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依·奧列霍夫

瓦·依·奧列霍夫

瓦·依·奧列霍夫(В·И·奧列霍夫 1902-1957)前蘇聯中將。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陳賡院長的顧問及蘇聯顧問團首席顧問。1957年3月7日在哈爾濱辭世於工作崗位,時年55歲。 1952年7月受蘇聯政府委派來華工作,是軍事工程學院蘇聯顧問團的首席顧問,幫助制定建院方案的專家設計組組長,空軍中將。他1917年參加了俄國十月革命,1927年加入蘇聯共產黨,1933年入茹柯夫斯基航空學院學習,1938年畢業後在蘇共中央委員會工作,1942年被任命為蘇聯空軍幹部部部長,1949年任列寧格勒莫惹斯基軍事航空學院副院長,曾獲兩枚列寧勳章、三枚戰鬥紅旗勳章、一枚二級庫圖佐夫勳章。

基本信息

援華建校

建校選址

1952年夏,毛主席授予陳賡同志創建哈軍工的任務,史達林派來瓦·依·奧列霍夫為首的顧問小組,為戡察院址,他倆飛遍了東北及大江南北七座城市,最後確定在哈爾濱;之後兩人分別回北京、莫斯科進行籌備。

1953年5月13日下午,奧列霍夫偕夫人率11人顧問團乘火車到達哈爾濱。陳賡安排10位顧問團住進了“大和旅館”。此前的1952年11月5日,為給在哈爾濱的蘇聯顧問團安排住處,陳賡專門進京,將正在中南海西華廳主持會議的周總理堵在如廁後回來的路上,經特批借來了“大和旅館” (現紅軍街85號龍門大廈貴賓樓酒店)。這裡曾是中長鐵路蘇聯專家樓,蘇聯專家剛剛撤離,舒適的環境和設施無可挑剔。奧列霍夫夫婦單獨住進了位於博物館廣場東側的一幢小洋樓(現紅軍街33號哈爾濱少年宮辦公樓)。陳賡還為他家安排了全套服務人員。兩年後,為便於工作,他們夫妻也搬進了“大和旅館”。

設定院系

53年初,院部系主要負責人己有個初步安排,徐介藩(早期黃埔軍校畢業,又是毛主席訪蘇時的翻譯)原定為空軍工程系主任。這回又新來了周總理批准回國參加哈軍工建設的唐鐸,他是蘇軍空軍學院畢業,參加了蘇聯衛國戰爭,在空軍己服役近30年。考慮到工程專業的建設,唐鋒又是航空兵器專家,陳院長與奧列霍夫商量權衡再三,還是做通了徐介藩的工作,請其任裝甲兵工程系主任。唐鐸任空軍工程系主任。

一次,也就是顧問進院後首次聯席會議,在王字樓進門右側院長辦公室相鄰的小會議室開會,院部系一把手都帶著自己的顧問參加,側門(通院長辦公室)開處,出現了陳院長的身影,五系主任唐凱高喊口令:“起立,立正!”大家不約而同都站起來了。院長示意坐下。大家均十分嚴肅,且停止了吸菸和談話!

首先討論師資問題。由於五個系及院屬13個教授會(後改為教研室)都拚命掄來院報到的技術師資。最後,院長一面說開學前後,主要是基礎教育,主要是院教授會承擔,從專業教育建設,當然也應照顧到各系的發展。現立個規矩:“凡來院的技術幹部,報到後由幹部部負責,帶去晉見我的顧問奧列霍夫面談,了解其學識及專業情況,提出分配初步意見,再帶回幹部部研究後報我!”此令一出,教員科科長張伯峰,還有張殊希同志總是經常約見院長顧問奧列霍夫有來人晉見!平息了各單位掄要技術幹部的問題。

凡聘請來院的顧問,無論其定向與否,均應由首席顧問帶去晉見陳院長,再確定其下去工作。

忘我工作

奧列霍夫到哈爾濱的次日上午(1953年5月14日),他在陳賡等人的陪同下,視察哈軍工臨時校舍時,提出了35條意見:如化學實驗室無抽風機、閱覽室無地毯、炊事員應扎白圍裙、打飯盆應包鐵皮等。要求之嚴格,令陪同他的學院領導面面相覷。

