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況
珠三角高新產業帶是由科技部批准的三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帶之一,是一個依託交通幹線融合、集散人口、產業、城鎮、物流、能流、信息流的線狀空間地域綜合體,這種獨特的空間地域綜合體帶動著區域經濟系統的迅速發展。珠三角高新產業帶範圍與珠江三角洲經濟區相同,包括廣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江門市、中山市、東莞市,惠州市區以及惠陽、惠東、博羅,肇慶市的端州區、鼎湖區以及四會市、高要市,總面積4.17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077萬(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分別占廣東省土地面積的23%和廣東省總人口的47%。從珠三角高新產業帶的基本結構形態來看,它以廣州、深圳兩個中心城市為龍頭,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為結點,沿珠江兩岸,把中心城市、其他城市、鄉鎮、高新區和高新技術企業溝通起來,形成點線相連、互相交織的網路。這個網路在技術上、經濟上緊密聯繫,生產上互相協作,在社會地域分工過程中,逐步形成以高新技術及其產業為主導的地域綜合體。
珠三角高新產業帶是我國目前高新技術產業規模最大、發展速度最快、產品出口額所占比重最高的高新技術產業帶。2000年,產業帶內國內生產總值7378.6億元,占廣東省的69.6%;高新技術產品產值2664億元,約占廣東省高新技術產品產值的93.6%;生產高新技術產品的企業1694家,實現工業增加值743億元,約占廣東省的92%;高新技術產業界從業人員約82萬人,其中大專以上技術人員16萬人,從事R&D活動人員約7萬人,約占廣東省的91%;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165億美元,占廣東省的96%。目前,產業帶內有廣州、深圳、佛山、中山、珠海、惠州6個國家級,東莞、肇慶、江門3個省級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廣州、珠海2個國家軟體產業基地,3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基地,12個國家“863”成果轉化基地,1個國家級的大學科技園。加快珠三角高新產業帶的建設,對促進廣東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和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舉足輕重。
(二)發展優勢
1.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迅猛,正在成為廣東的第一經濟成長點。“九五”期間,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年平均增長32%,大大高於同期工業增長速度。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占工業總產值比重逐年上升,2000年達18%,高新技術產品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的16%。
2.主導產業突出,初步形成四大高新技術產業群。2000年,電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工程和光機電一體化等四大高新技術領域產品產值達2516億元,占全部高新技術產品產值的94.4%,其中電子信息產業居於首位,其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占全部高新技術產品產值的55%。同時產生了一大批著名的自主品牌。
3.高新技術企業競爭力加強,日益向國際化邁進。企業自主研究開發能力逐步增強,2000年投入研究開發經費達61億元,企業投入占70%;依託企業共組建省級以上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98家,占廣東省已建工程中心的80%。從技術來源分析,42.5%的高新技術產品產值是企業自行研究開發實現的;技術來源於國外及港澳台的產品產值比例由67%下降到44.15%。高新技術企業的研究開發和產業發展趨向國際化,產品出口保持較大增幅。高新技術企業中有一半以上的企業通過ISO9000系列標準及質量體系認證或FDA、UL、SFI國際質量認證。高新技術產品水平達到國內領先水平以上的產品產值占全部產值的69%。
4.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已初具規模,發展勢頭良好。珠三角高新產業帶9個高新區批准新建面積111平方公里,目前已開發約75平方公里。2000年工業總產值1313億元,高新技術產品產值932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25.1%和26.9%;實現利潤76.2億元,繳稅62.1億元;出口創匯40多億美元。區內有一定規模的企業2312家,其中高新技術企業436家。區內總人數約23.8萬人,其中大專以上學歷6.8萬人。
產業帶內經認定的軟體企業343家,軟體產品822個,2000年共實現純軟體收入約80億元。兩個國家軟體產業基地批准新建面積約6.5平方公里已全面開工,約有入園軟體企業710家(其中經認定可享受國家優惠政策的軟體企業230家),實現純軟體收入約36億元。
5.智力資源相對豐富。廣東省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省級以上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以及科技人員85%左右集中在這一地區。2000年該地區從事科技活動人員達17萬人,占廣東省的79%;高等院校41所,教職工3.88萬人。2000年專利申請量16476件,授權量13793件,分別占廣東省的78%和87.3%。
