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五星”是古代中國皇家天文學星名表上列第二位的星名(位列第一者是北極星)。“北極五星”就是指以下五顆星(見《中國大百科全書•天文學卷》第571頁《中國星名表》):“北極星”(天一星,一名“太一星”,10iotaDra,星等4.61)、“北極一”(太子,13gammaUmi,Pherkad,星等3.0)、“北極二”(帝,7betaUMi,kochab,星等2.05)、“北極三”(庶子,5Umi,星等4.25)、“北極四”(後宮,4Umi,星等4.82)。
說明:“北極五”實際上就是“北極零”,就是北極星,它是不與北極四連線的(當然也不與北極一連線)。這一點,古代天文志已說得很明白了。《宋史•天文二》:“(北極第)二星主日,帝王也,亦太一之坐,謂最赤明者也。”(《晉書•天文上》同)即“北極二”一星二用,其一用作代表人間帝王,其二用作北極星(“太一”)的寶座,也就是北極星一般不在這一群星中,而是在約10度外的北極,但在此留有一個席位。這個席位就代表了北極星。因此,“北極二”代表了兩顆星,即“帝星”和“北極星”(請注意:人間的帝王是可以與北極星合二為一的),而“北極一”代表太子星,“北極三”代表庶子星,“北極四”代表後宮星,故它們(北極一到四)總共代表了五顆星,即用了四個“番號”,表示了五顆星,所以稱“北極五星”。“北極五星”問題實際上是一個對古代天文學家設定星官的技巧的認識問題。
北極五星的意義:
1.如果北極一到四星的身份自初次確定以來從未變過,那么,我們可以通過運行現代天文軟體,精確地確定“太子—帝—庶子—後宮”這個星組誕生年代的上限和下限:其上限為BC2572;其下限為BC2293。這就是說,中國有史以來第一次統一的時間應該是在中原龍山文化時代(2600BC-2000BC),天皇在位年代就在2572BC左右。
2.“北極五星”的建立,標誌著古人在距今四千五、六百年的時候,已經建立起了“五星聚”概念和理論。其理論要點是:五星對應中國五方大地,代表五方諸侯,即代表全中國人民;五星總是聚集在帝王身邊,這表示五方諸侯擁戴帝王;五星聚集度數就是五方諸侯擁戴帝王的程度,若以北極一到四與北極星的距離表示,那是約10度;若以北極一到北極三的距離表示,那是約5度20分,即五星若聚集在5~10度的天區內,就算是真心擁護帝王。“北極五星”星象可以視為內建於中國古代全天星官系統的“五星聚”樣板,或說成是中國古代全天星官系統自帶的“五星聚”說明書。因此,若五星聚集在二十八宿中任何一宿之內的5~10度左右的天區範圍內時,就可以判斷為正規的“五星聚”發生了,即與“樣板”相同的“五星聚”發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