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基塔·米亥科夫

尼基塔·米亥科夫

尼基塔·米哈爾科夫(Nikita Mikhalkov),1945年10月21日出生於俄羅斯莫斯科,俄羅斯電影導演、編劇、製片人、演員,畢業於莫斯科國立電影學院。 1974年,執導個人首部電影《敵中有我,我中有敵》 。1977年,編導劇情片《一首未完成的機械鋼琴曲》獲得第25屆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金貝殼獎 。1987年,憑藉劇情片《黑眼睛》獲得第40屆坎城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提名 。1991年,編導劇情片《蒙古精神》獲得第48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 、第6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提名 。1994年,執導劇情片《烈日灼人》獲得第6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 、第47屆坎城國際電影節評審會大獎 。1996年,擔任第46屆柏林國際電影節評審團主席 。 2004年,擔任第57屆坎城電影節“短片競賽單元和電影基金會單元”的評審會主席 。2007年,編導劇情片《十二怒漢》獲得第64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特別金獅獎 、第8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提名 。2008年,獲得第21屆東京國際電影節黑澤明獎 。2013年,擔任第3屆北京國際電影節評審會主席 。2014年,編導劇情片《中暑》,該片獲得第18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提名 。2015年,擔任劇情片《戰火中的芭蕾》的監製 。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顯赫家世

米哈爾科夫1945年10月21日出生於一個聲名顯赫的文學藝術世家,家庭濃厚的藝術氛圍為米哈爾科夫以後走上藝術之路創造了一個良好環境。米哈爾科夫的父親——謝爾蓋·弗拉吉米羅維奇·米哈爾科夫是著名兒童文學作家,蘇、俄國歌的詞作者,前蘇聯教育科學院院士,俄羅斯功勳藝術家。他出身於貴族,是俄羅斯文化的代表人物。米哈爾科夫的外曾祖父蘇里科夫是19世紀俄羅斯偉大的畫家,巡迴畫派最著名的兩大代表之一,外祖父尤特·岡恰洛夫斯基是傑出的後印象派畫家。米哈爾科夫的母親——娜塔麗亞·彼得羅芙娜·岡察洛夫斯卡婭也是作家、詩人。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成長,在哥哥安德烈·米哈爾科夫·岡察洛夫斯基的啟蒙帶路下,米哈爾科夫從小受到傳統文化教育和藝術氛圍的影響,對文學和藝術有著特殊的偏好。

米哈爾科夫的國小生活是在莫斯科第二十專門學校度過的。八年級時轉入一所普通中學,同時考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話劇院演員班學習。

早年從藝

14歲初涉電影,米哈爾科夫在哥哥安德烈的年級作業中拍了一個女人離去的鏡頭。當時安德烈剛入前蘇聯國立電影學院學習,拍年級作業時,因女演員臨時不在現場,便急中生智,讓跟他前來看怎樣拍攝電影的弟弟米哈爾科夫穿上女人的大衣和高跟鞋在大街上行走,拍攝離去的背影。從那以後,米哈爾科夫開始進入哥哥的成人圈子,經常參加安德烈的同學聚會,聆聽剛剛邁進藝術殿堂的年輕人:塔可夫斯基、什巴里科夫、烏爾班斯基、古拉亞等對藝術的高談闊論,為他們跑腿買煙。這些人後來都成為前蘇聯電影界的著名人物。與電影界人士的交往使米哈爾科夫中學畢業時便下定決心要當一名演員。

米哈爾科夫先後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話劇演員班和瓦赫塔戈夫劇院的史楚金戲劇學校表演專業學習。1963年米哈爾科夫背著家庭考入史楚金戲劇學校。入學前,他已經在格奧爾基·達涅里亞的影片《我漫步在莫斯科》中扮演了討人喜歡的小伙子——捷運建設者柯里亞一角。

尼基塔·米哈爾科夫 尼基塔·米哈爾科夫

在史楚金戲校學習期間,米哈爾科夫因繼續參加影片《呼應》和《不是最成功的一天》的拍攝,從而違反了學校不許學生拍片的規定,被迫退學,但很快便考入前蘇聯國立電影學院,直接插入著名導演米哈伊爾·羅姆的二年級班學習導演(米哈伊爾·羅姆也是米哈爾科夫哥哥的恩師)。學習期間,先後在《貴族之家》(安德烈·岡察洛夫斯基執導)、《紅帳篷》、《曼舒克之歌》、《萬尼亞舅舅》等多部影片中扮演角色。米哈爾科夫很快步入蘇聯戲劇和電影明星之路,1971年拍攝完成畢業作品《戰爭結束時平靜的一天》後,米哈爾科夫順利地從國立電影學院畢業。