6.產業配套環境逐漸形成。珠三角已成為高新技術企業和高新技術產品生產企業的密集帶,一個大項目的投產、一家“龍頭”企業的騰飛帶動數家相關企業的發展,一個產業的崛起促進一個地區產業配套環境形成的態勢已初步實現。
(三)存在問題
珠三角高新產業帶的建設與發展也面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主要有:
1.高新技術產業總體水平還不高,在國際分工中尚處於較低層次。高新技術產品技術水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占24.7%,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的只占5.7%;專利產品占高新技術產品數的30.37%;高新技術出口產品中,有77.3%的出口額是由來源於國外或港澳台地區的技術創造的。
2.支撐高新技術產業持續發展的科技基礎和實力相對薄弱。珠三角地區雖然有了一定的經濟規模,但工業增加值、出口貿易增加值還不高。科技人才,尤其是高素質綜合型人才缺乏,大專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僅為12%左右,不能適應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需求;技術儲備不足,高新技術及其產業“孵化器”剛剛起步,有國際競爭能力和水平的研究開發機構寥寥無幾。
3.投入不足,科技創業投資機制尚未形成。企業研究開發投入仍然偏低,R&D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例高於5%的企業不到1/10;高新科技創業投資基金和投資機制尚未形成。創新創業環境需要進一步完善。
4.整體協調與聯合建設力度不夠。地區以及園區間發展不平衡,尚未形成良性競爭機制,企業規模偏小,區域特色不夠明顯。
二、發展思路與目標
(一)發展思路
進一步實施“科教興粵”戰略,堅持“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提高科技持續創新能力、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方針,以科技創新帶動產業發展,以整合資源實現跨越發展。以市場為導向,加強政府巨觀協調,完善創新創業環境和產業配套環境,全面增強珠三角國際競爭力。
1.以園區建設為重點,強化高新技術產業骨幹。加大高新技術園區建設力度,通過高新技術園區高新技術及其產業的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群的崛起,帶動和輻射珠三角高新產業帶乃至廣東省高新技術產業上檔次、上水平。
2.以合作辦學辦所和加強企業研發為途徑,增強發展後勁。通過加強與國內外著名高等院校的合作,創造條件吸引他們到珠江三角洲聯合辦學和辦研究院;以企業為主體,建立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尤其是與國外跨國大企業合作,創建研究開發機構,促進人才培養與人才引進,壯大廣東高科技人才隊伍,使世界各地的人才資源、技術資源在珠三角聚集,增強高新技術發展的後勁和技術儲備,實現技術和產業跨越發展。
3.加強政府協調和引導,構造珠三角產業協作大平台。通過政府的統籌規劃、巨觀引導和綜合協調,充分發揮廣州和深圳的龍頭作用,促進珠江三角洲各區域的高新技術產業功能互補、聯動推進、均衡發展,使產業的巨觀布局更趨合理。
4.以技術和資本為紐帶,構建高新技術產業的聯合艦隊。實施重大科技專項攻關,聯合一批有較強競爭力的高新技術企業,以技術為紐帶,按照工程成套、主配結合、橫向聯合、多種經營和混合兼併的原則,推進戰略性結構重組,組成高新技術企業的聯合艦隊,構建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集群和基地,打造廣東高新技術產業品牌,營造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整體優勢。
(二)發展目標
1.總體目標
通過十年左右的努力,把珠三角高新產業帶建設成為科技創新中心和科技成果產業化示範區、國際高素質人才創新的樂園和創業的熱土、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基地和火車頭、廣東省向傳統產業擴散高新技術及產品的輻射源、亞洲高新技術聚散地和經濟成長的活躍區域、面向世界科技創新的視窗和寶地。科技尤其是高新技術產業對經濟的貢獻率明顯提高,產業結構得到最佳化升級。
2.具體目標
2005年達到:
——高新產業帶內高新技術產品產值超5800億元(其中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約占75%),占當年工業總產值的20%以上;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超2500億元,占工業增加值的23%以上;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3000億元以上,占工業製成品出口額的比重達到25%以上。
——高新區實現年總產值超3000億元,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占一半以上;科技人員占全區職工總數的40%。軟體園實現軟體收入500億元;產業帶內軟體產業產值達到800億元左右,占國產軟體20%左右的市場份額;10~20家軟體企業獲得國際認證證書,躋身國內大型軟體企業行列;形成8~10家產值超5億元的具有國際影響的大型軟體企業集團和20~25家產值超1億元的國內知名骨幹企業;擁有15~20個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國際名牌軟體產品和80~100個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國內名牌軟體產品。
——逐步形成電子信息、生物技術、新材料、光機電一體化、能源與環保及海洋科技等六大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高新技術產業總產值的90%以上。
