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居正紡車圖卷
《紡車圖》卷,北宋,王居正繪,絹本,設色,縱26.1cm,橫69.2cm。
無作者款印。本幅後隔水有近代張大千題跋:“居正此圖,儼然唐畫風格。與顧閎中夜宴圖可方駕也。歷見書畫舫、珊瑚網、式古堂諸家著錄,清末歸安陸心源。子昂二跋已失,雖然,櫝亡珠存,不無遺憾,終不失為珍寶也。大千居士爰。”後幅有清劉繹、陸心源等人題記。鈐宋賈似道“似道”、“悅生”,清陸心源“潛園鑑賞”等鑑藏印,共29方。
此圖表現農村婦女的戶外勞動。全幅主題突出,構圖巧妙。近景描繪的人物被兩條飄浮不定的線條分為兩組,線的一端是邊搖紡車邊哺乳的中年婦女、圍其左右戲青蛙的童子和狂吠的黑犬;另一端是彎腰傴背、雙手拉著線團的老媼。人物彼此間聚散自然,神韻相通。圖中紡車、竹筐、杌凳用界畫形式表現,刻畫精工寫實,對後人了解宋代的紡車工藝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人物的衣紋用轉折勁利的“戰筆描”表現,中鋒行筆,線條細勁圓潤,隨著人物形體的變化而頓折曲轉,從而準確地塑造出人物的形態和衣料的柔軟質地。
圖中的女性形象與晉代顧愷之、唐代周昉筆下的仕女相比,沒有嬌美的相貌、誘人的身材、華麗的服飾及尊貴的地位,她們僅是生活中最為普通的農村婦女。衣褲迭經補綴的老婦面容憔悴,動作遲緩,艱辛的生活令其相貌充滿滄桑感。作者以寫實的藝術手法不加美化地表現她們,意在讚揚她們安貧樂道的生活態度及樸實無華的個性美,同時也表達了對她們貧苦生活的同情。
此圖流傳有緒,據考證,在宋朝時為賈似道收藏。元代延祐四年(1317年),趙孟頫在燕京以五十金購得。明初為袁廷玉(柳莊)獲取,明中期楊維新從袁氏家購得。萬曆年間(1573-1619年)它又輾轉到周敏之中手。清初為仁和龔翔麟(蘅圃)收藏,乾隆朝時歸江西陳玉方(希祖),嘉慶朝素村用舊拓唐楷碑向陳玉方換取此畫,光緒年間(1875-1908年)歸陸心源所得,清末歸武進盛宣懷。近代歸張大千所有。20世紀50年代,國家從香港將其購回,旋即入藏故宮博物院至今。此圖不僅是件有著明確傳世脈絡的珍貴文物,更是件難得的北宋風俗畫之代表作。
明張醜《真跡日錄初集》和《清河書畫舫》、汪砢玉《汪氏珊瑚網》,清王原祁等《佩文齋書畫譜》、卞永譽《式古堂書畫匯考》、陸心源《穰梨館過眼錄》等著錄。
撰稿人:李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