑皮岩遺址進入了飛速發展時期。
該館累計落實經費8500多萬元,新征博物館用地42.9畝,完成拆遷10000平方米,實施了甑皮岩遺址危岩治理、洞頂滴水防滲、地下水害治理、出土文物修復、保護展示、環境整治等文物保護工程,建設完成甑皮岩遺址新展示館、小平足跡館、遊客服務中心、萬年智慧體驗中心、考古文化長廊、時光隧道影院以及甑皮岩先民雕塑景觀、景觀大門、保護圍牆、小平足跡廣場、入口廣場、生態停車場等設施。2013年12月,甑皮岩遺址被國家文物局公布為華南地區首個、也是唯一的國家考古遺址公園。2014年6月19日甑皮岩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隆重揭牌。
學術研究成果豐碩 桂林增添文化名片
甑皮岩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揭牌,只是甑皮岩深度挖掘、保護、開發的起點。不斷出現的考古新發現,為構築桂林文化發展新優勢添磚加瓦。
根據調查覆核,桂林市轄區現在已發現史前遺址點169處,成為中國發現史前文化遺址點最豐富、最集中的城市之一。大岩、螺螄岩、新岩、象鼻岩、父子岩、塔山等遺址考古發掘取得重要成果,建構了桂林史前文化基本序列,填補桂林史前文化多項空白,系統彰顯了萬年來桂林先民開發桂林山水勝地的智慧,建立了嶺南嶺北史前文化交流融合的新坐標,為研究桂林融入“多元一體”中華文明進程提供了最新的考古證據。
2014年實施的甑皮岩遺址博物館與中國水下考古中心合作實施的洞穴水下考古調查項目,則開創了中國史前洞穴水下考古的先河。為了配合甑皮岩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實施“考古中國——— 華南史前考古”國家重大課題。2010年11月,由著名考古學家張忠培題詞的“中國桂林洞穴遺址考古研究中心”在甑皮岩國家考古公園成立。2012年9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華南一隊在桂林成立。2015年11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華南史前考古研究基地”、“中國骨蚌質文物保護科研基地”相繼落戶甑皮岩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2011年以來,甑皮岩遺址博物館出版了《2010中國桂林·史前文化遺產國際高峰論壇論文集》、《桂林史前文化》、《桂林文化遺產精粹》等5部著作,發表《陶雛器——— 桂林甑皮岩首期陶》、《桂林文化與旅遊融合發展戰略中甑皮岩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機遇與挑戰》等論文20篇,形成了《桂林市史前文化資源調查(覆核)報告》《關於甑皮岩陶雛器研究成果的綜合意見書》。
2016年9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桂林甑皮岩遺址博物館、桂林市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院、中國民主同盟廣西壯族自治區委員會經濟委員會等五方單位一致認為:甑皮岩先民是具有高智商的智慧人,雙料混煉技術是萬年前人類的發明,桂林是萬年人類智慧聖地。2017年6月22日至24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桂林舉行“中國南方史前考古暨桂林父子岩遺址發掘學術研討會”,專家們一致同意將桂林命名為“萬年智慧聖地”。就此,桂林增添一塊新的文化名片。
社會教育功能彰顯 喚起桂林文化自信
2015年,桂林甑皮岩遺址博物館實施完成了新展示館基本陳列項目——— 《桂林·山水家園》,並分別在象山景區、七星景區完成了象山頂遺址、丹桂岩遺址的保護展示標識景觀。2017年,該館舉辦了《甑皮岩大遺址考古成果展覽》、《鄧小平與甑皮岩》、《公眾考古從娃娃抓起》等專題展覽。
除了藉助本館的場地和資源開辦展覽,桂林甑皮岩遺址博物館還走出去,深入桂林市30多所大中國小開展了“青少年模擬考古科普基地創新示範”、“甑皮岩公眾考古大篷車進校園”、“考古一天,穿越萬年”、“甑皮岩人指尖上的科技”、“炫技——— 桂林先民創造陶器的偉大發明”等主題體驗考古科普活動。該館的學術專家還登上“桂林百姓文化大講壇”,先後開展了《甑皮岩探秘》、《桂林“小時候”的故事》、《萬年智慧出桂林——— 甑皮岩陶文化最新研究成果揭秘》等科普講座,讓更多普通市民了解了甑皮岩的厚重歷史。
更為難得的是,桂林甑皮岩遺址博物館還曾在一年中三次亮相央視。
2017年,桂林甑皮岩遺址博物館與央視合作拍攝了《神秘的甑皮岩星象文化》、《探訪中華陶器之源》,《考古進行時——— 少年考古記》,一年內先後在央視播出,形成了一年三次亮相央視的宣傳效應。此外,該館還在2018年與廣西科教頻道合作拍攝文化專題片《桂學故事——— 甑皮岩》,將甑皮岩的故事播撒到八桂大地。
桂林甑皮岩遺址博物館還堅持文旅融合,創新“異地開發甑皮岩文化”的新思路,以甑皮岩文化為支撐,在陽朔十里畫廊建設陽朔甑皮岩古人類遺址展示館,並延伸開發“圖騰古道·智慧源”景區,在全國開創了史前文化與旅遊融合的“一址兩館”發展新模式。圖騰古道·智慧源景區現已被評為AAAA景區,年均接待遊客100萬人次。
甑皮岩從遺址博物館升格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在全國探索了“以小見大、一園多點、由點帶面”的大遺址保護與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的“甑皮岩模式”,其經驗先後在2014年第38屆世界文化遺產大會和2017年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現場工作會予以宣傳推廣,成為了桂林市委市政府實施“尋找桂林文化力量、挖掘桂林文化價值”戰略的重要組成,喚起了更多桂林人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