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懷儒

王懷儒

王懷儒,字小泉,1920年生。國家級名老中醫,甘肅名醫王連甲先生之子。

基本信息

簡介

王懷儒,字小泉,1920年生。
國家級名老中醫,甘肅名醫王連甲先生之子。
王氏鼻愈療法第二代傳人。
精通:中醫鼻科、儒學、書法、易經。創立“三槐堂”。
1939年繼承祖業,懸壺與鄉里,其時年方19。
1952年,景泰縣政府聘請王懷儒先生在寺灘醫院工作。

生平

1920年王懷儒先生(字小泉)出生在甘肅省景泰縣小營盤水村,這是一個半耕半讀的家庭,父親王連甲先生(1870~1939)是鄉里有名的慈善仁德之人,白日裡忙於農務,夜晚挑燈研習醫學和周易,方圓幾十里的人們患病都要找王連甲先生醫治,父親所到之處受到的歡迎和鄉親們每治癒後喜笑歡顏的表情給王懷儒幼小的心裡種下了濟世救人的種子。
然而戰爭的連綿不斷,醫療條件的落後,藥物的短缺,致使家中親人連連因病而逝,王懷儒便以范仲淹先生“不為良相便為良醫”的名言作為座右銘,發奮讀書,立志報效國家。父親藏書頗豐,涉獵儒學、中醫、歷史、地理、周易、書法等,王懷儒如饑似渴,徜徉在求知篤學的海洋里,自小這種大量閱讀的知識積累,為他在以後的中醫、書法、周易領域獨成一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萬惡的舊社會,破滅了多少人的宏圖理想,阻斷了多少人前進的方向,當時盜匪橫行,疾病泛濫,在這種環境下,王懷儒先生“學而優則仕”的理想越來越渺茫,看著人們在疾病與困苦中掙扎,先生毅然決然的棄儒從醫,與1939年懸壺與鄉里,開始了一生的醫學生涯,當時只有十九歲的他,天資聰慧,又博覽群書,許多疑難雜症在他的手下起死回生,每每危重病患者,先生都是日夜守候在患者身旁,時時診脈望斷,加以治療,直到患者脫離危險。
王懷儒妙手回春之術,舉不勝數,曾有一患者,頸部生一瘤腫如頭大,不可吞咽,難能呼吸,從呢個就診於多個醫生,無濟於事,危在旦夕,先生至,觸其物,診其脈,辯為痰涎瘀膿,先生準備好,將炕沿前一瓷碗打碎,拿碎片將腫物延病勢所長而拋開,頓時絮膿敗血噴射一地,屋內惡臭難當,先生認真清理,加以施治,精心調養,不久患者痊癒。
先生診脈如神,許多不孕婦女,經先生調養一個階段後,在月經還未到的情況下就能診出此月是否懷孕。到後來國家實施計畫生育政策,許多人得男孩心切,遠道而來請先生診脈,都被婉言相絕,對一些強求者,均診為男孩,待走後,先生就說,此是女孩,先生言“蒼天有好生之德,男女均是一生命,萬物陰陽亦在平衡,豈人力可違之?”他不顧自己背負診脈錯誤的名聲,堅定的走著亦儒亦醫的道路。
全國解放後,百廢待興,正是需要人才的時候,1952年,景泰縣政府聘請王懷儒先生在寺灘醫院工作,全家甚是歡喜,總覺有一份固定的收入來維持生計,不料工作後每月竟給家裡帶不來一分收入。原來先生樂善好施,來醫院就診的患者許多病大家貧,先生不願意看到患者因為沒錢看病而放棄治療,便將每月的工資墊補與病人了,雖然家中十餘口人無米下炊,而先生總是救人在先,慮己在後。由於先生醫術精湛,醫德高尚,1955年政府評定為“德藝雙馨知名中醫”,當時王懷儒先生只有35歲。
在此期間遇到一婦人患者,就醫時頭痛如劈,鼻流臭涕膿血,昏迷不醒,診其脈,脈滑數而無力,辯為腦漏(即現在的慢性化膿性鼻竇炎的急性發作),先生以家傳“宣肺通竅,清熱解毒”為法治療,三日病情減半,半月治癒。後來在臨床上發現,由於西北氣候乾燥,冬天寒冷,夏季燥熱,再加缺醫短藥,人們感冒都不予治療,發生鼻炎和鼻竇炎的患者居多,先生辨證施治,制定出了“宣肺通竅法”,這在當時治療上呼吸道疾病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王懷儒的優秀的醫德和正直的為人也使自己蒙受了很多冤屈,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期,流感盛行,地方西藥短缺,有炎症的患者必須經過醫院領導批准才可以將西藥運用到患者身上,王懷儒便以中醫辨證施治,治癒了不少患者,儘量將短缺的藥物用與更加危重的患者。有一次,醫院院長的親戚患了感冒,王懷儒診斷後,不甚嚴重,準備予以治療,而院長強調必須使用西藥,如此便發生爭執,最後先生還是以中醫治療而愈,然而恰恰這一次,院領導懷恨在心,時時在工作和生活上刁難他,先生在醫院舉步維艱,不久便辭去工作,回到了鄉里,開始了半農半儒的生活。白天看病種地,夜晚教習孩子們學習,由於先生博覽群書,涉獵廣泛,他亦因材施教,教習孩子們儒學、中醫、書法、周易等,這也為王氏第三代行醫人數的增多和學術思想的分門別類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然而,平靜的生活又一次被打破了,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知識分子受到打擊和迫害,王懷儒也在其中,被打入了牛棚,整日接受無休止的鬥爭和批判,在那種極其艱苦的環境下,王懷儒始終沒有放棄對孩子們的教育,尤其中醫的培養,從李時珍的《瀕湖脈學》、龔廷賢《壽世保元》的藥訣方歌到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等,由淺入深,循循善誘,使三子王中和、四子王中相、六子王中邦在初學中醫就得到了一個良好的教育和傳承。除了對孩子的教育,王懷儒先生又對鼻炎、鼻竇炎進行了充分的研究,這段時間為之後“王氏鼻愈療法”體系的形成打下了基礎。
文革的結束,四人幫的粉碎,祖國又迎來了新的春天。1978年王懷儒平反昭雪,其效仿王氏祖先宋朝王祜,親自在院裡植三棵槐樹,不求家出三公,只希望後人們能將中醫、書法、周易三項事業得以繼承和發揚。並親自題寫《三槐堂》匾額,懸於堂屋,繼續自己的杏林生活。先生步入老年,醫術已自成一家,求醫者甚眾,青海、寧夏、內蒙、新疆等地的患者絡繹不絕。“王氏鼻愈療法”也在先生行醫過程中得以更加完善,先生將其整理成文,“王氏鼻愈療法”也開始形成體系。

榮譽

1952年,景泰縣政府聘請王懷儒先生在寺灘醫院工作。
1955年,被政府評定為“德藝雙馨知名中醫”,當時王懷儒先生只有35歲。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先生受到打擊與迫害,然而這中間先生對於醫學的研究從未停止,並在其間對鼻炎鼻竇炎進行了充分的研究,為之後“王氏鼻愈療法”體系的形成打下了基礎。
1978年,先生平反昭雪,其效仿王氏祖先宋朝王祜,親自在院裡植三棵槐樹,創立《三槐堂》,不求家出三公,只希望後人們能將中醫、書法、周易三項事業得以繼承和發揚。
王氏鼻愈療法家族傳承順序:王連甲王懷儒王中相王生梁
2012年10月份,王氏鼻愈療法第四代傳人鼻炎王王生梁接受了CCTV《健康有約》專訪。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