隨後,米哈爾科夫被分配到莫斯科電影製片廠工作,很快獲得獨立拍片的資格。然而,當他完成第一部長片的案頭工作就要投拍時,卻突然應徵入伍。這一舉動源於莫斯科電影製片廠的一次黨委會。會上討論名人的孩子不去服役一事時,也提到了米哈爾科夫。聽到這一訊息,米哈爾科夫主動報名參軍(前蘇聯是義務兵役制),一周后,便到了遠離莫斯科的堪察加半島的海軍艦隊,在核潛艇上當了一名水兵。

開始執導

1968年米哈爾科夫導演了自己第一部短片《我要回家》。1970年,作為畢業作品,他導演了短片《戰爭結束時平靜的一天》。1974年導演和編劇了自己第一部故事長片《戰中有我,我中有敵》,影片大膽創新,運用風格化電影語言,採取新穎的電影手法與技巧,一開始便確立了藝術與商業並重的理念。

初獲認可

1976年,米哈爾科夫的第二部故事片《愛情的奴隸》為他確立了國際聲譽。其中對浪漫理想與政治現實碰撞的描繪、精緻的技巧和“契柯夫式的機智”獲得了讚譽。米哈爾科夫憑藉此片獲得了德黑蘭電影節最佳導演獎。傑克·尼克爾森在看完影片後,將自己的一張照片贈給米哈爾科夫,贈言是“送給影片《愛情的奴隸》的導演,我已成為該片的奴隸。”

接下來,1977年完成的《未完成的機械鋼琴曲》強化了與契訶夫的聯繫。影片主要基於契訶夫的第一個劇本《普拉東諾夫》和其他幾部小說改編而成。《未完成的機械鋼琴曲》在蘇聯取得巨大成功後,又在聖塞巴斯蒂安、芝加哥、佛羅倫斯等國際電影節上頻頻獲獎,進一步擴大了米哈爾科夫在西方的影響力。

1979年的《奧勃洛莫夫——生命的幾天》改編自伊萬·岡察洛夫被譽為“俄羅斯對世界文學的重要貢獻之一”的名著《奧勃洛莫夫》。這部影片濃厚的俄羅斯韻味再次得到西方的青睞,獲得了美國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獎。

此時米哈爾科夫開始暫時擱置起對歷史的追述描摹,通過歷史題材間接探討“現代性”轉而與現實直接“相聚”。1978年的《五個夜晚》,米哈爾科夫頗為有效地捕捉了蘇共二十大召開時的時代氣氛,基本採用室內劇的形式,以心理刻畫見長。同年,他還是哥哥的史詩片《西伯利亞敘事曲》中扮演角色。

米哈爾科夫認為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藝術標誌,今天迫切需要的是關於善與惡的交談,是對妨礙我們生活的人與事的直接揭露。為此,他連續拍攝了《親戚》(1981年)和《沒有證人》(1983年)。《親戚》從城鄉差異、冷漠的人際關係、愛與親緣關係的失落等角度入手,以幽默的方式探討“”親情“主題。《沒有證人》採用了與《五個證人》相近的戲劇風格,是一部純粹的室內劇,通過離異夫妻一夜的對話,對人性進行了層層剖析。

2005年9月,米哈爾科夫暫時離開影協領導崗位,休假拍攝《烈日灼人》的續集《烈日灼人2》。

走向巔峰

2005年米哈爾科夫受第58屆坎城電影節組委會邀請,擔任該屆電影節短片競賽單元和電影基金會單元的評審會主席。

2007年米哈爾科夫新作《12怒漢》入選第64屆威尼斯電影節競賽單元,它是一部翻拍經典的影片。

2008年10月26日下午,東京第21屆東京國際電影節上,米哈爾科夫獲得黑澤明終身成就獎(與陳凱歌同獲)。

2014年11月30日,米哈爾克夫將邦達爾丘克國際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的獎狀與獎牌,在北京親手頒給了演員王大治。