——利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提高傳統產業技術裝備水平。在傳統產業中形成一批能參與國際競爭的企業,其綜合水平(產品質量、技術裝備、生產工藝、主要經濟指標、科技創新能力等)得到較大的提高。
2010年力爭達到:
——高新產業帶內高新技術產業產值以年平均18~20%的速度遞增。到2010年超10000億元,占工業總產值的25%,其中出口值占高新技術產業年產值的40%。
——高新產業帶內高新區實現年總產值超5000億元,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占一半以上,力爭有2個高新區超1000億元。
——高新技術產品50%以上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
三、主要任務
(一)加快高新區建設,形成新態勢
高新區要以體制創新和技術創新為基礎,不斷最佳化創業的環境,根據原有的產業特點和實際情況,選擇重點發展領域為突破口,辦出自己的特色,促進廣東省高新技術產業的國際化,為廣東省產業結構最佳化和經濟成長發揮重要作用。
1.從巨觀政策和專項資金上加大對高新區的指導和支持。省科技主管部門負責廣東省高新區及珠三角高新產業帶建設的規劃與協調;各地政府要組織制定好各地高新區的建設方案和總體發展規劃,加強對高新區領導和協調指導工作。各高新區應在政策和市場的引導下,重點培養本地區核心發展能力,成為本地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主導力量,形成一、兩個有特色的、有市場競爭力的主導產業。不同的區域應力爭功能互補,聯動推進,加強產業間的均衡發展,使各高新區產業的巨觀布局更趨合理。加強高新區的合作與交流,推動企業間的強強聯合,營造高新區產業一體化,從整體上提高廣東省高新技術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2.抓好科技創業園的建設,扶持多種類型的科技創業孵化機構。高新區要發揮“政、產、學、研、金、貿”聯動推進的優勢,進一步最佳化科技資源配置,建設好科技創業園,為入園區創業的小企業和科技成果轉化提供場地、設備、資金、信息、培訓等。重點辦好IC設計、軟體、光電子、生物醫藥、納米技術及產品、電子新材料等專業孵化器,為創業企業提供良好的“孵化”服務。同時創造條件,發揮社會的力量,吸引投資基金及民間資源等商業組織或個人參加孵化工作,在更大範圍內進行社會化的孵化服務,為高新區建立完善的技術創新體系,吸引大批科技創業人才進園創業,大幅度提升高新區的自主創新能力和水平。
3.最佳化高新區科技創新、創業環境建設,建立和完善公共創新服務體系。高新區繼續根據精簡、高效的原則,因地制宜地設立區的管理機構。加快體制創新,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推動產權制度和分配製度改革,完善智慧財產權保護體制,建立產權激勵機制,通過體制創新激勵技術創新,增強創新創業的內在動力,促進高新技術企業不斷發展壯大。建立完備的公共創新服務體系,構建創業平台,整合服務資源,為創新、創業提供全方位服務。充分利用、挖掘和發揮現有社會資源的潛力和積極性,建立中介服務體系,吸引風險投資保險機構、投資顧問機構、科技評估機構、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信用擔保機構、人才培訓中心、技術交易中心等中介機構入區,為區內企業提供優質服務。
4.構建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集群和網路。高技術產業發展的區域特點是產業集群。珠三角各高新區之間距離較近,交通網路發達,信息網路建設迅速,要通過政府引導加強各高新區之間的合作,促進企業強強聯合,締結戰略聯盟,構建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集群和網路。通過每個企業的進一步專業化生產,通過聯合採購和共同開展市場行銷等,合力取得規模經濟的優勢。
5.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的國際化。加強廣州、深圳、中山三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基地及廣州、深圳和珠海保稅區的建設。提高開放程度,積極推進國際規範、國際準則,推進ISO9000和ISO14000系列等國際化標準,努力爭取與國際接軌;充分發揮出口基地、保稅區高新技術企業集中、信息快、機制活、人才多等有利條件,利用國家賦予的有關政策,建立技術貿易信息中心,培育科技興貿重點出口企業,開發出一批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高新技術名牌產品,積極開拓國際市場,促進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和科研院所在國外建立研發機構和高新技術產品生產加工基地、銷售網路和售後服務網,加快廣東省高新技術產業的國際化進程。
(二)推進軟體園建設,拓展新領域
進一步推動廣州、珠海兩個國家軟體產業基地和深圳、南海等軟體園上規模、上水平,實現功能配套完善。建好廣東省的軟體“金三角”,形成矽谷效應,輻射和帶動廣東省軟體產業的發展,促進廣東省成為軟體大省、軟體強省。
1.統籌規劃,合理布局。抓好珠三角軟體園建設的統一規劃部署,促進軟體園間分工與合作、功能互補、協調運作,形成合理的軟體園區域布局,提升總體運作效益。
2.建立和完善珠三角軟體企業發展的支撐服務體系。以軟體園為依託,聯合國際知名軟體大企業、高校和研究機構,建立在國內處於領先、國際先進的“軟體研究開發中心”、“軟體質量評測中心”、“軟體企業及產品孵化中心”、“軟體人力資源培訓中心”、“軟體招標採購中心”、“軟體企業相關資源重組服務中心”、“軟體企業金融服務中心”、“軟體技術產品匯展中心”和“軟體產品技術進出口服務中心”等九大中心。
3.建立“軟體產業國際化示範園”。引導相關資源,以目前支撐服務體系基礎資源配置較好、產業結構有一定優勢、具有一定產業規模優勢的廣州軟體園(含天河軟體園、廣東軟體科學園、南沙資訊科技園)為扶持重點,建立“軟體產業國際化示範園”,加快珠三角軟體產業國際化進程。
