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光大金塔或雪德宮大金塔(英語:Shwedagon Pagoda;拉丁化拼音:hrwe ti. gum. bhu. ra:;官方稱為:Shwedagon Zedi Daw)是一座位於緬甸仰光的窣堵坡(佛塔)。其高度為98米,表面則鋪上了一層金,再加上它是位於皇家圓林西的聖山(Singuttara)之上,所以這座塔也就在仰光市天際線中獨占鰲頭了。它是緬甸中最神聖的佛塔,因為它供奉了四位佛陀的遺物,包括是拘留孫佛(Kakusandha)的杖,正等覺金寂佛(Konagamana)的淨水器,迦葉佛(Kassapa)的袍及佛祖釋迦牟尼的八根頭髮。
簡介
仰光大金塔位於緬甸首都仰光市北茵雅湖畔的聖丁固達拉山上,是仰光的最高點。巍峨壯麗,金光閃爍,與高棉的吳哥窟、印度尼西亞的婆羅浮屠一起,被譽為“東南亞三大古蹟”。佛教傳說,釋迦牟尼成佛後,為報答緬人曾贈蜜糕為食而回贈了八根頭髮。佛發被迎回緬甸,忽顯神力自空中降下金磚,於是眾人拾起金磚砌塔佛,至今已有千餘年的歷史。
大金塔建於18世紀,主塔四周環牆,開南北東西四處入口。南門為主要入口,現備有電梯供遊人使用。登70餘級大理石階梯,抵達大塔台基平面。大金塔底座圍長432.8米,高99.4米。塔基為十字折角形,飾以無數水平線腳,總周長達435米,四周環圍著64座姿態各異的小塔。基座內設有佛殿,供奉玉雕佛像,外設4門,每座門前各有一對石獅。
全塔上下通體貼金,加上4座中塔、64座小塔,共用黃金7噸多!在塔頂的金傘上,還掛有1065個金鈴、420個銀鈴,上端以純金箔貼面,頂端鑲有5448顆鑽石和2000顆寶石。
歷史傳說
在不少的傳說中記載此塔在2500年前建成的,而考古學家相信此塔是由孟族(Mon)在公元六世紀至十世紀所建成的;可是,有佛教僧侶寫的文獻記載這塔在佛祖死前(公元前486年)已建成了;與考古學的意見有異,所以此問題仍是頗具爭議性的。而這佛塔的傳說則由一對遇見佛祖的商人兄弟開始——他們收到了佛祖的八根毛髮,準備送到緬甸供奉。該對兄弟到了緬甸,在當地國王的幫助下找到供奉不少佛祖寶物的聖山。當該八根佛祖毛髮在兩人的金匣子取出供奉時,有些不可思議的事發生了:“ 這是一個撼動人神的騷動,從髮絲散發出來的光穿透天(堂)地(獄),使盲的能見,聾的能聽,啞的能說得清楚;而且天降旱雷,地動山搖,連須彌山也受到影響,寶石像雨般從天而降,深度達至膝下而止;在喜馬拉雅山上的樹,即使不在開花的季節中也紛紛開花結果了。 ”
該佛塔在建成後日久失修,直至1300年中由勃固王頻耶陀努(Binnya U)重建該塔至18米高,其後經過多次重建,直到15世紀,塔的高度才達至98米。在隨後的數個世紀中,該佛塔在多次地震中遭受破壞。而在1768年地震中,塔頂則被震毀。而現在的塔頂是由貢榜王朝的白象王興彪辛(Hsinbyushin)所建的。而新的塔尖(緬甸語為hti)則在1871年英國入侵南緬後,由緬甸王敏東敏(Mindon Min)捐贈。
設計結構
塔基周長433米,周圍有由木石建成,風格各異的64座小塔和4座中塔,塔有四個入口(mouk)皆有石獅把守,而在入口後則有一連串的梯級直達至山上的平台。在東及南面的入口有售賣金箔、香燭、鮮花等祭祀用品及幸運符、佛像、書籍、傘子之類紀念品的攤檔;而在南大門兩旁則有一對“chinte”的獅身人面像把守。在一連串梯級上面,則有第二位佛陀(Konagamana)的像。塔底是由磚塊砌成,並覆上金塊。在塔底之上則為寺廟的梯台(pyissayan),是寺廟的核心部分的開始,故只有僧侶及男性才能進入。在更上的地方,就是其鍾型的部分(khaung laung bon),在其上面則是經幡(baung yit)及倒轉的缽(thabeik),再接著的是蓮花瓣(kya hmauk kya HLAN)及蕉的花蕾(nga pyaw bu)。而最上面的金傘(hti)有5448粒鑽石及2317粒紅寶石。在塔的尖端,則有一顆被稱為sein bu,重76卡拉的巨鑽。而在塔的周圍則懸掛著1065個金鈴和420個銀鈴。
塔身所鋪的金是由真正的金塊製成的,把塔的磚石結構覆蓋。而金則是由緬甸上下各階層的人捐贈出來的。這傳統是由十五世紀自孟族女皇開始流傳至今。塔內則有壁龕里供奉著玉石佛像。
佛寺風俗
