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別
按照製作工藝劃分,“珍珠瓷”可以歸於“骨瓷”這個大類。
歷史
“骨瓷”又稱“骨灰瓷”,就是瓷胎中含有骨粉成分的瓷器。它最早出現在18世紀的歐洲,是英國人發明的。我國的制瓷工藝傳入西方後,英國人結合西方文明和理念,在中國制瓷工藝的基礎上作了一些改良和滲透。“骨瓷”就是在制瓷的高嶺土、粘土中摻入了40%至50%的食草動物骨粉(主要是牛骨)而製成後一類瓷種。由於骨粉在燒制過程中能與高嶺土中的雜質發生作用,起到消除雜質的效果,使得製成的骨瓷製品質輕,韌性強,胎質純淨,絕少瑕疵,釉面也顯得更加溫潤可親。骨瓷中骨粉真正發揮作用的是氧化鈣。與此法相類似,還有將海洋中的貝類、珊瑚成分摻入瓷土,製成的“貝瓷”;將珍珠成分摻入瓷土,製成的“珍珠瓷”。早在明代,人們就發現,將金銀、珍珠、瑪瑙摻入瓷胎,可以燒制出流出溢彩、美輪美奐的瓷器。史書記載,明代雲南保山制瓷工匠用珍寶入瓷,高溫熔制出晶瑩剔透、寶石一般的“永子”圍棋,引得歷代文人騷客心馳神追,趨之若鶩。被譽為“天下第一棋”。而“珍珠瓷”也正因為瓷胎中有相當比例的珍珠成分,顯現出普通骨瓷所沒有的神采而顯珍貴。因此,如果從瓷質成分的角度衡量,“珍珠瓷”可歸類於“寶燒”類瓷器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