4.扶持潛力企業,打造名牌產品。繼續鞏固電信、金融、企業管理、辦公自動化等軟體品牌的國內領先地位;在新興和具有良好市場潛力的軟體領域,如信息家電、嵌入式系統、電子商務、電子政務、遠程教育、信息化社區、網路與信息安全、遊戲娛樂、晶片固化軟體、交通、資料庫、開發與評測工具及平台、中文信息處理平台等扶持有發展潛力的相關企業,並打造軟體行業“航母企業”,創出國內、國外均具有影響的名牌產品。
(三)加強與國內外著名高校合作辦學、辦研究院,培養和造就人才隊伍
1.最佳化珠江三角洲高等學校區域布局,建立多功能並形成各自發展重點的大學園區。
——廣州大學城和五山大學區。定位於珠江三角洲高等教育密集區的核心區域之一,以國內外著名高校為主,多功能、多層次發展高等教育,即普通高等教育、高等職業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全方位發展,層次包括研究生、本科和專科教育。同時,建立科技成果孵化基地及產業化基地。
——深圳大學城。定位為高層次、高水平的高等教育,主要引進國內高水平大學以及國外著名大學,重點發展研究生教育與套用基礎研究及高科技研究,發展高新技術產業。
——珠海大學園區。定位為全方位發展高等教育,主要引進國內外著名大學,發展高等職業教育、本科研究生教育,以珠海國家科技創新海岸為依託,發展高科技研究及其產業。
——東莞大學科技城。定位在以東莞松山湖科技產業園區(東莞高新區)為依託、功能配套的大學科技園區,使其成為科技成果的孵化基地和產業化基地。主要引進國內工科類高水平大學和國外大學及其科技力量,重點發展工科類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
——利用中山大學研究生院、華南理工大學研究生院的學科優勢,重點建設廣州研究生培養基地,利用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的學科優勢,重點建設深圳研究生培養基地,為珠江三角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培養和造就人才隊伍。研究生培養基地建設,要加快引進學科帶頭人,充實研究生導師隊伍,改善研究生培養條件,擴大招生規模,增強培養能力,提高培養質量。
——佛山、江門、中山等市,以當地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為依託,推進產學研合作,根據本地區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對高層次人才的需要,加強與國內外著名高校合作,培養套用型專門人才,提高科技創新能力。
2.最佳化專業結構及人才培養的層次結構,滿足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對各類人才的需求。圍繞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合理配置教育資源,調整專業設定,重點發展工科專業研究生教育。引進國外著名大學MBA項目,培養適應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高級管理人員。推進廣東省高校博士後流動站和企業博士後工作站工作,有條件的高新區或大型高新技術企業都要爭取設立企業博士後工作站。
3.與國內外著名大學合作,加快大學科技園和聯合研究開發院的建設。重點建設華南理工大學科技園和廣州、深圳兩個聯合研究開發院。面向廣東省特別是珠江三角洲高等學校、科研單位、高新技術企業及技術持有人和海外企業全方位開放,主要在電子信息、新材料、生物技術、環境保護、光機電一體化等領域扶持高新技術及其產品的產業化,使之成為創新創業人才培育基地、高新技術企業孵化基地、技術創新成果轉化基地。將大學科技園和聯合開發研究院建成具有開放式特色和持續創新能力、國際先進的聯合研究開發基地。
(四)大力創辦研究開發機構,促進企業成為技術創新主體
1.加強重點工程中心和科研基地的建設。對廣東省現有的50家重點工程中心、863成果轉化基地和重點科研基地等進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實行動態管理,力爭培養成為國內外知名的企業研發機構。進一步鼓勵有條件的大中型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合作開發,建立高層次、綜合性的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及企業博士後工作站,提高企業自主開發創新能力。
2.積極吸引國際跨國公司來粵創辦研究開發機構。鼓勵企業與海外跨國公司進行多層次、多形式的合作,增強技術實力和資金實力,形成跨行業、跨地區、跨所有制的企業集團,降低技術引進和技術開發的成本,提高技術創新的動力,在與跨國公司合作中實現“強強聯合”和跨越發展戰略。
3.鼓勵和扶持省內大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利用海外技術優勢、人才優勢、信息優勢、網路優勢、市場優勢,設立海外研究與開發機構,增強企業研究開發能力和產品國際競爭力。
4.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鼓勵和扶持科研機構面向經濟建設主戰場,與企業緊密合作,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或直接併入企業,增強企業研究開發能力。
5.提高企業高新技術研究開發的認識。要求高新技術企業建立研究開發機構,並把研究開發經費的投入作為高新技術企業的重要評定指標,從制度上保障企業研究開發經費的投入。
(五)積極創造條件,扶持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發展
1.政策扶持。研究制定廣東省促進科技型中小企業(特別是高新技術企業和民營科技企業,下同)技術創新地方性法規和規章,以加快和保障廣東省中小企業的發展。
2.設立省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資金。根據項目的不同發展階段和企業的不同特點,配合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採取無償資助、貸款貼息、股權投資(資本金投入)等多種形式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發展。
