玎琴

玎琴

玎琴有玎膽和玎列兩種形制,主要流行於雲南西南部傣、阿昌、德昂等族居住區,多用於獨奏和情歌、說唱伴奏。

簡介

玎琴:意為彈奏之琴。主要流行於雲南西南部傣、阿昌、德昂等族居住區,是他們談戀愛時經常彈奏的樂器,多用於情歌、說唱伴奏及獨奏,有“愛情樂器”之稱。

最早的玎琴,非常小巧,造型和琵琶相似,後來逐漸發展為玎膽和玎列兩種形制。

玎膽,亦作“玎罕”,傣語“玎”即琴,“膽”即橫放,玎膽意為“橫放彈奏的琴”。琴體細長,長約50 厘米左右,用整塊香椿木挖鑿而成,開有三個圓形小音孔,呈“品”字形排列在面板中部,指板無品。使用三根鋼絲弦,定弦自內而外為(g、a、d1)或(c1、d1、g1),低音弦只作和弦。不彈鏇律。用於民歌說唱伴奏獨奏

結構

玎列外形像長柄琵琶,共鳴箱為橢圓形,正面平坦,中央開有兩個圓形音孔,背面凸起,是用一整塊椿木或柚水挖空,上面蒙以薄桐木板而成。指板上有竹質音品,使用四條鋼絲弦,每兩條同發一音,定弦為(C1、f1)。演奏時將琴斜置胸前,左手按弦,右手執拔彈弦。

玎列有大、中、小三種,(大者長102厘米)多用於民歌伴奏和器樂小合奏。經改革增加了音品,擴大了音域,可作獨奏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