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狀元井
位於海珠區龍導大街狀元井巷。南宋鹹淳七年(1271年),番禺(今廣州)人張鎮孫(1235-1278)被點為新科狀元。後因與權臣賈似道不合,丟官回鄉。南宋景炎元年(1276年),元兵大舉南侵。賦閒在家的張鎮孫拍案而起,於廣州南郊召集鄉民守家護土,並收編宋朝潰敗官兵,屯兵於河南龍導尾(今龍導大街一帶)。當時張氏命人掘井以應軍需,這就是後來的“狀元井”。
明朝初年,水井被重新修整,周邊砌以紅米石井欄,旁樹石碑,上書“通鄉宗張狀元之井”。水井附近植以桂樹、黃槐。又在張氏原居處建“醫靈大廟”,廟中供張氏神像。抗日戰爭時期,碑、廟俱毀,井被封。1991年底,水井又被重新修葺,街口新掛一聯:“一井狀元留聖跡,千秋閭里記前賢。”
連江狀元井
位於透堡鎮嶺兜村。宋淳熙元年(1174年),該村鄭鑒進太學,獲兩優釋褐狀元,後建“狀元井”紀念。為花崗石砌建,圓形,深4米,井徑70厘米,井面用兩爿半圓形空心石合併為井口,口徑38厘米,井口加蓋,泉水清澈,至今井貌保存完好。
佛山狀元井
狀元井在佛山市石灣區瀾石鎮黎涌村簡地,俗稱“龍頭井”,是南漢沿用至今的古井。據清道光《南海縣誌》載:“狀元井在黎涌鄉,南海狀元簡文會所居故里也,明倫文敘居其地亦狀元及第雲”。南漢時南海縣瀾石一帶改為鹹寧縣,簡文會幼居黎涌簡地,高祖劉龔開進士科,於乾亨二年(918)擢第一人及第,累官至尚書右丞。為人耿直,善於詩律,至中宗劉晟時,因力諫其暴酷被貶為湞州刺史,但仍盡心民事,死於任上。至明代,居於此地的傳奇式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