3.認真落實財政部、科技部《關於國有高新技術企業開展股權激勵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02]48號)。並對上市的高新技術企業推進股權激勵制度的改革。
4.建立中小企業創新的社會服務體系。加快生產力促進中心建設,為中小企業提供引進新技術、共性技術支持、標準化與質量管理、信息諮詢、綜合服務與全程服務等多方面的服務,幫助中小企業改善技術、信息條件,提高技術創新能力。
(六)發展六大高新技術領域,突破一批關鍵技術
繼續加強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材料、光機電一體化四大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開拓和開發能源與環保、海洋科技兩大產業,突破一批關鍵技術,全面提高經濟整體素質和綜合競爭力。
——電子信息產業。軟體方面,重點發展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作業系統軟體、網路管理與信息安全軟體、生產與辦公自動化管理軟體、系統集成與智慧型軟體、套用軟體等。硬體方面,重點發展計算機及網路、數字通信設備、數位化視聽產品、智慧型交通產品、新型元器件、光纖預製棒、光電端機、電光源器件、波分復用設備、光通信設備等。信息服務業方面,以網路建設帶動信息服務業的發展,加快信息技術向經貿、金融、旅遊、教育、交通、通信、醫療服務業等行業的輻射和滲透。
——生物技術產業。重點發展細胞工程、蛋白質及酶工程、發酵工程、基因工程、組織工程、生物醫學工程等生物技術;重點開發醫學植入物、生物相容性測試生物聚合物、新型藥物製劑、新型中成藥及天然藥物、高技術化學原料藥、特效海洋藥物、高技術醫療器械及先進制藥裝備。
——新材料產業。重點發展石油化工新材料、超細粉體及納米材料、印製電路板材料、生物醫學工程新材料、功能陶資新材料、新型建築材料、化學纖維新材料、造紙工業新材料、治金新材料、稀土材料、新能源材料、環境材料等新材料技術及項目,並形成相關的產業基地。
——光機電一體化產業。重點發展精密機械、檢測感測、自動控制、信息處理伺服傳動、系統集成、光學與光電等七類高新技術;重點扶持用先進制造技術改造傳統生產工藝裝備,全面提供傳統優勢產業的技術水平;重點發展電氣機械與器材製造,智慧型化家電及關鍵部件,電子醫療器械、專用設備、數位化辦公機械、智慧型儀表、關鍵基礎件及現場匯流排控制系統、數控設備及精密機械、環保機械、機械基礎件製造,城市軌道交通智慧型控制及信息系統、先進制造技術。
——能源與環保產業。重點發展新型電池、太陽能利用、生物質生化發電、地熱及波浪發電、風機和水泵節電改造、電網節電降耗等;火電廠脫硫、脫氮處理、中小鍋爐噴鈣脫硫、無組織源排放控制,高濃度有機廢水處理回收工藝及黑液處理、有機廢物綜合利用、固體廢物資源化和安全填埋處理技術的研究開發與套用。
——海洋科技產業。重點發展海洋生物利用、海水資源開發利用、海洋環保監測、海岸與海洋工程技術、海洋資源信息技術與服務系統五大高新技術領域;重點研究和開發基因組、細胞融合、染色體操作等海洋生物技術,抗腫瘤蛋白、多糖和基因藥的研製和中試技術,抗癌、抗衰老、抗菌、抗病毒藥物和保健藥物的試驗與開發技術,名優品種良種化技術,重大水產病害防治技術等高新技術。
(七)積極推進制造業信息化工程,全面提升廣東省製造業綜合競爭力
要按照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重點抓好數位化設計、數位化生產、數位化裝備和數位化管理技術的開發套用,通過省、示範市、示範專業鎮和重點示範企業的帶動和輻射作用,促進省、市、地區之間技術、資源的整合和交流,利用信息技術全面改造廣東省製造業的生產、組織管理模式,增強企業的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和產品創新能力,提高企業對市場的快速回響能力和經濟效益。支持區域製造資源最佳化重組和產業結構調整,促進優勢、特色產業群的發展,全面提升廣東省的製造業信息化水平,把珠三角高新產業帶建設成為具有國際先進、國內領先水平的製造業基地。
1.堅持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各級政府要制定政策和規劃、整合資源、發展中介服務機構、組織對重大關鍵技術的研究開發及其推廣套用和試點示範等,營造製造業信息化環境,為製造業信息化工程實施提供必要的“溫度”、“水分”和“土壤”等發展條件。
2.堅持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相結合。鼓勵企業從本身需求出發,以提高核心競爭力為目的,根據企業特點和產學研相結合開展製造業信息化工作。支柱產業中的骨幹企業,重點要深化套用CAD/CAM/CAE/PDM技術和系統集成技術,創立企業創新設計平台,逐步實現產品虛擬設計和數位化設計,提高企業創新產品的設計水平和開發能力;基礎相對薄弱的中小企業,重點是單元技術的推廣套用。針對典型的大系統和複雜系統,要積極套用數控技術、自動化技術、智慧型化技術,採用或改造生產設備,實現產品生產過程的數位化、自動化、智慧型化、網路化,提高生產過程的控制水平和生產效率。積極推廣套用ERP/SCM/CRM/BPR等管理技術,最佳化管理結構和流程,實現管理數位化和管理決策科學化,提高企業管理水平和運作效率,增強企業創新和國際競爭能力。
3.攻克一批關鍵技術,使廣東成為汽車工業及大型成套裝備生產的重要基地。將現代信息技術、自動化技術、企業管理技術等新成果運用於機械製造過程中,發展新的製造技術和生產模式,攻克一批高附加值產品關鍵技術,大型成套裝備。加快發展汽車製造業,不斷提高產品的自主開發能力,逐步擴大生產規模,提高產業集中度、技術水平和零部件配套國產化程度;推行“綠色產品設計與製造”戰略,扶持光機電一體化產品,提高重大裝備的成套能力,使廣東的汽車工業和重大成套裝備製造業達到全國一流水平,並逐步向國際水平靠攏。
4.套用網路化製造技術,實現跨區域的互動與協作。通過實施跨區域網路化製造重大項目和模具全球網路化製造示範系統,實現東西部和國際間跨區域的互動與協作,最佳化資源配置的環境,提高中小企業的整體競爭能力,形成若干個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區域產業集群,促進產業結構的最佳化升級。
