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米渠

他已負責並主持完成5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主持國際學術交流會2個,發表學術論文151 篇,國外檢索11篇(其中SCI4篇,EI2篇),出版學術專著18種,獲國家教育部自然科學二等獎等學術成果獎5項。

 
他探索建立“證候·基因組·中藥複方”研究的方法學平台,以腎陽虛等家系(含雙生子)為模版,抓住基因組學與生物信息學的“組學”和“譜”的中心思想與中醫的整體觀和辨證論治的“證候”和“術數”基本特點,探索兩者的內在相關性,為合理套用基因組學的新近知識、現代技術研究中醫證候及中藥複方作用機制提供方法學的平台。
他從事的家系虛寒證代謝基因表達譜的研究,從理論與實證2個方面,3種研究路線,3種實證方案,引用241篇國外文獻,運用了21種數學方法,分析了30萬原始數據,從家系角度,取得了虛寒證集約於代謝基因表達譜等多方面的研究成果。
王 米 渠 研 究 成 果 與 方 向
一、建立 “證候-基因組”研究的方法學平台
中醫科學發展的前沿與期望的一個重要方向是證候-基因組。對這樣具有高度挑戰性的邊緣探索性命題,十年來通過以寒證、腎陽虛等家系(含雙生子)為模版,抓住基因組學與生物信息學的“組學”和“譜”的中心思想與中醫的整體觀和辨證論治的“證候”和“術數”基本特點,探索兩者的內在相關性。套用DNA 晶片來建立證候相關材料的全基因組表達譜,並試引入生物信息、系統生物學方法分析海量數據,進行信息挖掘,在此基礎上提出選擇典型證型的實驗設計方案,為合理套用基因組學的新近知識及現代技術研究中醫證候提供了一套方法學。
重點對轉錄組學的核心技術之一的基因晶片,集約地探索證候-基因組的實驗流程,系統地分析基因晶片實驗過程中的影響因素,結合證候特點對OMIM(人類孟德爾遺傳)、GO(基因本體論)、KEGG (通徑分析)等基因組學資料庫的運用,以構建證候-基因表達譜及其資料庫。為用證候-基因組學研究提供一種技術平台的支撐。
二、寒證能量代謝基因模組異動的發現
家系虛寒證的基因表達譜數理分析研究,試圖解決目前“證候-基因組”研究困惑的關鍵問題,從理論與實證2個方面,3種研究路線,3種實證方案,引用241篇國外文獻,分析了21種數學方法,對30萬的原始數據分析,成功地套用了6種數學方法進行分析,首次從家系角度研究證候,示範虛寒證家系研究的新途徑,取得了虛寒證集約於代謝基因表達譜等多方面的研究成果。
通過直接比較、間接比較和以藥測證的3種實驗方案,分別獲得54%、70%和68%的代謝差異基因表達譜,論證虛寒證與能量代謝基因異常表達關係最為密切,發現能量代謝基因七類模組異動可能是寒證的基本病機。同時建立了支持向量機判別數學模型,能準確地進行判別分析,進一步套用RT-PCR和QPCR方法初步驗證了POU3F4基因的異常表達與虛寒證關係的臨床驗證,為證候基因組切入人類基因組學的研究中提供一個範例。
三、首倡“中醫遺傳學”新興學科
從中醫“腎為先天之本”這個經典思想出發,設計了“恐傷腎”——貓嚇鼠的遺傳行為的實驗,作了子代與母代的生理、病理、生化、免疫、行為等101項測試。對於深層次揭示中醫的遺傳學思想開拓了新的領域。在此基礎上提出的“中醫遺傳學”新興學科,豐富和發展了現代遺傳學內容,彌補了當前中西醫結合基礎的一個空白。
由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批准,於1978年在成都召開“首屆中醫遺傳學學術會”,組織了14個專家學者編著《中醫遺傳學概論》,使這門新興學科從無到有,逐漸發展和形成。進而在國家自然科學基委資助下,於2004年主辦為“國際生物信息與中醫藥學術研討會”,推動了這一新興學科的發展。
四、建立“中醫心理學”新興學科
20世紀後期首先倡導“中醫心理學”這一新興學科。1985年主辦“首屆全國中醫心理學研討會”(1985成都),至今已歷十屆全國、或國際中醫心理學研討會。即第二(1986哈爾濱)、第三(1987南寧)、第四(1988昆明)、第五(1990濟南)、第六(1992大同)、第七(1994天津)、第八(1996上海)、第九(1998成都)、第十(2003上海)、第十一(2006北京)屆全國中醫心理學研討會。
在中醫心理學理論的系統建設中,不僅整理了2000年的中醫心理思想發展史、30萬字《內經心理學集注》、100例《中醫心理治療》,而且系統規範了中醫心理學理論基礎,七情學說、四診心法,心理病因、病機、病證,中醫心理治療、諮詢,中醫心理衛生、保健(養心調神)等。進而提出陰陽思維學說、陰陽睡眠學說、陰陽人格體質學說、陰陽心身發展學說等新說。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