訪客在入寺前必須把自己的鞋子脫掉。而在東及南的梯道上則有闊的階梯及傳統的店鋪;在南方的梯道有升降機,而在較少人用的西通道也有電梯以方便遊客。緬甸人會在塔前以順時針繞行的。緬甸人相信人出生的日子會決定其星座,這樣的星座有八個,分別代表一星期的七天及星期三的上、下午,而星座則有八種的動物,有鵬鳥、虎、獅、有牙象、無牙象、鼠、天竺鼠及龍,分別代表在星期日至星期六出生的人。而每一個星座則有一個佛相,而信眾則向其佛相供奉花,旗子及潑水以祈禱及許願。而塔的地基則為正八邊型,並被較少的神龕圍著,而八這字則代表了一星期的各天,也就是緬甸人的八個星座。
文藝創作
Rudyard Kipling 於1899年在其作品From Sea to Sea and Other Sketches-- Letters of Travel vol. 1記載了他在10年前 (1889年)到大金寺遊覽的事。節錄如下:
“ 一個金色的神秘物從地平線而起,一個令人嘆為觀止的奇蹟在太陽下閃耀,它的形狀既不是伊斯蘭的圓頂,也不是印度教的尖塔。它在綠色的地上聳立著,而在塔下只有倉庫,棚子等作陪襯。我正在想,有什麼神是不能被我國壓制的? ”
“ 我的同伴說:‘那兒是和魔鬼有關 (Shway Dagon),把它拆掉吧!’但這塔是不應該受到咀咒的,因為它是我們占領仰光的原因,而且它更驅使我們在這土地上發現更多富饒珍貴的東西。這地到了現時為止,和在印度所見到的分別不大,但那圓頂彷佛向我們告訴這就是與別不同的緬甸。而我的同伴隨後便說它算是一座著名的舊寺廟現在東宇——曼德勒的路開放了,朝聖者從四方八面而來向這塔朝拜。它曾在地震中沒了大金頂,所以在它周圍搭了棚,而且你應該在拆了棚後去看這塔,因為它又重新再鋪上金了。”
戰爭及入侵
1608年,葡萄牙探險家菲力佩·德·布里托(緬甸語中被稱為Nga Zinka)在大金寺搶掠,把由達磨悉提王(Dhammazedi)捐贈,重30噸的大鐘帶走,目的是為了鑄炮,但他在橫渡勃固河途中,被盜去鍾掉進河裡,從此便消失於水中了。
兩世紀之後,大英帝國在1824年5月11日第一次英緬戰爭中登陸仰光,而大金寺的塔則在英軍撤離後仍予以保留。該寺在占領期間遭受破壞,而且更有一軍官為了興建彈藥庫,更曾在塔下鑽洞。而在塔中的另一個於1779年鑄造的大鐘也被英軍運走,試圖把它運到加爾各答,但也是和上面的事件一樣,大鐘也掉在河裡而不知所終。英軍嘗試把它打撈,但不成功,而當地人則以復原佛塔的條件幫助英軍,英軍答應他們的要求;潛水員在鍾底紮起百多條竹枝,並最終可以令該大鐘浮起。
在第二次緬甸戰爭中,英軍在1852年4月再次占領大金寺,而且軍隊更占領至1929年,時間達77年之久;但當地的人民則可以進入寺廟參拜。
地方美食
餐廳
仰光商貿飯店的亞洲和國際化餐廳以美食聞名,其景觀亦引人入勝。顧客可在TradersCafé品嘗各式各樣的餐點。如想享用傳統的廣東菜或美味的點心,夏宮將是一個絕佳的選擇。
酒廊及酒吧
當一天結束時,去Gallery酒吧&餐廳喝一杯啤酒或飽餐一頓美式餐點,或與同事在大堂酒廊享用正式茶點,讓自己徹底地放鬆。平時這裡還提供24小時的送餐服務。
旅行指南
票價:5美元/人。
交通:乘坐37、43路公車,或者花費約1000K乘計程車可到達。
主要景點
這座大臥佛原本是尊露天的的大坐佛,1953年建成。長20米,高5.4米,臥佛的眼睛以玻璃鑲成,並由一位中國畫家點出眼睛,神態慈祥豁達。臥佛四周沒有牆壁,佛的兩隻腳一前一後,腳底有108個圖案,代表著108次輪迴,以手為枕頭,雙眼注視著盤跪在地的虔誠信徒,據說這種姿勢是佛在休息,而非涅磐。足足有一人長的佛腳底板上劃有108個格子,每格裡面表現了一種六道輪迴中的形象,旁邊的英文逐一解釋各種形象的含義。將生命之輪描繪在這裡代表佛遠遠超脫於輪迴之上。
丁茵水中佛塔
丁茵水中佛塔建立在河中心的小島上,與其它佛塔相比,更顯得別具一格。參觀水中佛塔需要乘渡船,沿徙可以看到丁茵大橋和具有濃郁殖民色彩的丁茵小鎮,這裡曾是葡萄牙殖民時期的港口,秀麗的田園風光和綠樹叢中點綴的緬式高腳茅屋別有一番風情。信徒在這裡放生魚,是該地的一大特色,遊客也可以餵食這些魚。
亞洲獨特風景
亞洲人創造了比其他各洲更為古老的文明,從印度七大奇景之一的泰姬馬哈陵到以色列的耶路撒冷,去懷想印度恆河文明、美索不達米亞的文明光輝。與去享受東南亞的綺麗和多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