(八)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促進產業結構調整
根據珠三角地區傳統產業中居國內外優勢地位的產業,優先支持發展一批重點產品,集中扶持一批市場容量大、關係國計民生、對珠三角傳統產業有較強帶動作用的產業和產品。
——紡織服裝產業。重點扶持發展服裝設計開發中心和纖維加工、印染、後整理等關鍵技術。建立和完善設計開發體系,運用新技術、新材料,進一步發展功能化、差別化纖維,發展中高檔服裝面料。紡織服裝行業最終要實現產品設計自動化、生產過程自動化、紡機設備智慧型化、企業管理現代化、信息交流網路化的最佳化升級目標。
——食品飲料產業。重點扶持發展生物技術、分離提純技術、殺菌技術和新型包裝技術等關鍵技術,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生產工藝和設備,結合生產的特點進行生產過程自動化,不斷提高質量控制水平。加快發展速凍保鮮產品、功能食品、休閒食品、綠色食品及食品添加劑、食品基礎原料和輔料。加快生物發酵工程基地等重點項目的建設。
——建築材料產業。積極開發新型建築、裝飾材料,高檔潔具等附加值較高的產品;運用高新技術進行節能降耗改造,改造工業窯爐,改進生產工藝,降低生產成本;在生產過程中推廣套用計算機控制技術,提高生產過程的自動化水平,保證生產工藝的一致性,提高建材質量;從而全面提高建築材料產業的產品結構和檔次。
——電器機械業。套用計算機輔助設計、計算機輔助製造技術,提高設計生產加工能力,做到設計製造一體化。用標準化零件發展多樣化產品,實現多品種、少零件,低成本、高效益。利用計算機技術、嵌入式軟體改造機電產品,發展數位化、智慧型化產品,為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做支撐。建立電器機械產品製造協作網,用先進制造技術提升產品設計、加工、配套能力,在行業內推廣計算機柔性製造和計算機集成製造技術。
——石油化工業。搞好生產自動化和智慧型化,用自動化生產、測量、顯示、控制等工具,通過生產信息達到生產的自動化。推動管理的信息化,包括建立管理信息系統、辦公自動化系統、決策支持系統、專家系統等。在生產和服務的各個環節大力推廣高新技術,達到節能、節電、節水、節氣,降低消耗,節省成本,提高企業的效益。
——交通運輸業。加快智慧型交通技術的研究、示範和推廣,加強電動汽車及其關鍵技術的研製和產業化示範。
——醫藥行業。自主研究開發與高起點引進相結合,積極組織現代中藥和海洋藥物的研製開發,發展醫藥新產品和新型電子醫療器械等新產品。運用高新技術改造生產裝備,改善企業管理。利用先進制造技術提高生產裝備的自動化,提高生產效率。利用計算機輔助測試和分析技術,提高藥品有效成分的分析水平,增強新產品開發能力。特別是對中成藥有效成分的分析。推動企業內部管理的信息化。發展醫藥行業綜合信息網,逐步提高藥品研究、生產、流通等環節的信息化水平,為藥品管理的現代化提供手段。建設藥品採購網,增強藥品採購的透明度。
——冶金業。重點是整治污染、保護環境、節約能源、降低消耗。繼續完善專業信息管理系統。包括生產過程控制系統、企業行銷系統、財務成本核算系統、生產指揮調度系統、備品備件管理系統等,及時線上採集各類生產數據。建成全公司和全廠級的管理信息系統,開發計算機集成製造系統(CIMS),做到科學管理,實現管理創新。
——農業。加快三高農業發展,促進農業產業化、現代化。鼓勵採用遺傳工程等生物技術,使農作物和畜禽生產全面實現良種化。發展工廠化農業生產,提高農產品加工保鮮技術水平。加強計算機技術、微電子技術、通信技術、光電技術、遙感技術等多項信息技術在農業系統上的套用。實施農業科技信息網路建設工程、農業科技信息資源資料庫建設工程;建立農業信息監測與速報系統、計算機農業專家決策支持系統、農業信息網路和多媒體農業技術推廣體系。
——商業。利用信息技術改造商業系統的商流、物流和信息流。繼續在商業領域推廣:以條碼技術、商品分類編碼技術為主要內容的數據流通標準化技術;以電子收款機、前台交易數據管理系統、管理信息系統、決策支持信息系統為主要內容的商品銷售信息化管理技術;以電子訂貨系統、電子數據交換、倉儲管理自動化為主要內容的商品通訊和配送信息化技術等。大型商業企業建立以資料庫為核心的決策支持及運營系統。充分利用計算機網路與資料庫技術,條碼技術等手段實現商品流通過程中的數據管理功能的自動化。通過資料庫管理實現“虛擬庫存”,降低流通運營成本和持有實際庫存商品的市場風險。
促進區域產業創新體系建設,形成專業鎮模式的集約化發展。廣東省專業鎮是工業的聚集基地,是技術創新的載體。各專業鎮要圍繞自己的支柱產業進行技術創新技術平台的建設,發揮產業優勢,推動區域的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現代化。“十五”期間,大力推進150個左右專業鎮技術創新試點和技術密集區建設,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和綜合競爭力的提高。
四、政策措施
高新技術產業是技術、知識密集的產業,同時更是資本密集的產業。隨著中國加入WTO,國內的競爭規則將與國際慣例接軌,廣東省的高新技術產業面臨著比其他產業更為巨大的發展機遇和挑戰。為加快珠三角高新產業帶的發展,必須對WTO的法規進行研究,營造符合國際規範的環境,加強高新技術產業生態布局研究,促進廣東省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
(一)省市聯動,專項帶動,形成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新格局
1.省市密切配合,在充分發揮各市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積極性的前提下,加強對各市的指導和總體協調。各市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所提出的重大問題,要以市為主加強研究,省科技行政部門協助組織各方面的力量加強攻關;對跨區域的重大問題,以省為主,做好牽頭組織,對外樹立珠三角高新產業帶的整體形象。
省各部門要密切配合,對涉及到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資金、國土、海關、稅收、財政、宣傳等方面要加強協調,共同推進珠三角高新產業帶的發展。
