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風格
瑞應寺建築自南向北,採用突出中央,兩側相輔格局,顯得主次分明,協調有致。即仿西藏布達拉宮形式,又有一定變化。充分體現了滿、蒙、藏、漢融合在一起的藏傳佛教類型寺廟的建築風格。大雄寶殿外有四大扎倉、得丹闕凌。大殿周圍廟宇分別建在東西南北的山頂或山坡上,形成內外相映、四面對稱的格局。殿外有6千米長繞寺一周的環寺路,路旁有萬尊石佛環路而立,素有“環寺路上萬尊佛”之說。在通向寺廟的每條路旁和附近的山上,到處都有大小不一的石雕佛像,瑞應寺堪稱佛教聖地。
歷史沿革
瑞應寺(俗稱東藏,蒙古族人稱“葛根蘇木”,俗稱佛喇嘛寺。)位於遼寧省阜新蒙古自治縣佛寺鎮佛寺村,與阜新市西南22公里 。始建於清康熙八年(1699年),屬藏傳佛教格魯派,素有“東藏”之稱,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初具規模,康熙帝賜名題字,贈刻有滿、漢、藏、蒙四種文字的瑞應寺匾額 ,滿文稱:佛爾郭春依阿察布熱寺(ferguwecun-i acabure ts'i), 漢文稱:瑞應寺,藏文稱: 嘎丹達如結如博凌(dGaH ldan dar rgyas grub gliG),蒙古語稱:蓋哈木希嘎 照和拉古魯格齊蘇木(Gaiqamsiga jokiragulogci süme)。並稱瑞應寺一世桑丹桑布·呼圖克圖(bSam gtan bzaG po Qutugutu,1633-1722)活佛封為“東方蒙古老佛爺” (Jegün gajar un monggol no ebugen Borqan. )的聖號 。瑞應寺在鼎盛時期有僧眾三千多人,寺院建築方圓十里有餘,其中有大雄寶殿、祈願殿、九大臣祈願殿及東西配殿,大雄寶殿外有四大扎倉和德丹闕凌(藏語:安樂具足法殿)及活佛殿,周圍有五座學院分別建在東西南北山頂或山坡上,大白傘蓋寺在東北山頂,護法寺在東南山頂、面北而坐,度母寺在西南山頭,關帝廟在西南山坡,舍利寺在西北山頂。整個寺院布局合理、主次分明,形成了內外相映、四面對稱的獨特格局,此外還有繞寺院一周的環寺路,路邊有萬尊石雕佛像,環路而立,宏偉壯觀,實為佛門聖地。
據史料記載,瑞應寺鼎盛時期,有這樣一種說法“有名喇嘛三千六,沒名喇嘛賽牛毛”。經歷長達180多年的擴建,瑞應寺的占地面積達到約18平方公里,有大小寺殿97座,約1620多間,形成了氣勢恢宏的佛教建築群。正殿大雄寶殿,棟宇巍峨,雄偉壯觀。活佛宮分東西兩館,有房舍999間,南北七道門。大殿周圍有四大扎倉和德丹闕凌,寺院外環——萬佛路上有萬尊石雕佛像,素稱“萬尊佛”。寺院內的每座殿堂樓閣,經亭佛塔,風格各異、宏偉壯觀。此外,還有寺院僧住宅800戶、3000多間瓦房。住宅門窗上均刻有塗著紅綠顏色的吉祥圖案,清靜平坦的院落和整潔有序的街貌,給人一種神秘幽靜之感。瑞應寺歷世活佛都很受皇帝的禮遇,年年都進京為皇帝誦經祈福,他們也得到過朝廷東蒙王爺們的支持。瑞應寺的組織機構較為嚴密完整,除寺院的最高首領活佛外,還有活佛府邸的管理人員、文書房組***員、各類會議組***員等。瑞應寺收藏過的珍貴文物也不計其數。 當年瑞應寺法事頻繁,全寺院性的大型法會,每年就舉行八到九次。每年還舉行盛大的“查瑪”(金鋼驅魔法舞)舞會。瑞應寺還有自己的儀仗隊,每當瑞應寺僧人儀仗隊舉行列隊環寺巡寺儀式時,四面八方的蒙古族民眾雲集瑞應寺,還有很多生意人帶著貨物前來交易,不僅發展了集市貿易,促進了物資交流,同時也方便了廣大民眾。道光三年(1823年),瑞應寺在給皇帝奏摺中稱:“瑞應寺僧人弟子多達三千,屬民八百戶。”經道光帝恩準,由理藩院授予四世羅布桑圖布丹拉格活佛,用滿文和蒙古文以及藏文刻有滿、蒙、藏三種文字的“tuimet-un iasag ta blam-a caqan tiian'ci quduqtu-iin' tamaq-a::tumet-i jasag da lama cagan diyanci kuituktu-i doron:: ” (土默特扎薩克達喇嘛察罕殿齊呼圖克圖之印。) 的印章 ,據《阜新蒙古族自治県民族志》記載是清朝道光四年(1824年) 。實行“政教合一”的管理體制。瑞應寺和海棠山普安寺成為東蒙地區佛教文化中心,民間素有“東藏”之稱。
