瑤山墓地

瑤山墓地

瑤山墓地“回”字形土台不是祭壇,而是原始中國的政治結構模型。 瑤山墓地“回”字形土台在古文獻上的名稱,應該是“崑崙丘”。 BC,即在典型龍山文化時代的早期,和反山墓地的形成年代大致相同。

瑤山墓地平面圖(采自考古報告《瑤山》)瑤山墓地平面圖(采自考古報告《瑤山》)

 瑤山墓地
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最高等級的大型墓地之一(另一處為反山墓地),屬性為良渚文化。位於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安溪鎮下溪灣村,即在東經120度00分56秒,北緯30度25分37秒的地方,海拔36米。原名“窯山”,考古報告改稱“瑤山”。1987年5月1日,當地村民盜掘了一處瑤山墓葬(12號墓)。1987年5月7日至6月4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進行了第一次瑤山墓葬發掘,發現了所謂的“瑤山祭壇”和11座良渚文化墓葬(編號為“余瑤M1~M11”,12號墓除外)並出土了大批高等級玉器。90年代又數度在此進行保護性發掘。
瑤山和反山墓地曾同時被評為“七五”期間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瑤山墓地在良渚古城東北5公里處。
墓葬情況
歷年發掘的良渚文化墓葬共有12座,主要集中在瑤山遺址的東北部。全部墓葬分成南北兩排,排列比較整齊。北排墓葬有六座,自東向西依次是M6、M11、M14、M5、M4和Ml。南排墓葬也有六座,自東向西依次是M8、M2,M7、M9、Ml0和M3。被盜掘的M12位於M2與M7之間。墓葬均為長方形土坑豎穴,基本為南北向,墓向朝南(即頭南腳北)。隨葬品有玉器、陶器、石器等,編號754件(組),以單件計共2660件。其中又以玉器為主,共出士678件(組),以單件計共2582件。玉器的種類包括冠形器、帶蓋柱形器三叉形器、成組錐形器、鉞、琮、小琮、璜、圓牌、鐲形器、牌飾、帶鉤、紡輪等,但未發現良渚文化玉器的主要種類——璧。
墓地形制
瑤山墓地是一個三重的“回”字形土台,從內到外依次是赤色土方、灰色土框和黃褐色土框。
瑤山墓地發掘者:“在歷年的發掘中我們曾試圖在遺蹟表面尋找建築遺蹟,結果一無所獲。除疊砌的石坎外,也沒有發現相關的具有特別意義的遺蹟現象。因此,根據已有的考古學現象,尚無法判斷瑤山遺蹟除墓地之外是否有其他用途。當然,聯繫到較為平整的中心區域及其以南寬闊的漫坡台面,不能排除該遺址建成後或埋墓前後存在祭祀活動的可能性,只是我們目前無法從考古發掘中得到確認。”“從現有的發掘情況看,墓葬均排列在地勢最高且十分規整的中心區域內,而且有明確的分布規律,分成東西向的南北兩行墓列。墓葬的陶器組合及器形一致,這表明它們大致處於同一時期。在墓葬排列中,遺蹟中心區域的紅土台被個別墓葬打破,但‘紅土台’仍基本保存完整,顯然,這處墓地與‘紅土台’遺蹟有著密切的聯繫。”―――考古報告《瑤山》。
在以上敘述中,發掘者們遵守了考古行規: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他們沒有確認瑤山墓地“原先是祭壇”,因為沒有發現相關的地面祭祀建築和祭祀活動的遺蹟。
瑤山墓地“回”字形土台不是祭壇,而是原始中國的政治結構模型。
首先,三重的“回”字形方形土框,突出反映出“天圓地方”觀念,與我國龍山文化時代的城市平面(以河南平糧台古城為代表)基本呈方形的事實吻合,可以據此初步判斷瑤山墓地形成於龍山文化時代(2600BC~2000BC)。
其次,這個三重“回”字形的地理框架,又可見於《淮南子·地形訓》:(由內到外)第一重方框名為“九州”,第二重方框名為“八寅”,第三重方框名為“八弘”。學者們通常稱這一類“回”字形方框為“同心方”。類似的“同心方”還可見於《夏本紀》(內服外服制度)和《山海經》。