2.確定重點產業、領域、技術、基地,組織實施重大科技專項,採取省市聯動、部門聯動的形式,整合各方資源,對高新技術產業群中的一些重要技術實施專項攻關,力爭重點突破。突出重點、最佳化集成、強化管理、加大投入、加快發展,力爭在一些戰略產業和領域實現跨越式發展,帶動相關產業成長和發展。切實解決一批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中的重點、熱點、難點問題,培植新的經濟成長點,攻克一批對於廣東省經濟社會科技發展有重要影響的戰略性、關鍵性技術,形成自主智慧財產權,增加技術儲備。
重大科技專項的確定要面向產業,立足於科技創新。重點選擇軟體技術與產品、網路技術產品、電子商務套用示範與關鍵技術、智慧型交通系統、數位化家電、先進制造技術、電力電子技術及套用、人類基因功能分析與套用、生物技術藥物、超細粉體及納米材料、電子新材料、新型電池、中藥現代化、數字醫學、生物醫學工程、海洋生物資源開發利用、清潔生產技術及示範、大氣污染控制等。
(二)以體制創新和管理創新為動力,最佳化配置各種資源
1.逐步建立人才資源可持續發展機制。人才隊伍建設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高等院校要緊密結合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需要,及時調整專業、課程設定,培養廣東省特別是珠江三角洲地區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急需的各類高層次人才,鼓勵高校與有條件的企業聯合培養博士、碩士研究生;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做好人才引進工作,採取靈活多樣的方式,制定優惠政策,吸引國內外高級專門人才到珠江三角洲地區的企業工作。特別是要吸引在國外有一定影響的學科、技術帶頭人或曾在國外高科技企業工作過的留學人員,以各種方式為珠三角高新產業帶的建設與發展服務;認真組織,採取多種形式開展對高新技術企業和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管理人員、企業家的培訓,不斷提高企業科技人員、管理人員和職工的素質。逐步形成高新技術產業人才培訓網路;進一步最佳化有利於各類人才工作和創業的環境,建立公平競爭機制,營造尊重人才,尊重知識的良好社會風尚,用事業留人、用感情留人、用環境留人。
2.完善分配製度,建立技術創新激勵機制。認真落實國家法律、法規中關於鼓勵和獎勵發明創造的規定,執行知識、技術作為生產要素參與分配的政策,充分調動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進一步完善技術入股、管理入股和股票期權、創業股、年薪制等各種新的分配方式,重獎取得重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科研成果,充分體現知識和技術的價值,使有突出貢獻的科技人員在社會上有地位、政治上有榮譽、經濟上有實惠,形成以保護智慧財產權為核心有利於技術與經濟相結合的技術創新激勵機制。
3.加強產學研合作,建立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的新機制。按照優勢互補、利益共享的原則,加強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的聯合協作。建立雙邊、多邊技術協作機制。通過合作研究開發、相互兼職、培訓等形式,加強企業和高校、企業與科研機構、企業與企業之間科技人員的交流與合作。高等學校、科研機構要成為企業技術進步的後盾和依託,企業研究開發經費要有一定比例用於產學研合作。制定政策,採取有力措施,鼓勵企業與高校或科研機構聯合建立研發中心,聯合建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或博士後工作站,聯合開發共性核心技術的攻關,聯合開展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創新,增強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鼓勵企業與高校和科研機構建立科技成果轉化基地、中試基地,加速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實現商品化、產業化。
4.大膽進行管理創新,建立有利於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高新技術產業園區要按照建成高新技術產業的先行區、新經濟體制的試驗區、現代化城市建設的示範區的要求,努力進行制度創新、管理創新,大膽探索,建立適應市場經濟體制要求,有利於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管理體制,形成建立有利於資本、技術、人才合理流動的運行機制;高新技術企業要按照建立現代企業管理制度的要求,借鑑國外企業先進的管理經驗,積極探索適應經濟全球化的經營管理模式,大力開拓國內國外市場,提高企業綜合競爭力。
5.大力推進網路化,在世界範圍內進行資源配置。珠江三角洲在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過程中,在對高新技術產業進行區域合理分工和布局的基礎上,率先實現網路化。目前基礎設施網路和組織間的網路正在構造公司網路化,要通過推進公司網路化進一步營造網路經濟的氛圍,促進國際戰略聯盟的形成和發展,促進國際間的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使我們在全球範圍內有效合理地運用市場機制配置、整合資源,使珠江三角洲的區域經濟特別是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融入世界經濟發展的主流。
(三)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投融資體系
1.積極創造條件,建立和完善創業投資機制。在政府的引導下,形成多元化的投資主體,培育、扶持科技型中小企業成長。政府可將過去財政給予企業的各種直接、間接補貼轉為支持企業的技術創新,對關鍵性行業進行示範性高風險投入,引導創辦產業孵化器。與此同時,鼓勵條件成熟的創業投資公司和基金上市,多渠道吸引民間資金,逐漸形成包括企業、金融機構、各種社會保障基金、外資及個人在內的多元投資主體。
