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南北方瓷窯中普遍燒制,如河北的邢窯、定窯,河南的鞏義窯,山西的渾源窯,陝西的耀州窯,浙江的越窯,湖南的長沙窯等都有實物或標本傳世。外國的很多古城、古遺址中也出土有中國出品的玉璧底碗。玉璧底碗的品種主要是白瓷和青瓷。口邊有唇口和不帶唇口的兩種;碗壁有的直壁斜出,有的微帶弧度;足一般寬而淺,中心凹處有的施釉,有的無釉。這種碗與敞口斜壁玉璧底盤及撇口平底碟的造型風格相同,是一種新穎的飲食用具。
相關詞條
-
玉璧底
玉璧底也稱作玉璧形圈足,唐代中、晚期流行足式之一。造型為圓形平底中心挖去一小片同心圓,形似玉璧,故名。底心內凹處有施釉與不施釉之分,施釉者只有圓環形地面...
簡介 特點 參考 -
唐青釉玉璧形底碗
唐代瓷器,一種碗,玉璧形底,里外施青釉。
-
唐邢窯白釉玉璧形底碗
唐邢窯白釉玉璧形底碗,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文物。
-
越窯青釉玉璧底淺碗
名稱:唐 越窯青釉玉璧底淺碗尺寸:高4cm 口徑14.8cm
-
越窯青釉玉璧底碗
越窯青釉玉璧底碗,此盞釉水勻薄,釉色青中閃灰,質感柔潤細膩;造型線條圓中有直,硬中有軟,時代特徵明顯。
-
碗
碗作為人們日常必需的飲食器皿,碗的起源目前不可考,不過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泥質陶製的碗,其形狀與當今無多大區別,即口大底小,碗口寬而碗底窄,下有碗足,高度...
簡要介紹 主要材料 歷史簡介 造型特點 主要種類 -
邢窯白釉碗
1987年清華大學唐墓出土。
歷史考證 瓷器特點 遺址考證 參考資料 -
明萬曆青花經文觀音菩薩圖碗
明萬曆青花經文觀音菩薩圖碗,高7.6cm,口徑16.5cm,足徑7cm。碗撇口,弧壁,玉璧形底。通體青花裝飾。碗心書寫青花楷體“南無無量壽佛”六字,環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