這種“同心方”式樣的世界觀只有在建立了“八弘一宇”的中央集權制度以後才會出現。中國的中央集權制度的創立時間,不會早於龍山文化時代(其上限是2600BC)。我們採用以今推古的辦法可以認識瑤山墓地的“同心方”的實際含義。假設“以今推古”的“今”是周王朝初期(1046BC),“古”是瑤山墓葬主人生活的時代(3000BC~2500BC)。那末,武王分封之後,國家形成了這樣的行政地理格局:中國東南由周公管轄,中國西北由召公管轄,武王居於河洛地區。《白虎通》:“周(召二)公入為三公,出作二伯,中分天下”。注云:《公羊隱公五年》傳:“自陝而東,周公主之;自陝而西,召公主之。”周初的這種地盤劃分法,顯然反映出這樣一種政治地理結構:帝(武王)居中,太子(周公)居東南,庶子召公居西北。這一周代的政治地理結構在成分上正好與“瑤山祭壇”三重“回”字形土框組成成分相同,即瑤山墓地“回”字形土台(由內而外)第三重的礫石面黃褐色土,明白是在表示我國西北地區戈壁大漠的地貌。而第二重的灰色土,直接取自瑤山腳下,而瑤山地處我國東南的吳越地區,因而第二重灰色土框表示了“東南地區”的意思。第一重的赤色是赤帝之色,位居中央。
實際上,周初的國家行政區劃,來源於武王之師的防區劃分。在取得全國政權以後,武王之師的前軍轉化為東南軍區,後軍轉化為西北軍區,中軍轉化為首都衛戍區。因此,說到底,遠古中國的行政地理與王者之師的編制構成有對應關係,而王者之師與“北極五星”和“心三星”佇列是天人對應關係。因此,“三層同心方”與“心三星”線形佇列是一種一維圖形與二維圖形的等價變換關係。我們以王者之師的軍陣變換來說明線形和平面圖形的轉變:王者之師在向既定戰場開進的途中,是一字長蛇陣:以太子前軍開路,王者中軍跟進,庶子後軍殿後;到達戰場後,若採取防禦戰術,則中軍可以就地變換成一個以王者為核心的方陣;然後前軍佇列圍繞中軍方陣跑動,首尾相接後就變成一個方框之陣,把王者中軍方陣嵌套在裡邊,它自身就構成了第二層防線;最後,後軍也效法前軍,把自身變成一個方框之陣,把前軍中軍方陣一起嵌套在裡邊,這就構成了最外層防線。這樣,線形的三軍佇列就變換成了一個“同心方”方陣,可以抵禦來自四面八方的進攻。若要解除作戰狀態,恢復行軍隊形,則三軍同心方陣可以相反的動作順序來解散方陣,恢複線形佇列。因此,“同心方”世界觀,很可能來源於遠古軍隊的防禦性方陣。一句話,瑤山三層“回”字形土台與天上的“北極五星”和心宿三星表面上沒有關係,實質上是一回事,是同一個事物的兩種不同表現形式。
因此,我們從周國中國的地理政治架構入手,就能理解所謂瑤山墓地的“同心方”,它其實就是早期中國政治地理模型。而“同心方”上面的墓葬,其主人們就是早期中國的統治者(王室)。
瑤山墓地“回”字形土台在古文獻上的名稱,應該是“崑崙丘”。《爾雅•釋丘》:“丘,一成為敦丘,再成為陶丘,再成銳上為融丘,三成為崑崙丘。”案,“崑崙”即天地柱,在天地中央。“崑崙丘”字面上是“天地中央的丘墟”,與帝王處於大地中央的觀念一致。“三成"之"成",宜讀為"城",即方形城牆圈,用來作為屏障和防線,以保護城中居民。而瑤山墓地的”同心方“,上面已作分析,系來源於軍佇列陣:外方由後軍組成,相當於城廓;中方由前軍組成,相當於城牆;內方由中軍組成,相當於宮城,而王者位置在”宮城“中心。
浙江西南地區遂昌縣三仁畲族鄉好川村好川文化遺址1997年夏考古發掘出土的12件三層台階形玉片是瑤山墓地“回”字形土台的側面表示形式,即“崑崙丘”的側視圖。這樣的三層台階側視圖在“佛利爾1號璧”的刻圖中也有。
年代測定
⒈發掘者對瑤山墓地的年代估計:“關於瑤山墓葬的年代,我們可依據墓葬內出土的陶器進行判斷。墓內的陶器組合為夾砂陶鼎,泥質陶豆、夾砂陶圈足罐、夾砂陶缸,也是良渚遺址群內良渚墓葬的主要陶器組合。瑤山各墓出土的陶器組中,同類器物的形制相似,這表明它們應屬於同一時期。通過對出土陶器的觀察,結合以往對良渚文化的分期結果(參見芮國耀《良渚文化時空論》,《文明的曙光——良渚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我們推斷,瑤山墓葬的陶器組合相當於良渚文化第三期,瑤山墓葬的年代處於良渚文化的中期偏早階段。”