1953年9月1日,晴空萬里,艷陽高照。哈軍工舉行隆重的開學典禮,奧列霍夫和顧問團成員參加了開學典禮,並就坐於主席台上。

開學後,奧列霍夫幫助哈軍工制訂教學計畫、編制教學大綱,廢寢忘食,經常工作到深夜。從學院教學計畫修訂,各系專業科目的設定,教學方法,課時安排,他都要一一過問。經他和顧問團審定的年度教學大綱,得到毛澤東和黨中央領導的認同。

在教學樓建設中,奧列霍夫經常與陳賡一起爬上腳手架檢查施工質量。有一次,他檢查中發現施工進度緩慢、混凝土樁出現空洞等問題,十分惱火,立即向陳賡大將匯報,並會同陳賡找到市委領導,面見施工單位領導交換意見。哈軍工的規劃和初期建設,無不滲透著奧列霍夫的心血。

有一天深夜,奧列霍夫在視察校園時發現,幾顆鑲嵌在水塔上的五角星紅光四射,他認為這樣不妥,因當時哈軍工對外稱“103部隊”,是保密單位,高空的紅星,會把學院的方位暴露了。他提的建議,都被陳賡採納。

據原哈軍工一名老教授回憶,他是1954年入校的海軍系學員,當時沒有大教室,開大會時,學員只能坐在現文廟對面的核桃樹林地上,陳賡院長或劉居英副院長站在前面講話,奧列霍夫站在一旁。

人物逝世

1957年3月27日晚,奧列霍夫在哈軍工忙碌一天后,在“大和旅館”進晚宴。晚宴結束後,奧列霍夫邀一位同事到休息廳下棋,誰料,因突發心臟病,在他低頭之際,一頭栽倒在棋盤上。住在樓上的奧列霍娃聞訊後,發瘋般撲向奧列霍夫。劉居英等學院領導立即趕到招待所,組織搶救奧列霍夫。但經“大和旅館”值班醫生和哈醫大內科專家全力搶救,依然回天無力。奧列霍夫撒手而去,享年55歲。

第二天,學院臨時移至“大和旅館”辦公,還安排翻譯鍛鋼、醫生、服務員等人陪伴奧列霍娃。當時,陳賡正在浙江沿海視察國防,無法趕回。他指示學院領導要隆重舉行葬禮。

奧列霍夫的遺體經哈醫大解剖並處理後,安放在哈軍工禮堂南側的舞廳。中央軍委派李達上將來學院,代表國防部長彭德懷元帥參加祭典並敬獻了花圈。學院全體幹部、教師、學員排隊向奧列霍夫遺體告別。

1957年3月30日清晨,學院全體人員冒著凜冽的寒風,列隊步行將奧列霍夫的靈柩送往馬家溝機場。在蘇聯政府派來的專機旁,李達、劉居英和學院領導與奧列霍娃緊緊地握手。劉居英問她:“您還有要求對我們說嗎?”奧列霍娃淚流滿面,遲疑了一下,哽咽著說:“如果可能,請中國政府幫忙,讓我們的政府給我家換一個稍大點的房子,現在房子太小,孩子們都大了,實在住不下去了……”說到此,她再也無法控制自己的感情,失聲痛哭。劉居英強忍淚水,鄭重地對奧列霍娃說:“請您放心,我們一定會盡全力幫助您。”

人物評價

2007年,奧列霍夫銅像位於奧列霍夫廣場、陳賡路一側,銅像面向西北。銅像底座高約1.5米,為花崗岩材質,銅像高1米;銅像設計者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李象群教授。奧列霍夫過世之後的第五十個年頭———2007年,哈軍工傳人以他的名字命名了這個廣場,以這種形式,把他的功績永遠銘刻在這片他所奉獻過的熱土上。廣場的西部,“陳賡路”貫穿校園的南北。和哈軍工時期相比,校園道路兩旁的教學樓,實驗樓,甚至是公寓樓都基本維持了五十年前的原貌。在陳賡路的旁邊修築奧列霍夫廣場,讓兩位曾經共同為我國國防科技教育事業作出不朽功勳的共產主義戰士能夠永遠相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