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瑤族楓脂染:楓脂染因以牛油和楓香油混合染而得名 ,是瑤族世代傳承的一種蠟染手工藝品。此工藝的製作主要分布在麻江縣龍山鄉河壩中心村。 該村位於貴州省麻江縣東南部,總面積24平方公里,有30個自然村寨,總人口3450人,瑤族占88.98%,是該縣最大的瑤族居住地。河壩中心村的楓脂染工藝有別於其它地方的蠟染,歷史悠久,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是貴州省古老傳統工藝之一。
製作流程
其工藝製作流程相當複雜。是當地瑤族婦女在自織的白土布上繪上精美的圖案 ,然後用牛油和楓香油混合(代替蠟),裝在一隻小土碗裡,置於盆裝的熱草木灰上,灰中埋上少許紅炭火,以保恆溫。待兩種油緩慢融合後,就用竹製小蠟刀(自製)蘸油復塗於畫好的圖案紋絡上,待蠟乾後,送到當地染匠作坊上色,用沸水將塗在花紋上的楓脂煮脫,然後取回拿到河邊漂洗、陰乾,便可出現青底白花,藍底白花,或青底藍花等不同色彩對比鮮明的花紋圖案。圖案形迥各異,色彩調配和諧,優美典雅。圖案多以花、草、蟲、鳥、魚等為主。間以幾何紋,雷紋、雲紋、鋸齒紋等等,風格是粗中有細,布局飽滿而不雜,多採用變形、誇張手法,圖案生動,變化多樣。特別是採用牛油和楓香油的混合物代替蠟與流行的蠟染有所不同。主要是在上色的過程中,因沒有蠟的破裂,所以在楓脂染成品上沒有鬢紋的產生。因此,用此方法製作成的蠟染布圖案清晰,色彩特別鮮明、樸素,並且對比相當強烈,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和極高的藝術價值。
脂染用途
瑤族楓脂染製品被廣泛套用到生活中。染成被面、頭巾、背帶、包被、口水兜、童裝花衣、盛裝、便裝等等。
脂染特色
獨特的民間工藝
河壩瑤族自元朝起開始有文字記載,有700多年歷史。相傳瑤族祖先,選擇在此定居,就是因為這裡有楓樹,楓樹的油可以用來做楓脂染。過去,河壩瑤族同胞全都居住在未通公路、信息閉塞的山寨,當地的民眾與外界的交流活動很少,世世代代傳承下來的蠟染工藝便被當地的婦女和姑娘們巧妙地運用到了日常生活中,成為當地民眾生活中的必備裝飾品。
楓脂染的圖案多是栩栩如生、寓意深遠的瑤族民俗題材和極具美學價值的傳統“瑤家花”,當地的婦女和姑娘們都熱衷於此技藝。她們告訴我,點蠟繪畫可三五人同作,也可單人獨作。只要有空閒時間,就點制各種各樣的蠟花圖案,以備浸染、脫蠟、漂洗、縫製等之用。
古老的織染藝術
瑤族楓脂染世代傳承,已有400多年的歷史 ,是麻江瑤族的獨特手藝,她們自紡、自織、自染的土布服飾仍保留著清朝之前的風格。她們沒有集體手工作坊,一直沿用的是古老的染織方法,工藝製作流程相當複雜。當地老人描述了瑤族蠟染的工藝流程:先在自織的土布上繪上精美的圖案,然後將楓脂和牛油按比例混合(代替蠟),裝在土碗裡,置於盆裝的熱草木灰上,灰中埋上少許紅炭火,以保恆溫。待兩種油緩慢融合後,用竹製小蠟刀蘸油復塗於畫好的圖案紋絡上,待蠟乾後,然後經浸染、漂洗、去蠟、陰乾工序後,便可出現青底白花,藍底白花,或青底藍花等不同色彩的對比鮮明的花紋圖案。
由於瑤族楓脂染採用楓樹油脂來勾畫圖案,在漂染的過程中就不會出現像蠟染的那種漂染裂紋,因而圖案細密完整,更加美麗,題材多以花、草、蟲、鳥、魚等為主,間以幾何紋、雷紋、雲紋、鋸齒紋等等。風格是粗中有細,布局飽滿而不雜,多採用變形、誇張手法,圖案生動,變化多樣,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和極高的藝術價值。
列入保護
1991年國家博物館曾到該地收藏蠟染、刺繡和民族服飾等工藝品40多件 。之後,在貴州省文化廳公布的第四批省級民間文化藝術之鄉45箇中,河壩瑤族楓脂染名列其中,楓脂染現已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加以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