瑞應寺正迅速恢復昔日風貌日益成為引人關注的佛教聖地。歷史上曾經輝煌興盛的瑞應寺,隨著歲月的流逝,時代的變遷,到“文革”時期已變得面目全非。寺院內殿堂嚴重破損,佛像經書等法器法物所剩無幾,僅存的一座殘破的大雄寶殿改作糧庫才得以留存。活佛府邸內館前後院、活佛府邸東館、西館及文書房則作了學校和辦公室。萬佛路上的萬尊佛像,也先後全部被破壞掉了。僧眾被趕出寺院。瑞應寺曾對蒙醫蒙藥、天文曆法、建築工藝、文化藝術的發展都產生過十分深遠的影響,在廣大信教民眾特別是蒙古族民眾中有著很高的地位。從始建瑞應寺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前的280年之間,曾傳六世活佛。 瑞應寺是集藏、漢、蒙式建築風格為一體的建築傑作,在我國古代建築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該寺內保存了大量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珍貴文物,不僅反映了蒙古族獨特的傳統文化藝術特點,也反映了蒙漢及其它多民族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是中華民族團結友愛、共創文明的歷史見證。當年的瑞應寺雄偉壯觀,凡來過瑞應寺的人皆讚嘆不已,它曾是一座相當有影響的佛教大寺院,作為我國東部蒙古族地區最大的蒙藏佛教文化中心,它每日接納香客數千次,甚至遠在海外的信徒也都跋山涉水前來朝拜。
2011年,經全國旅遊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批准,阜新市瑞應寺風景區晉升國家4A級旅遊景區,成為該市繼海棠山風景區之後的第二個 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建寺傳說
公元1669年初春三月間,清朝康熙皇帝到東北微服私訪,出關不多日,騎黑驢進了一個小屯,被一家娶親主人請進正堂喝喜酒。康熙心生詫異,抬頭看看天氣,心想:今天不是良辰吉日,這家主人為什麼要選在這一天辦喜事呢?康熙在告辭前問:“兒女成婚日何人擇定的?我想去拜見他。”主人答道:“屯北山頂處,有位高僧尊號桑丹桑布,常年靜坐於石洞內。”康熙順著主人指引的方向,牽著驢左折右拐步步登高,忽然見前方奇峰怪石之處有一朝陽石洞,定睛細看,一隻小白兔跳到洞口,瞬間變成了一隻斑斕猛虎,橫臥於洞口,見到生人走來,便虎視眈眈。康熙嚇得出了一身冷汗。在他進退維谷之時,一位面帶微笑的中年喇嘛走出洞口,高聲誦道:“貴客到來,有失遠迎,老虎驚駭了,請海涵!”堵住洞口的那隻老虎,瞬間又變成了一隻小白兔蹦跳而去。
康熙皇帝舒了一口氣,步入石洞,輕聲問道: “你就是桑丹桑布喇嘛?”
“貧僧正是。”桑丹桑布一邊答話,一邊將一石碗濃茶放在石桌上,“請品嘗本地玉簪花茶”。
康熙品了幾口,頓覺神清氣爽。打量眼前的桑丹桑布,但為什麼給山下娶親人家看錯了日子?桑丹桑布似乎看透了他的心思,搶先說:“山下有一家兒子結婚,吉日良辰是我擇定的。本來今天是死祀日,但今天有紫微星下界,光臨此宅,故可逢凶化吉呀!”
幾句話道明了康熙的身份,康熙驚詫萬分,知道是遇到了得道高僧。於是,就將自己昨夜做的怪夢告訴高僧。桑丹桑布說:“那個一下子抱住太陽的藍袍童子便是你,而那個黃袍童子則是你的父皇順治爺。一位仙翁將他拖走,表明你父皇已出家為僧”。
“你神機妙算,舉世無雙,真是一位了不起的活佛!”
桑丹桑布聞聽此言,忙跪倒在地,謝道:“吉言難得,謝皇恩深似大海!”遂行三拜九叩大禮。
“你如此神通廣大,為何不建廟,招弟子,廣傳佛法?”康熙問道。
“貧僧心有餘而力不足。”桑丹桑布答道。
康熙笑道:“今日我與高僧巧遇石洞,這就是一種善緣,高僧的事也是我的事,我決定給你修建寺廟,日後將派專人來籌劃此項工程。”臨行前,康熙皇帝給當地貝勒王卓里克圖留下一紙垂詔,命他幫助桑丹桑布建寺。
有了皇帝的聖旨,始祖活佛桑丹桑布便尋覓建廟的風水寶地。當他行至阜新蒙古族自治縣佛寺鎮時,發現這裡三面環山,呈面南背北的“座騎”狀分布,南面開闊平坦,天空祥雲朵朵,地上萬物茂盛。真是一方寶地!於是,桑丹桑布奏請康熙皇帝恩準,便在這裡修建寺廟傳經布道。
活佛朝觀
•歷代活佛朝觀皇帝簡況
康熙十五年一世活佛在赴西藏途中在北京朝見了康熙皇帝。
康熙三十七年十月皇帝駕幸盛京,活佛前往觀見。
康熙三十八年十月達爾罕親王對清廷不滿,欲與兵反朝廷。皇帝傳聖祖活佛出面調停,活佛圓滿地完成了任務。
康熙四十年皇帝駕幸熱河,活佛又前去朝觀,奏請擴建廟宇得到恩準。
康熙四十三皇帝將喜峰口外的窪爾土溫泉連同八百畝土地賞給活佛。
乾隆六年皇帝駕幸熱河,二世活佛前往見駕,並同達爾罕親王一起狩獵。
乾隆三十一年高崇皇帝駐蹕熱河離宮時,三世活佛前往朝觀。
乾隆四十二年三世活佛再次進京,參加皇太后喪禮。
乾隆四十八年四世活佛進京朝觀皇帝。
四世活佛先後進京朝觀皇帝達九次之多。
鹹豐元年八月,五世活佛進京朝見文宗皇帝。
現任七世活佛是洛桑.義希成來堅措,住持為阿斯楞喇嘛。阿達喇嘛已於去年往生!
交通信息
交通: 距離阜新市區20公里
鄰近高速:阜錦高速阜新溫泉城站(10KM)
鄰近汽車站:阜新長途客運站(21KM)
鄰近火車站:阜新南站(21KM)
鄰近景點:天水谷溫泉(10K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