主要作品

參演電影

上映時間劇名扮演角色導演合作演員
2011烈日灼人3:碉堡要塞尼基塔·米哈爾科夫歐列格·米契柯夫
2010烈日灼人2:逃難尼基塔·米哈爾科夫歐列格·米契柯夫, 安德烈·潘因
2007十二怒漢2號陪審員(尼古拉)尼基塔·米哈爾科夫謝爾蓋·加爾邁什, 阿列克謝·彼得連科, 尤里·斯托亞諾夫
2006靜靜的頓河費奧多爾·邦達爾丘克F·默里·亞伯拉罕, 魯伯特·艾弗雷特
2005不受歡迎的人Oleg克里日托夫·扎努西達尼爾·奧勒布里斯基
2005黑色海洛因阿歷克塞·巴拉巴諾夫謝爾蓋·馬科韋茨基, 安德烈·帕寧, 尤里·斯特帕諾夫
2005五等文官歐列格·緬希科夫, 弗拉基米爾·馬什科夫, 康斯坦丁·哈賓斯基
1998西伯利亞理髮師尼基塔·米哈爾科夫朱莉婭·奧蒙德, 歐列格·緬希科夫, 阿列克謝·彼得連科
1994烈日灼人尼基塔·米哈爾科夫歐列格·緬希科夫, 茵格保加·達坤耐特, 娜迪亞·米哈爾科娃
1994安娜成長篇尼基塔·米哈爾科夫娜迪亞·米哈爾科娃, 安娜·米哈爾科娃
1993美麗陌生人耶爾齊·霍夫曼格拉齊娜·扎波羅夫斯卡, 伊戈爾·德米特里耶夫
1991蒙古精神尼基塔·米哈爾科夫弗拉基米爾·戈斯丘辛
1990極光下Petras Abukiavicus , Sergei Vronsky, 後藤俊夫役所廣司, 櫻田淳子
1984殘酷的浪漫史Sergey Sergeyevich Paratov艾利達爾·梁贊諾夫阿麗薩·弗雷因德利赫, 拉麗薩·古澤耶娃
1983兩個人的車站艾利達爾·梁贊諾夫柳德米拉·古爾琴柯
1982夢中和不是夢中的飛行奧列格·揚科夫斯基, 柳德米拉·古爾琴柯
1981巴斯克維爾的獵犬Sir Henry Baskerville伊戈爾·馬斯連尼科夫瓦西里·利萬諾夫, 維塔利·索洛明, 里娜·澤廖娜婭
1981西伯利亞頌Aleksey Ustyuzhanin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娜塔雅·安德烈傑科夫, 德米拉·古爾琴柯
1977一首未完成的機械鋼琴曲尼基塔·米哈爾科夫葉蓮娜·索洛維, 葉夫蓋妮亞·格魯申科, 尤里·博加特廖夫
1977愛情的奴隸尼基塔·米哈爾科夫葉蓮娜·索洛維, 羅迪昂·拿哈佩托夫, 奧列格·巴希拉什維利
1974敵中有我,我中有敵尼基塔·米哈爾科夫謝爾蓋·沙庫羅夫, 尼古拉·帕斯圖霍夫
1972驛站長謝爾蓋·索洛維約夫尼古拉·帕斯圖霍夫, 亞歷山大·費·鮑里索夫
1969貴族之家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列昂尼德·庫拉金, 貝婭塔·蒂希基維茨, 伊琳娜·庫普琴科
1969紅帳篷米哈依爾·卡拉托佐夫肖恩·康納利, 彼得·芬奇, 克勞迪婭·卡汀娜
1967紅軍與白軍White Officer米克洛斯·楊索謝爾蓋·尼科年科, 博洛特·貝舍納利耶夫, 格列布·斯特里仁諾夫
1966戰爭與和平cameo謝爾蓋·邦達爾丘克柳德米拉·薩維里耶娃, 維亞切斯拉夫·吉洪諾夫
1964我漫步在莫斯科格奧爾基·達涅利亞加琳娜·波爾斯基赫, 柳波芙·索科洛娃, 弗拉基米爾·巴索夫