以上年代結論是一種相對年代結論,出自《瑤山》,該考古報告沒有給出瑤山墓地的絕對年代結論。但在公開發表的其他論述瑤山墓葬的文章中,作者們傾向於給出瑤山墓地的絕對年代值:2900BC(稍早於反山墓地的2800BC)。
天文考古學者對瑤山墓地年代的結論:
這一墓地包含了父、子兩代人的墓葬。M12是父親,帝王。M8、M2、M7和M9依次是嫡長子、嫡二子、嫡三子和嫡四子,其中M8主人死於太子任上,M2、M7按照墓葬順序依次登上過帝位。M10和M3依次是庶長子和庶次子,其中M10主人去世後M3主人接替過M10主人的位子。
我們知道,“北極五星”和“心三星”的主星(最亮星)都是赤色星,且星名是“帝”或“天王”。回字形墓地正中是紅土台,應是“赤帝”之位。凡是打破紅土台的墓葬主人均登上過帝位,即M12和M2、M7主人生前都登上過帝位(北排的M6很可能是M2的配偶,在M2去世後的一個時期內利用皇后的身份也登上過帝位),這樣判斷的理由是良渚古族墓葬有這樣一個傳統葬俗:親子的骨殖可以通過和父親的骨殖疊加在一起,來表示他們之間有血緣關係。在瑤山大墓的情況來講,父子的骨殖沒有必要像平民墓那樣直接地上下疊加,但可以通過“打破”紅土台的辦法來表達這種傳統的“疊加”作法,以表示父子血緣關係和帝位的承繼關係。
我們還知道,“北極五星”和“心三星”東起第一星都是“太子”,東起第二星都是“帝王”,東起第三星都是“庶子”。我們也知道,帝王屬第一等級,太子屬第二等級,庶子屬第三等級。而瑤山墓地中心紅方框可以認作第一等級,其外的灰土框是第二等級,最外的黃土框是第三等級。那么,瑤山墓地存在明確的三個等級:第一等級由M12代表(M12的位置本來應該在紅土台正中央,這樣可以正規地表示出他位處最高等級之意,可是紅土台是其父親之位,不是他的本位,所以他只能以“墓葬打破方式”表示他繼承了其父的地位),第二等級由M8代表,第三等級由M10代表。而且M8在瑤山墓葬南排中是東起第一墓,M12在“M8-M12-M10”墓葬組合中居於東起第二的位置,M10居於東起第三的位置。所以M8對應太子星,M12對應帝王星,M10對應庶子星。根據“北極五星”定義和命名年代的上限2572BC(參見本百科詞條“北極五星”),可以判斷瑤山墓地的形成年代上限是2572BC,即在典型龍山文化時代的早期,和反山墓地的形成年代大致相同。但由於反山墓地處在良渚古城中,在莫角山土台旁,所以反山墓地的等級高於瑤山墓地(或者以南北位置的分別來決定地位高低:瑤山墓地在反山墓地北面,所以瑤山墓地等級低於反山墓地。這種對比相當於瑤山墓地內部南北兩排墓葬的對比)。既然在瑤山墓地中存在敬畏紅土台的情況,即存在敬畏先帝的情況,那么可以判斷:瑤山墓地的形成年代應該比反山墓地離開2572BC更遠一些,即瑤山墓地晚於反山墓地。例如,我們可以確定瑤山墓地的形成時間在2500BC前後,這比“2900BC”之說短少了400年時間。
缺璧問題
璧是古代的一種信託憑證,用來作為主從關係成立的標誌。假如一個小國願意依附於一個大國,那么小國國君可以致送一塊璧給大國國君(這是把對方比喻為太陽,把自己比喻為受太陽照耀而生長的萬物之一。玉璧的質地,即其紋理,應該畢露無遺,以表達出“素忠為信”的意思),如果玉璧被接受,那么保護和被保護的關係,或者說委託與被委託的關係,或者說主子與僕從的關係就建立起來了。如果小國國君態度強硬,不願接受大國的保護,不願做僕從國,那么他就不會致送玉璧,這樣,大國國君那兒就少了一塊玉璧。
瑤山墓地主人在世的時代,王室成員已經被分封到全國各地,實現了“家天下”的政治局面,這種情況下,各地的地方統治者都是皇室成員,這樣,地方政權與中央政權之間就無所謂建立保護和被保護關係的事情了,因此,皇家墓葬中就不需要隨葬玉璧這種部族或國家之間信託關係憑證了。瑤山墓地的建造者就是想用不葬玉璧的方式來表示當時已經取得了“家天下”的政治成就。
參考資料:《瑤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文物出版社2003年9月出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