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研石

1925年4月任《國際協報》編輯。 1932年3月7日,任《國際協報》總編輯。 1947年6月回到天津,就任《益世報》總編輯。

(1904-1969),筆名公磊、公敢等。哈爾濱人。幼年聰穎,讀國小時多次跳級,17歲畢業於哈爾濱吉林省立第六中學,次年考入北京朝陽大學,攻讀國際法學2年。1923年因經商的父親病逝而輟學回家,任濱江縣通俗教育館長。1925年4月任《國際協報》編輯。不久又兼任上海《申報》和《新聞報》駐哈爾濱特派員,開始了記者生涯。東北易幟後,升任外勤部主任。經常不顧艱險採訪突發性的重要事件。1931年7月,曾帶攝影記者實地採訪了震撼中外的"萬寶山事件";"九一八"事件後,又冒險進入日寇侵占的瀋陽城,採訪日寇殘害我國軍民暴行;當舉世矚目的江橋抗戰開始時,又以隨軍記者的身份,戰地採訪馬占山將軍率部奮戰的訊息。這些重大報導成為《國際協報》的獨家新聞,在哈埠引起強烈反響。同時。他還及時向上海中、新兩報發稿,把江橋抗戰的訊息向國內外廣為傳播。1932年3月7日,任《國際協報》總編輯。報紙客觀地轉發了中外通訊社的電訊稿,大量刊載我國政府及各地訊息。5月日偽當局將他逮捕,後經該報和工商界出面保釋出獄。1933年1O月,離開哈爾濱去天津,任《益世報》採訪部主任。采寫了許多揭露日寇侵華罪行的報導。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盟國在東京審判日本戰犯時,檢察官援引作證的當年《益世報》的許多報導,都出自他之手。1936年4月,開始專任上海中、新兩報駐津特派記者,他除了每天拍發專電外,還應《申報周刊》主編俞頌華之約,以"公敢、大啟"為筆名。經常撰寫長篇通訊。揭露日寇侵占華北的內幕情況。"七七"事變後,再次被日本憲兵隊逮捕,半年後獲釋。1938年初,化裝逃到香港,任全仲華總編輯的《星島日報》特派記者,先在漢口、後駐重慶採訪。其間,經常接觸鄒韜奮、胡愈之、張仲實等進步人士,並且見過用恩來,因而撰文反對國民黨封鎖陝北紅軍。1939年4月在重慶被捕。坐牢5年,直到1944年秋,才經邵力子和莫德惠保釋。出獄後,繼續從事新聞教學和報紙工作。抗戰勝利後,曾任重慶《時事新報》總編輯、亞慶建國新聞學校教授等。1947年6月回到天津,就任《益世報》總編輯。新中國成立後,於1952年2月參加革命工作,先後任天津中蘇友好協會研究員、俄文圖書館館長和天津市人民圖書館館員。1969年5月8日病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