導演作品

時間名稱類型
2015年《戰火中的芭蕾》電影
2014年《中暑》電影
2011年《烈日灼人3:碉堡要塞》電影
2010年《烈日灼人2:逃難》電影
2007年《十二怒漢》電影
1998年《西伯利亞理髮師》電影
1994年《烈日灼人》電影
1991年《蒙古精神》電影
1987年《黑眼睛》電影
1983年《沒有證人》電影
1981年《親戚》電影
1980年《歐布羅莫夫》電影
1979年《五個夜晚》電影
1978年《一首未完成的機械鋼琴曲》電影
1976年《愛情的奴隸》電影
1974年《敵中有我,我中有敵》電影
1970年《戰爭結束時平靜的一天》電影

編劇作品

時間名稱類型
2014年《中暑》電影
2011年《烈日灼人3:碉堡要塞》電影
2010年《烈日灼人2:逃難》電影
2007年《十二怒漢》電影
1998年《西伯利亞理髮師》電影
1994年《烈日灼人》電影
1991年《蒙古精神》電影
1987年《黑眼睛》電影
1983年《沒有證人》電影
1980年《歐布羅莫夫》電影
1979年《五個夜晚》電影
1978年《一首未完成的機械鋼琴曲》電影
1976年《愛情的奴隸》電影
1974年《敵中有我,我中有敵》電影

製片作品

時間名稱類型
2016年《火海凌雲》電影
2014年《中暑》電影
2013年《傳奇17號》電影
2011年《烈日灼人3:碉堡要塞》電影
2010年《烈日灼人2:逃難》電影
2007年《十二怒漢》電影
2005年《五等文官》電影
2004年《潛艇沉沒》電影
1998年《西伯利亞理髮師》電影
1994年《烈日灼人》電影
《安娜成長篇》電影

個人榮譽

蘇聯-俄羅斯演員、導演、編劇,俄羅斯聯邦共和國功勳藝術家(1984)。1963-1966年在史楚金戲劇學校學習。1971年畢業於全蘇國立電影學院(M. H.羅姆教研室)。最初扮演的角色具有自然、真誠的特色,他們是:《我漫步在莫斯科》(1964)中的柯爾卡和《呼喚》(1966)中的謝爾蓋·博羅金。1970年參演了《紅色的帳篷》(扮演丘赫諾夫斯基)和《曼舒克之歌》(扮演葉諾夫)。以後米哈爾科夫扮演的角色有:布雷洛夫(《我中有敵,敵中有我》,1974),阿列克謝·烏斯秋扎寧(《西比利阿達》,1979),涅利多夫公爵(《貴族之家》,1969),騎兵大尉明斯基(《驛站長》,1972,電視片)和特里列茨基(《未奏完的鋼琴曲》,1977)等。

米哈爾科夫導演的第一部影片是《戰爭結束時平靜的一天》(1971)。他的第二部作品是驚險片《我中有敵,敵中有我》(1974)。1976年執導了《愛情的奴隸》。1977年他拍攝了電影《未奏完的鋼琴曲》(根據A. П. 契訶夫作品改編,獲聖塞瓦斯蒂安國際電影節獎等)。1979年,米哈爾科夫把劇作家沃洛金的話劇《五個晚上》搬上了銀幕。1980年,他又根據19世紀作家岡察洛夫的長篇小說《奧勃洛摩夫》執導了影片《奧勃洛摩夫一生中的幾天》。1982年完成了影片《親人》。1983年執導了影片《沒有證人》(同年獲國際影評聯合會獎、莫斯科電影節獎,1984年獲全蘇電影節獎)。1978年他創作了電影劇本《仇恨》(與人合作)和《橫貫西伯利亞的特別快車》等。1978年獲列寧主義共青團獎金。

1991年《蒙古精神》(Urga)榮獲威尼斯金獅獎、歐洲電影獎最佳影片,1995年的《烈日灼身》更一併將他推上事業最高峰,該片與張藝謀的《活著》一同拿到坎城影展評審團大獎,更在1996年奧斯卡拿到最佳外語片大獎,並於同年獲邀擔任柏林影展評審團主席。

在得到更多的榮譽與讚許後,米哈爾科夫放慢了故事片創作的腳步,而於1993年推出了兩部紀錄片:《回憶契訶夫》與《安娜》。其中後者是米哈爾科夫拍攝的大女兒安娜·米哈爾科娃從6歲到18歲成長經歷,時間跨度長達十二年,影片獲突尼西亞兒童電影節金獎。

