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王玉珍,第九屆中國戲劇梅花獎榜首,也是雲南省第一位獲次殊榮的演員,是上個世紀70-80年代滇劇舞台上最紅火和領軍的人物之一。
藝術人生
為吃飽飯 11歲時進了藝校
11歲以前,王玉珍很多時候是在父親背上度過的,父親是個滇劇迷,從她4歲起,就天天背著她去看戲。在戲散回家的路上,父親往往會拍著她的小肩膀說:以後長大了,你要去演蘇雲妝這個刀馬旦!父親說是這樣說,但因家庭貧困,王玉珍更多的奢望只想頓頓能吃上飽飯。
11歲那年,雲南文化藝術幹部學校(即後來的雲南省戲校)招滇劇花燈的學生,小玉珍和五個同學去報名了,她被錄取了。那時,雲南文化藝術幹部學校包吃包住,王玉珍覺得從來沒有這樣幸福過,她不僅可以吃飽飯,還可以減輕家庭負擔了。
文武全才 成為當家花旦
王玉珍進藝校,是個白丁,一樣也不懂。入校三個月後,老師們一致認為:“這個娃娃不行,小乾魚一個,個子長不高,嗓子也不行,改行到樂隊算了”。
一次,武功教員梁德祥先生髮現了她,便讓她彎腰、扳腿,“噫呀”唱兩句,當時便對她說:“明天來我這個組,我教你練功”。
王玉珍決心要練出一身好功夫也要練出黃鸝般動聽的好嗓子。為練腿功,晚上睡覺,她把腿綁在床頭,一綁就到天亮;為練腰功,她把自己綁在樹上;為練嗓,她天不亮就起來吊嗓子。別人練三遍,她加倍練六遍。一年後,在全校的匯報演出中,替補上場的王玉珍征服了全校師生,爭取到了“重點培養”的機會。1959年,學校排練《拷紅娘》,包括王玉珍在內的幾個小演員入選。課間,趁熊林老師不在的時候,小演員們都跑去玩了,只有王玉珍一個人跪在沙地上,老老實實擺姿勢。此情此景,讓回來的熊老師感動了:“這個娃娃行!”。此後,熊林老師專給她“開小灶”,教她唱腔練嗓,因為掌握了正確的練嗓技巧,王玉珍在同學們中有了“金嗓子”的稱號。
19歲,王玉珍進了雲南省滇劇院,既有清脆明亮、高低自如的好嗓子,又有一身矯健無比的好武功。青衣、花旦、刀馬旦、反串文武小生、武生、老旦,她樣樣在行。因此,大家便稱讚她“一人千面”。
王玉珍最後一搏 45歲夢圓梅花獎
1981年,已經在雲南省滇劇團工作多年的王玉珍終於如願拜在關肅霜的門下。同為刀馬旦戲路的王玉珍在一代京劇大師的指導下,如魚得水,不僅將京劇的化裝融進滇劇,還將關肅霜獨創的“靠旗打出手”融進其中,形成了自己的戲路風格。她一次次在全國的戲劇比賽中獲得頭獎。
1991年5月,年已45歲,再過兩個月,王玉珍就再沒有參評梅花獎的機會了。她鼓起勇氣,決定參賽,並且最後一搏。為了能更好地展示她各方面的才能,王玉珍準備了自創的3出文武兼備的滇劇:《京娘送兄》、《雲妝皇后》、《桑葉封宮》。誰都想不到,一個45歲的女人,在舞台上跳躍騰挪,身輕如燕,不減當年的嬌健;唱腔優美、字正腔圓,金嗓子一震滿堂。最終,王玉珍憑著過硬的本領,征服了所有觀眾和評審,以第一名的成績捧回了梅花獎,實現了雲南梅花獎零的突破。
退休以後 為農村培養戲劇人才
王玉珍退休後,比原來更忙了。農村姑娘張春麗也是個滇劇迷。從王玉珍退休後,她不要分文,收了張春麗這個徒弟。每次張春麗所在的農村文藝隊演出時,王玉珍都會親自到場,為徒弟化裝、梳頭、穿衣。現在,這個農村文藝隊的20多個姑娘都跟王玉珍學起了戲,那些愛好滇劇的大爹大媽也興趣十足,跟著王老師吊起了嗓子。滇劇的最大的市場在農村,願意傾盡全力為農村培養更多的滇劇人才,戲劇只有在民間才能更長久傳承下去啊!王玉珍說。
丈夫失蹤 她扛起家庭重擔
王玉珍的丈夫是劇團的音樂指揮,夫唱婦隨,兩人感情很好。1987年,丈夫告訴王玉珍,他想出國。為了支持丈夫到澳大利亞留學,她賣了家裡所有值錢的東西。
1990年2月,丈夫走了,留下王玉珍和15歲的兒子。從來生活中都依靠丈夫的人,不會下廚做飯的王玉珍開始一點點學。工作、生活之外,她還得照顧80歲的老母親和婆婆,還要還丈夫走時欠下的債,靠自己僅有的一點工資承擔著一家人的生活,日子過得很艱辛。
1995年,王玉珍的丈夫突然沒了音信,電話打不通,托人找不到。這么一個大活人,就這么消失了,王玉珍這樣等了17年,她的婚姻早就名存實亡了。2004年,她和失蹤了十多年的丈夫離婚了。
取得成績
1958年,考上了當時的省戲校,從此走上了滇劇之路。8年後,王玉珍作為學校的尖子生被分到了省滇劇院。
1985年,滇劇《關山碧血》獲全國戲曲觀摩演出、文化部主演一等獎,
1992年,第9屆中國戲劇梅花獎榜首;
1992年,評為中央文化部優秀專家;
1994年,獲得國務院特殊津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