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來源
玉米原長美洲,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才輾轉流傳至歐洲和中亞。明朝嘉靖年間,據說才由到麥加朝聖的回教徒帶來中國,所以又有“西番麥”,“西天麥”之稱。由於物以稀者為貴,它最初是皇帝的專利品,故有“御麥”之稱。後來才在華北一帶種植,但“種者也罕”(李時珍《本草綱目》卷二十三)。一直到清代,才推廣到南方。
從外地引進的東西,一般說來,都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保留其原來稱呼。據此,“燕美人”三字,當系“玉米仁”之訛讀。但平心而論,這個訛讀實在妙不可言。試想一下,那金燦燦或白瑩瑩的顆粒,多象麗人的金釵、皓齒;而勻稱苗條的果身,薄如蟬翼的外皮,又恍若處於的腰段和隨風飄曳的羅裙。更何況,玉米剛引進時,被視為珍品,只有鵝油蒸餅、熏鴨燒雞一類的美餚才配得上和它擺在一起,藉以點綴。既有迷人的外觀,又有高貴的身價,確實非‘美人”而莫屬。再者,玉米既從華北傳來,華北古稱燕趙,因此,以“燕美人”代稱玉米,也就約定俗成,沿延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