完善科技創業投資的運作機制,擴大創業資本的退出渠道。逐步推廣以有限合夥制的形式組建創業投資公司或基金的做法;加強珠江三角洲核心城市特別是廣州、深圳的產權交易市場的建設。
建立全方位、多層次的高新技術投融資社會中介機構服務體系,包括標準認證機構、智慧財產權估價機構、市場潛力調查機構、承擔連帶責任的督導機構、專業性融資擔保機構、創業投資行業協會等。
2.充分發揮資本市場、銀行的融資功能,實現多渠道融資。充分利用現有資本市場,推薦有實力、成長性強的高新技術企業上市,包括國內的主機板市場和香港二板市場及美國的納斯達克市場。政府部門定期舉辦服務性的信息交流會,促進上市公司、證券公司及高新技術企業之間的溝通,使證券二級市場的資金重點向高新技術企業傾斜。同時,積極選擇有條件的高新技術企業嘗試發行可轉換債券、附新股認購權證的企業債券、浮動利率企業債券、企業的境外債券等品種,從境內外資本市場募集資金。
(四)建立和完善智慧財產權制度
加強與科技有關的智慧財產權保護和管理,提高廣東省智慧財產權的總量和質量,實施“人才、專利、標準三大發展戰略”,增強廣東省科技持續創新能力。充分發揮智慧財產權制度在激勵和保障技術創新方面的重要功能和作用。扶持和保護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高新技術產業的形成和發展,培育一批能夠充分運用智慧財產權制度、全面提高企業創新能力和競爭實力、具有示範作用的企事業單位、高新園區、產學研聯合體,扶持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和新技術並在國外市場占有較高份額的產品和產業,提高廣東省的科技創新能力和綜合競爭力。
科研機構、高等院校、高新技術企業、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要增強智慧財產權管理和保護的自覺性、主動性和緊迫性,把智慧財產權制度納入本單位研究開發、成果轉化、生產經營和資源管理的各項工作中,並建立相應的管理制度。加強智慧財產權中介服務組織建設,提高與科技有關的智慧財產權保護和管理的社會服務水平。推進智慧財產權信息化進程,即時掌握和了解國外及其他地區在相關專業技術領域的智慧財產權狀況,充分利用智慧財產權信息,研究制定智慧財產權發展戰略。
(五)加強領導,狠抓落實
建設珠三角高新產業帶是一項跨部門、跨行業、跨地區的系統工程。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要充分認識建設珠三角高新產業帶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以高度的歷史責任感切實抓好組織實施珠三角高新產業帶的總體發展、建設規劃及建設方案。省委、省政府適時出台《關於促進珠江三角洲高新技術產業帶發展的若干意見》,指導和扶持珠三角高新產業帶的建設和發展。
珠江三角洲各市及省有關部門要按照統一規劃布局,實行“目標、任務、資金、責任”一盤棋,注意功能互補、聯動推進;在產業結構、產品結構上,要注意產業間的均衡發展,避免重複建設和惡性競爭,促進產業結構最佳化和協調發展。按照“抓好試點、穩步推進,突出重點、創新跨越,抓大育小、扶優助強”的原則,重點培育一批“上水平、上規模、上效益”的高新產業群體,採取有力措施大力建設高新技術產業帶,推動廣東省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
加強檢查,狠抓落實,真正做到領導到位、責任到位、措施到位。要把高新技術產業帶的建設工作列入珠江三角洲各市市委、市政府領導班子的年度考核內容,有關各市及省直部門要全面建立定期檢查和動態考核制度,及時總結推廣經驗、發現解決問題,促進高新技術產業帶的健康、快速發展,為廣東省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作出貢獻。
相關詞條
-
廣東省沿海經濟帶綜合發展規劃
) 第六章 發揮臨海資源和產業基礎優勢 打造沿海高端產業帶(52...經濟發展,意義重大。 本規劃是綜合性、戰略性、約束性規劃,明確未來...今後相當長一段時期內改革發展和現代化建設的綱領性檔案。 規劃範圍...
-
海峽西岸經濟區
8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全文發布《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規劃》。規劃指出...)會議,指出“四個專題”調研的成果集中體現為全省上下形成了“四個重在...;福建獨特的地理位置,要求要積極參與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區域分工與協作...
簡介信息 發展歷史 範圍 地理範圍 簡況概述 -
深圳高交會
、高等教育於一體的深圳市高新技術產業帶。 深圳(Shēnzhèn)與香港...“鵬城”,位於中國南方珠江三角洲東岸,隸屬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東省,是中國...發展,在全市範圍內,由西向東100公里,正在規劃和建設著九個高新技術產業片...
概覽 會展中心 展會內容 第十四屆高交會 第十三屆高交會 -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
共擔民族復興的歷史責任、共享祖國繁榮富強的偉大榮光,編制本規劃。本規劃是指導粵港澳大灣區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合作發展的綱領性檔案。規劃近期至2022年,遠期展望到2035年。第一章 規劃背景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香港...
政策背景 綱要全文 社會反響 學習研討 -
鰲江鎮
域中等城市的規劃,鰲江口將來還可以建設多個千噸級的碼頭。特別是千噸級...
行政區劃 浙江鰲江鎮 新形勢下的古鎮文明建設 旅遊 鎮區榮譽 -
龍崗區
建制沿革 深圳龍崗區名稱由來歷史 龍崗區域1979年3月前屬寶安縣管轄。1979年3月撤消寶安 縣建制,在原寶安縣的基礎上建立深...
建制沿革 行政區劃 地理環境 自然資源 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