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62京劇臉譜郵票

特62京劇臉譜郵票

1964年《京劇臉譜》特種,全套8枚,郵票志號為“特62”。

簡介

1964年《京劇臉譜》特種,全套8枚,郵票志號為“特62”。

原特62張飛京劇臉譜的四方連無齒印樣原特62張飛京劇臉譜的四方連無齒印

郵票
1964年4月該套郵票全部印成,準備發行時,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將已印好的“特62”《京劇臉譜》郵票及所有檔案資料全部銷毀。
在銷毀過程中有極少量流失,其存世量目前僅幾十枚,是著名珍郵之一,報刊稱其為“最為罕貴的新中國郵票”,習稱“老臉譜”(1980年發行的T45《京劇臉譜》,被稱作“新臉譜”)。

價值

1989年香港郵票拍賣會上,《京劇臉譜》未發行票的4分、10分郵票標價5.5萬港幣;1995年有4枚在上海拍賣會上以

原特62黃蓋京劇臉譜的四方連無齒印樣原特62黃蓋京劇臉譜的四方連無齒印樣

14.95萬港幣成交;1996年“張飛”1枚標價30萬元;同年在北京“孟良”4分新票以13萬元被人拍走。北京郵星貿易總公司1996年北京郵品拍賣會上,1枚特62《京劇臉譜》中的《孟良》4分新票以13萬元成交。

特62《京劇臉譜》郵票軼事

郵票選題

60年代初期,郵票發行部門決定把民眾喜聞樂見的京劇納入郵票選題,使之從大舞台走進“方寸小舞台”,讓京劇

原特62孟良京劇臉譜的四方連無齒印樣原特62孟良京劇臉譜的四方連無齒印樣

藝術和郵票藝術聯袂出彩。1962年,值京劇大師梅蘭芳逝世一周年之際,郵電部發行《梅蘭芳舞台藝術》紀念郵票。作為一種文化,它迅速地傳播到了異國他鄉,成為外國人了解中國京劇的視窗,也成為國人認識京劇的藝術媒體。這套郵票博得集郵界、京劇界的好評。於是,《京劇臉譜》郵票提到發行日程上來。

郵票設計

1963年,劉碩仁先生著手設計“臉譜”郵票。據劉先生回憶:“當時,我曾徵詢了文化部門和各有關專業單位的意見,得到戲劇界老前輩馬彥祥、周貽白、翁偶紅、裘盛戎和李少春等同志的熱心指導,經反覆研究確定了第一套《京劇臉譜》郵票出8枚,人物是:孟良、李逵、黃蓋、孫悟空、魯智深、廉頗、張飛和竇爾敦。”把這8個噲炙人口的中國古代英雄和歷史傳說的豪傑搬上郵票,既迎合了中國民眾愛英雄敬豪傑的審美情趣,也是郵票設計領域的一次創新。
創新本身就是選擇。京劇臉譜有兩種表現形式。一是只有臉形而無行頭;另一是著裝帶髯口的臉譜。劉碩仁先生選擇了後者,加上行頭後,增強了臉譜郵票的舞台感,豐富了郵票畫面的色彩。劉先生很注重欣賞者審美過程中的視覺效果,在為人物加上帽子、服裝、髯口之後,票中人的圓形臉龐就顯得“方”起來。這種來自視覺認知上的“方”,便與票形的“方”相得益彰了。為了把郵票設計得更精采,劉先生還到後台仔細觀察淨角演員勾畫臉譜的過程。他“還吸收和借鑑了楊柳青、桃花塢、濰坊等地年畫,無錫彩塑,蔚縣剪紙以及民間麵塑、泥塑等以京劇和臉譜為題材的佳作中的許多長處。”因而,使郵票的畫面在人物色彩、布局疏密、方圓曲直等方方面面更富有京劇的舞台韻味。郵票的設計畫稿得到有關人士的好評,隨後送交北京郵票廠印製。

郵票夭折

從目前僅存的檔案資料看,最早的2枚郵票印樣(李逵、黃蓋)於1963年11月25日完成,並送交郵票發行局審批。19

原特62李逵京劇臉譜的四方連無齒印樣原特62李逵京劇臉譜的四方連無齒印樣

64年7月28日最後1枚郵票(魯智深)的印樣完成,製版歷時8個多月。在郵票印樣邊紙上,除了郵票發行局局長宋興民及有關人員的簽字外,還蓋有“同意照此印製”一行文字,表示審批通過(見上面彩圖)。郵票印樣上送審日期不盡相同,可知“臉譜”每一枚的製版、印樣、審批、付印都是隨來隨批隨印,環節緊湊。
在這一時期,文化領域開展了一些文藝作品的錯誤批判和鬥爭。全國報刊對《李慧娘》、《謝瑤環》等戲曲公開進行政治批判。1964年,“全國京劇現代戲觀摩演出大會”在京舉行,“京劇革命”的勢頭洶湧而至。再現傳統戲的臉譜郵票顯然不適時宜,因而停印,撤消發行。魯智深郵票印樣(見圖)邊紙上的文字表明,1964年7月底以前臉譜郵票已停印。停印後,魯智深的印樣補送存檔。該印樣上沒有蓋上“同意照此印製”字樣,可知,魯智深這枚郵票沒有付印就已停機。
16年後,改革開放的春風使這套被摧殘夭折的郵票獲得新生,1980年郵電部再發《京劇臉譜》郵票,編號T45,其枚數、內容與“特62”相同。

集郵百科知識之珍郵

珍郵,顧名思義即珍罕之郵票、郵品。每一枚珍郵都有產生的時代背景和歷史根源,也有其被發現、被收藏的過程,所有這一切都為世界各地的集郵者所津津樂道和孜孜以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