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鄉族

他們稱當地漢族人口為“客家”,說漢語為“客話”。 ”於是瓦鄉人把把自己的始祖稱之為戎氏阿娘,戍氏阿楚。 瓦鄉族常稱苗族人為“苗子”,說人行為不合常規稱“苗里苗氣”。

基本情況

瓦鄉族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未識別民族之一,目前被歸為苗族、漢族、土家族。人口約為30-40萬。分布在瀘溪、古丈、永順、張家界、辰溪、漵浦與沅陵交界地帶。

分布

瓦鄉族主要分布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湖南省沅陵縣西南部及瀘溪的上堡、桑植、辰溪的船溪驛,漵浦與渭溪相連的地方,龍山、永順等地與沅陵交界的地帶,以及城步地區南山牧場的部分區域。
瀘溪、古丈、永順、張家界、辰溪、漵浦與沅陵交界地帶。

語言

目前學術界普遍的看法和官方的看法認為瓦鄉語屬於漢藏語系漢語族,但有一定苗瑤語底層成份。

人口

大約為30-40萬。

民族劃分

大部份劃分苗族,部分劃成土家族或漢族。但不論是劃分成苗族、土家族或漢族,大都對瓦鄉族有一定認同,也都希望更改名族類別。

族源傳說

瓦鄉族族源,說法不一,其主要說法有三種:磐瓠子孫洗,戎氏阿娘戍氏阿楚相配說和苗族分化出來說。

磐瓠子孫說

瓦鄉族自認“磐瓠後裔”。他們稱當地漢族人口為“客家”,說漢語為“客話”。《宋史・西南溪峒諸蠻》(上)載:“西南溪峒諸蠻,皆盤瓠種,唐虞為要服。周世其眾盛,宣王命方叔伐之,楚王既霸。遂服於楚。….”《拓地誌》雲“濮在楚西南”;王鳴盛《尚書後案》載:“百濮,西南夷…或日湖廣常德、辰洲二府境”。今日瓦鄉族居住地即昔同“濮地”、武陵、辰洲的一部分,也是五溪(五溪乃酉溪、辰溪、巫溪、雄溪、朗溪之總稱。五溪匯而沅水成)蠻地之一,有詩云:“五溪八蠻地,楚回歸邊域。勢雄接雲貴,力.壑赴洞庭”。瓦鄉族理應是其中主體民族之一。瓦鄉族在歷代王朝稱之為“蠻”,遭到殘酷鎮壓、封鎖致使其流離失所,有的改換族稱,隱居下來;有的被強制同化;有的被迫遷入崇山峻岭。因此,今之瓦鄉族多居住在交通不便,生活環境惡劣的地方。也正因為此,本民族的語言,風谷習慣才得以延續至今。

戎氏阿娘戍氏阿楚相聚說

一天,漲齊天洪水,把天下人淹死了。戎氏姐弟二人,因為跑得快,急忙鑽進了自家的水缸罩,隨水漲到金花山頂,大水退後,天下一片荒涼,沒有人煙,沒有耕耘。天宮玉帛大帝派觀音娘娘做媒,要戎氏姐弟成婚。戎氏姐弟怎么也不肯。觀音娘娘說:“這金花山的對面是銀花山,弟在金花山上栽蓬瓜,姐去銀花山上栽蓬瓜,兩蓬瓜藤互相連,你姐弟就成婚。”果真兩蓬瓜藤纏藤。姐說“不行。”弟說:“不能。”觀音娘娘又說:“你姐弟各在一個山頭燒蓬煙,煙柱衝上天,兩股煙子攪在一起,你姐弟就成婚。”姐弟一燒,果真見兩股煙子攪成了繩。弟說:“不行。”姐說:“不能。"觀音娘娘只好又說:“那你姐弟就滾磨盤,弟拿塊陽磨盤站在金花山頂,姐拿塊陰磨盤站在銀花山頂。我叫滾,你們就將磨盤滾下山谷罩去,若是兩塊磨盤緊相連,你們就一定要成婚。”戎氏姐弟想,瓜藤,煙柱攪纏,那是地利天時,這磨盤拿在我手罩,就難“人和”(合),她叫“滾”,我就遲點滾下去,讓對方先滾下去,就不會在山谷里相合。於是二人答道:“就這一次為定。”觀音娘娘待兩人拿磨盤站好後,大叫一聲:“滾”,戎氏姐想:我慢一個時辰,讓他先滾下山谷里。雙方都慢了一個時辰,兩塊磨盤還是同時滾到了山谷里。觀音娘娘這時叫戎氏姐弟一起去山谷里驗看,陽盤果然重合在陰盤上。戎氏姐想到“人和(合)”,紅了臉,戎氏弟想到了“人和(合)”低下了頭,觀音娘娘說聲“恭喜”就回天宮去了。
三年過後,戎氏夫妻生下了一個肉球,戎氏夫妻就把肉球砍成細小的塊塊,每砍一塊封他一姓,用兩片瓦蓋起放在大水過後的大地上,放在岩邊就姓石,放在楊樹邊上就姓楊,放在水邊就姓江,放在路邊的就姓侯……也不知封了多少姓,最後剩下一塊,戎氏夫妻舉刀劈成兩塊,甩向天邊,說:“一姓張,一姓李,兩邊都一樣。"第二天早晨,戎氏夫妻就站在金花山頂往四面八方望一望,昨晚蓋著的兩皮瓦,都成了幢幢房子,炊煙繚繞,天邊姓張姓李的人家,房屋櫛次鱗比,炊煙滾滾。所以,瓦鄉人除了姓張姓李的較其他姓氏的人居多外,至今人們依然流傳著:“張李是一家。”於是瓦鄉人把把自己的始祖稱之為戎氏阿娘,戍氏阿楚。並雕刻菩提進行祭祀。

