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中文名:玉米交鏈孢葉斑病
病原中文名:細極交鏈孢
病原拉丁學名:Alternaria tenuissima(Kunze:Fr.)Wiltshire
病原分類地位:半知菌類(無性類)、絲孢綱、絲孢目、暗叢梗孢科、鏈格孢屬
病害類型:真菌
主要危害作物:玉米
主要為害部位:葉片
地理分布:中國玉米各產區均有發生
為害症狀
病害可以發生在玉米各生長階段,未見對生產有顯著影響。葉片發病後在葉面產生褪綠的長條狀病斑,病斑中部逐漸變為灰褐色,邊緣呈紫色,病斑沿葉脈方向迅速擴展,長度超過100mm,寬10~20mm。在潮濕條件下,病斑兩面生出大量黑色霉狀物,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形態特徵
分生孢子梗單生或叢生,單枝或分枝,長不超過115μm,寬4~6μm。分生孢子單生或成短鏈,倒棍棒形或長橢圓形,淡褐至金黃褐色,通常光滑,有時具微刺,4~7個橫隔膜,數個縱隔膜,22~95μm×8~19μm(包括喙)。喙長為孢身的一半或更短,頂部常膨大,寬2~ 4μm。
傳播途徑以及發病條件
米細交鏈孢菌生長的溫度範圍是20~35℃,pH值為3~11,最適溫度是20~25℃,最適pH值為8.孢子產生的溫度是20~40℃,最適溫度是20~25℃.分生孢子的濕熱致死溫度為48℃10min,乾熱致死溫度為100℃90min或120℃20min。分生孢子產生及萌發均要求95%以上的相對濕度。PDA培養基有利於菌絲生長和產孢,光照對產孢有促進作用,紫外光對分生孢子的殺傷作用較弱。退菌特、撲海因、代森錳鋅等對病菌分生孢子萌發有較強的抑制作用。
為害玉米、高粱葉片,引起靶狀輪斑病。病菌隨北方炭疽病菌第二次侵入,在北方炭疽病斑點周圍形成靶狀的火輪斑。
發病因素
(1)種植密度大,株、行間郁敝,通風透光不好,發病重,氮肥施用太多,生長過嫩,抗性降低易發病。
(2)土壤黏重、偏酸;多年重茬地,土壤得不到深耕,耕作層淺缺少有機肥;田間病殘體多;肥力不足、耕作粗放、雜草從生的田塊,植株衰弱,發病重。
(3)種子帶菌、肥料未充分腐熟、有機肥帶菌或肥料中混有本科作物病殘體的易發病。
(4)地勢低洼積水、排水不良、土壤潮濕易發病;苗期低溫多雨,成株期高溫、高濕或長期連陰雨的年份。
防治方法
(1)播種或移栽前,清除田間及四周雜草,集中燒毀或漚肥;深翻地滅茬,促使病殘體分解,減少病原和蟲原。
(2)和非本科作物輪作,水旱輪作最好。
(3)選用抗病品種,選用無病、包衣的種子,如未包衣則種子須用拌種劑或浸種劑滅菌。
(4)育苗移栽或播種後用藥土覆蓋,移栽前噴施一次除蟲滅菌劑,這是防病的關鍵。
(5)適時早播,早移栽、早間苗、早培土、早施肥,及時中耕培土,培育壯苗。
(6)選用排灌方便的田塊,開好排水溝,降低地下水位,達到雨停無積水;大雨過後及時清理溝系,防止濕氣滯留,降低田間濕度,這是防病的重要措施。
(7)土壤病菌多或地下害蟲嚴重的田塊,在播種前撒施或穴施滅菌殺蟲的藥土,
(8)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或腐熟的有機肥,不用帶菌肥料;採用配方施肥技術,適當增施磷鉀肥,加強田間管理,培育壯苗,增強植株抗病力,有利於減輕病害。。
(9)地膜覆蓋栽培;合理密植,及時摘除莖部最低處2—3片葉子,增加田間通風透光度;及時清除病株、老葉,集中燒毀,病穴施藥。
(10)及時噴施除蟲滅菌藥,防治好蚜蟲、灰飛虱、玉米螟及地下害蟲,斷絕蟲害傳毒、傳菌途徑;防止病菌、病毒從害蟲傷害的傷口進入而危害植株。
(11)高溫乾旱時應經常灌水,以提高田間濕度,減輕蚜蟲、灰飛虱危害與傳毒。嚴禁連續灌水和大水漫灌。
(12)目前對玉米交鏈孢葉斑病還缺乏研究,其發病可能與寄主葉片受到害蟲的危害、植株抗性降低等因素有關。通過農業防治措施,如合理施肥、加強植株間通風、減少田間積水等,可提高玉米的抗病性。
二、化學防治:
(1)50%撲海因(異菌脲)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
(2)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400~5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