作品評價

《黑眼睛》

1987年,米哈爾科夫另一部里程碑式作品《黑眼睛》,又使他回到了他所熱愛的契科夫作品。影片以契科夫的《帶哈巴狗的女人》為基礎改編而成,義大利影星馬爾切洛·馬斯特羅尼亞扮演了一個建築師,講述自己當年同一個他永遠無法忘懷的女人之間的浪漫故事。馬斯特羅尼亞精湛的表演使他獲得第40屆坎城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同時提名當年奧斯卡最佳男演員獎。

《黑眼睛》是米哈爾科夫第一部獲得外國投資的影片。之後,他組建了自己的電影公司,即“3T”公司,由“創作”、“勞動”和“合作”三個詞的第一個字母構成,從事電影的製作和放映。米哈爾科夫之後的幾部電影均由該公司和其他公司合作出品。

《套馬竿》

米哈爾科夫1991年拍攝了《套馬竿》,影片在中國內蒙古草原拍攝,畫面精美,考察記錄了邊緣地區人們傳統的生活方式,其人類學價值可堪與弗拉迪哈的《北方納努克》相媲美。影片獲得當年奧斯卡獎最佳外語片提名,米哈爾科夫再一次到達頒獎典禮現場,遺憾的是敗在《印度支那》手下,未能獲獎。

《安娜:6-18歲》

1993年,米哈爾科夫拍攝了《回憶契柯夫》和《安娜:6-18歲》兩部紀錄片,憑藉《安娜:6-18歲》獲得第三屆突尼西亞國際兒童電影節金獎,該片在記錄安娜成長過程的同時,穿插了大量時政紀錄片片段,,展現了這十三年間蘇聯、俄羅斯政治風雲的變幻,通過女兒的成長表現歷史對個人的影響。

《烈日灼人》

米哈爾科夫電影藝術的輝煌勝利可以說在1995年到來。當《烈日灼人》榮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時,他和8歲的小女兒成了典禮的中心,他激動地將將女兒舉到了頭頂,留下了一個感人至深的場面。米哈爾科夫清楚地表明,他把奧斯卡看作“成功”的標誌,儘管《烈日灼人》之前在藝術聲望更高的坎城電影節獲得了評審團大獎。有了奧斯卡的光環,米哈爾科夫輕鬆地同索尼影片公司簽定了《烈日灼人》在北美的放映契約。這部贏得評論家強烈讚揚的影片在加拿大和美國獲得了超過兩億美元的票房。

《西伯利亞的理髮師》

1998年米哈爾科夫呈現給觀眾的是一部“視覺盛宴”,即號稱俄羅斯版《亂世佳人》的史詩巨片《西伯利亞的理髮師》,它創造了俄羅斯電影的奇蹟。米哈爾科夫本人指出:“該公司付出了有史以來最大的努力製作了一部世紀之交俄羅斯全景式故事片。影片圍繞一個軍官學校士官生經歷了愛情、背叛、嫉妒、競爭、決鬥等各種磨難,但仍保持對祖國的熱愛及根生蒂固的尊嚴,這是當代人以基本喪失卻有待恢復的品質。”這一部融藝術性和商業性於一體的愛情史詩巨片,既吸納了美國商業片的諸多技巧,又葆有俄羅斯文化傳統及其藝術電影敘事的基因,同時呈現出米哈爾科夫電影迷人的個性。影片耗資4600萬美元,由一個國際化團隊打造,體現了米哈爾科夫在全球化語境中開拓民族電影發展道路的嘗試,把高水準的藝術精品推向世界時市場,但它卻遭到國內眾多媒體和影評人的炮轟。

作為導演米哈爾科夫受到歡迎有多方面因素,與同時代的其他俄羅斯電影導演不同,米哈爾科夫的電影既不是塔科夫斯基、索科洛夫式的個人獨白,也不是對好萊塢的消極模仿,而是在立足本土的基礎上達到國際性與民族性,商業與藝術的完美結合。

與此同時,米哈爾科夫也沒有放棄表演生涯,不時在諸如《呼應》、《曼舒克之歌》、《紅帳篷》、《兩個人的車站》、《殘酷的羅曼史》以及他自己的影片《戰中有我,我中有敵》《愛情的奴隸》、《親戚》、《烈日灼人》、《西伯利亞的理髮師》中扮演角色,從而確立了自己“演員導演”的聲譽。米哈爾科夫說他在拍攝現場即興創作,“就像伯格曼那樣,也就是說,在長期精心的安排之後我能提供給攝製組、特別是演員的只有他們所需要的自由。我發現無法為一部電影準備一個完整的藍本。一部分原因是我無法確定我想做的是否正確,另一部分原因是電影永遠是有生命的,我需要時常確認這一點。與其是要去‘製作電影’,毋寧說那是發生在我和電影之間的事情,其產物是影片。”