苗族分化出來說

“瓦鄉”老人說,伏波馬王(漢朝馬援)帶兵打到血溪之地,經過反覆征戰,征服了戎氏娘娘這般蠻人以後,又繼續攻打“南海”。“南海”就是古代湘西南與廣西毗鄰的地方,伏波的軍隊人生地不熟,遭到南海官兵的伏擊和火攻,幾乎全軍覆沒,伏波馬王帶著殘兵敗將落荒而逃到一座廟罩,正碰上了戎氏娘娘在求神。伏波馬王戰戰兢兢地說:“娘娘在上,請娘娘救命”。戎氏娘娘心慈,見他怪可憐的,就叫他們幾個人躲到了神像背後,自家出廟門,顯出神通,把南海追趕的官兵都勸走了。誰知伏波馬王不甘心失敗,等到南海官兵走後,他要驅使戎氏娘娘的人馬為他去賣命,繼續攻打南海。戎氏娘娘心想:“南海是我近親鄰居,是萬萬不能傷害他們的!但是,若不走一趟,又會得罪伏波和朝廷而遭致禍害!”因此,戎氏娘娘不得不裝出要出兵攻打南海的姿態,加強訓練軍隊,秘密傳授,相互聯絡和勸說南海官兵或降服的信號。這種軍事行動信號漢人聽不懂,其軍隊以外的人也不能識破,這種信號就是“瓦鄉人"的語言,叫“果熊渣”,“瓦鄉人”以外的人把它叫做“瓦鄉話”。有些學者從語音學的角度,對瓦鄉話進行研究,通過瓦鄉話與其周邊少數民族語言,主要是苗族、土家族語言進行比較,認為鄉話屬於漢藏語系、苗徭語族的苗語支,是苗族的一種方言。此說不為瓦鄉族所接受。瓦鄉族常稱苗族人為“苗子”,說人行為不合常規稱“苗里苗氣”。他們教育小孩不要去苗族居住地,因為苗人會“放蠱”。從這些帶有明顯歧視性語氣來看,瓦鄉族不可能是苗族的一支,瓦鄉語更不可能是苗族語言的一種方言。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學者張琨先生在他的《漢語方言中的幾種音韻現象》一文中提出:“據當地民間傳說(瓦)鄉人有從陝甘遷來的,有從江西遷來的。(瓦)鄉話的聲韻調很難和古音或者別的漢語方言做規則的比較音韻研究。(瓦)鄉話中方言混合現象非常明顯,不但有不同的漢語方言成分,甚至於有漢語和非漢語的糾纏,湘西一帶正是苗族聚居之區。(瓦)鄉話不是官話,沅陵瀘溪城區的方言屬於官話系統。(瓦)鄉話是在官話沒有進展到這個地區之前的土話。”張先生的分析應該符合瓦鄉話的實際情況。據此推論,瓦鄉話既然是官話沒有進展到這個地區之前的土話,理所當然,瓦鄉族也應是這裡的土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