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斷[10]

獨斷[10]

獨斷,讀音:dúduàn [dictatorial;arbitrary] 不商量,獨自做決定。

基本信息

獨斷

讀音:dúduàn [dictatorial;arbitrary] 不商量,獨自做決定

獨斷論

亦稱“獨斷主義”、“獨斷哲學”。泛指主觀武斷、反科學的哲學理論。

《獨斷》獨斷

在真理問題上指僵化、凝固、崇尚絕對主義的理論。獨斷論思想早在古代哲學中就已存在。中國西漢時董仲舒認為封建綱常出於天意,永世不變。“道之大原出於天,天不變,道亦不變”(《漢書-董仲舒傳》)。古希臘伯拉圖在《蒂邁歐》篇中把真理看成是永恆不變的:“我想凡是有人的理性推力所認識的東西總是真實的,永遠不變的。”進入中世紀,一些神學家以宗教教義作為真理的唯一標準,是獨斷論的典型。如托馬斯-阿奎那認為:“一切真理都來自上帝”,“上帝本身不僅是真理,而且還是最高的第一真理”(《真理論》)。明確使用“獨斷論”概念的是康德。康德稱當時的萊布尼茨和沃爾夫的哲學為“獨斷論”。因為萊布尼茨和沃爾夫等人片面強調理性而摒棄感性經驗,把一切真理和知識的來源歸結為先天理智中潛在的天賦觀念和自明原則,認為只有理智才提供具有普遍性的“推理的真理”。“獨斷論”在現代資產階級哲學中被不可知論用來攻擊唯物主義。俄國的馬赫主義者切爾諾夫等人曾污衊恩格斯的學說是“最粗陋的唯物的獨斷主義”。

“獨斷論”的錯誤在於反辯證法,把一切事物和現象都看作是靜止不動、永恆不變的,是典型的形上學。自“獨斷論”出籠以來,遭到了來自各方面的批判。17--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在反封建鬥爭中曾從根本上批判過這種獨斷論。黑格爾則把獨斷論看成是一種反辯證法的思想方法,指出它所運用的只是靜止不變的知識性概念。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出現,給獨斷論以致命的打擊。

德國古典哲學家I.康德對G.萊布尼茨、C.沃爾夫等人的哲學體系的稱呼。康德批評這種哲學對人的理解能力不先加以批判的探討或研究,武斷地認為它是全能的、絕對可靠的,故稱之為獨斷論。後來,G.黑格爾從唯心辯證法角度把獨斷論看成是一種反辯證法的思想方法,指出獨斷論所運用的只是靜止不變的知性概念。

獨斷論 一種用片面的、孤立的、絕對的觀點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形上學觀點。“獨斷論”一詞源出於德國

哲學家康德。他認為,萊布尼茨、沃爾夫等人的哲學體系認為人的思維活動、理性能力是全能的、絕對可靠的,憑藉它就可以發現宇宙的真相。康德從不可知論出發,認為萊布尼茨、沃爾夫的哲學在未考察人的認識能力的條件

和範圍之前,就斷定理性僅憑自身的力量就可以認識一切事物的本質,並任意超出理性的範圍,提出不受經驗檢驗的結論,這是一種獨斷論,是理性的一種誤用,因而注定是要破產的。黑格爾賦予獨斷論以新的哲學含義,意指一種反辯證法的思維方法。唯物辯證法認為,獨斷論既是一種形上學的思維方法,它否認兩點論,孤立的、絕對的對待世界上的萬事萬物;它更是一種主觀唯心主義的錯誤世界觀,是主觀主義的一大表現,它否認調查研究的必要性。因此在認識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要力戒獨斷論,廣泛地調查研究,只有這樣,才能堅持正確的道路,避免失誤。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