北京國際電影節評審

北京國際電影節組委會昨日宣布,俄羅斯著名導演尼基塔·米哈爾科夫將出任第三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天壇獎”國際評獎委員會主席。

第三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將於2013年4月16日至23日在京開幕,本屆電影節首次增設主競賽單元“天壇獎”評獎,將頒發10個獎項。組委會此前透露,評審會成員有7人,將由國際知名導演、演員、編劇構成。

俄羅斯電影委員會主席

米哈爾科夫三度擔任蘇聯及俄羅斯電影委員會主席。1992年米哈爾科夫成為俄羅斯文化基金會主席團成員,1993年被推選為該基金會總裁至今。1995年米哈爾科夫成為全世界俄羅斯大教堂主席團成員,同年莫斯科及全俄大牧首(總主教)阿列克西授予米哈爾科夫俄羅斯東正教最高獎-謝爾蓋·拉多涅日斯基一級獎章。也是在這一年,米哈爾科夫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俄聯邦委員會成員。同年莫斯科大學校長維克托·薩多夫尼奇給米哈爾科夫頒發了莫斯科大學獎章。

1998年米哈爾科夫被推選為俄聯邦電影協會主席,2005年第三次連任。作為俄影協主席,米哈爾科夫自然而然地成為莫斯科國際電影節的總裁。在他的積極努力下,從2000年起,莫斯科電影節改為每年舉辦一次,此前兩年舉辦一次,真正地接近了“A”級電影節。如今,參加莫斯科電影節的世界著名導演和演員越來越多,電影節參賽和展映的影片水平越來越高。用一位評論家的話說,電影節不再是萎靡不振的“自己人”的聚會,而是真正的世界A級電影節。擔任影協主席期間,米哈爾科夫成立了專門向美國奧斯卡推選影片的俄羅斯“奧斯卡”委員會,創辦了俄羅斯電影藝術科學院,設立了俄羅斯電影“金鷹獎”,並加入歐洲藝術科學院。

2004年,米哈爾科夫獲得義大利國家授予的大十字騎士獎章及獎金。2005年11月23日,他又獲得俄羅斯最高社會獎——亞歷山大·涅夫斯基“勞動和祖國”勳章。

米哈爾科夫從事電影創作和社會文化活動,取得豐碩成果。然而,“槍打出頭鳥”,當他處在事業的頂峰時也引來不少人的嫉妒、爭執甚至反對。尤其是在影協的工作,因經濟問題發生的一些衝突,多年來的創作合作者伊勃拉吉姆別科夫(《西伯利亞理髮師》的編劇)與他分道揚鑣;而“金鷹獎”與已經存在的 “尼卡獎”出現競爭的局面也使梁贊諾夫和他分手。過多的社會工作無疑也影響了他自己的創作。

個人生活

米哈爾科夫的私人生活就如同他的電影一樣多姿多彩。

他的第一任妻子是大名鼎鼎的女演員Anastasiya Vertinskaya,他們於1967年3月6日。他們的第一個兒子Stepan Mikhalkov,出生於1966年9月。

第二任妻子Tatyana曾是名模特,他們有三個兒女,分別是Artem(1975年12月8日生) 、Anna(1974年生)和Nadyaborn(1986年9月27日生)。Anna是紀錄片《安娜成長篇》的主角,而Nadya在《烈日灼人》中出演小女兒。

瑣聞趣談

傑克·尼克爾森看完1976年的《愛情的奴隸》後,將自己的一張照片送給米哈爾科夫,贈言是:“送給影片《愛情的奴隸》的導演,我已成為該片的奴隸。”

2005年10月21日,在米哈爾科夫60歲生日之際,總統普京不僅發了賀信,還親自到米哈爾科夫家表示祝賀。賀信對米哈爾科夫的創作給予了積極的評價,說道:“您,具有鮮明而非同尋常的思想的人,富有才華而慷慨大度的人,這些年來成果纍纍。作為一位傑出的,集演員、導演、編劇於一身的專業人才,您通過電影成功地體現了自己豐富的潛力。您的影片具有幸福的命運,它們獲得各種最具威望的獎項,觀眾熟悉並喜歡它們。您的富有責任的公民立場,積極的教育活動和社會活動受到真誠的尊重。”普京到米哈爾科夫家裡時送給米哈爾科夫一幅畫有教堂風景的畫,並祝酒說道:“我和俄羅斯成千上億的人一樣,喜歡尼基塔·米哈爾科夫,喜歡他的創作,喜歡他本人。他是我們的偶像之一。當然,他出身於俄羅斯最大的藝術創作之家,但是,他做的一切都是他本人做的。這正是他獲得所有勝利的主要長處。”在其生日之際,普京還簽署總統令,“因對祖國文化和藝術的發展作出的傑出貢獻,因多年來的創作活動”授予米哈爾科夫“對祖國貢獻二級勳章”。俄羅斯各媒體也紛紛發表文章、談話,對米哈爾科夫表示祝賀。

獲獎記錄

奧斯卡金像獎
  • ▪ 2008 第8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 十二怒漢 (提名)
  • ▪ 1995 第6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 烈日灼人 (獲獎)
  • ▪ 1993 第6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 蒙古精神 (提名)
坎城國際電影節
  • ▪ 2010 第63屆坎城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 烈日灼人2:逃難 (提名)
  • ▪ 1994 第47屆坎城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評審團大獎 烈日灼人 (獲獎)
  • ▪ 1994 第47屆坎城國際電影節天主教人道精神獎 烈日灼人 (獲獎)
  • ▪ 1994 第47屆坎城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 烈日灼人 (提名)
  • ▪ 1987 第40屆坎城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 黑眼睛 (提名)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 ▪ 2007 第64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特別金獅獎 (獲獎)
  • ▪ 2007 第64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獅獎 十二怒漢 (提名)
  • ▪ 1991 第48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獅獎 蒙古精神 (獲獎)
  • ▪ 1991 第48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國際天主教電影視聽協會獎 蒙古精神 (獲獎)
  • ▪ 1991 第48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帕西內蒂獎-最佳電影 蒙古精神 (獲獎)
東京國際電影節
  • ▪ 2008 第21屆東京國際電影節黑澤明獎 (獲獎)
上海國際電影節
  • ▪ 2015 第18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爵獎 中暑 (提名)
卡羅維法利國際電影節
  • ▪ 2008 卡羅維法利國際電影節Audience Award 12怒漢:大審判 (獲獎)
  • ▪ 1991 卡羅維法利國際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 被侮辱與被損害的 (獲獎)
英國電影學院獎
  • ▪ 1996 第49屆英國電影學院獎電影獎-最佳非英語片獎 烈日灼人 (提名)
  • ▪ 1989 第42屆英國電影學院獎電影獎-最佳非英語片獎 黑眼睛 (提名)
法國電影凱撒獎
  • ▪ 1992 第17屆法國電影凱撒獎最佳外國電影獎 蒙古精神 (提名)
  • ▪ 1988 第13屆法國電影凱撒獎最佳外國電影獎 黑眼睛 (提名)
義大利大衛獎
  • ▪ 1995 第39屆義大利大衛獎最佳外國電影獎 烈日灼人 (提名)
  • ▪ 1988 第32屆義大利大衛獎最佳導演獎 黑眼睛 (提名)
  • ▪ 1988 第32屆義大利大衛獎最佳編劇獎 黑眼睛 (提名)

人物評價

尼基塔·米哈爾科夫的影片題材廣泛,風格多樣,手法新穎,個性鮮明。縱觀他的創作,既保持了高度的藝術性,又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徵。他的影片從西部片到情節劇,從改編片到室內劇,從內蒙古的大草原到西伯利亞的茫茫雪原顯示了作者在樣式技巧方面的成熟和多樣,而在主題上從對人文精神的探索到對自然景物的哲學思考,從對社會問題的揭示到對史達林時期的批判,還有對東、西方文化及古代與現代的比較都說明導演對藝術的深刻理解和對人文精神的推崇。他的電影走出了俄羅斯,走向了世界,他本人也成為國際影壇關注的對象,他在一定程度上是俄羅斯電影的標誌與象徵 。 (搜狐娛樂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