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量
根據企業的不同角度,衡量物流效率的指標可分為:經濟性指標、技術性指標、社會性指標。
1、經濟性指標。該指標要涉及到成本和效益兩個方面,能夠全面反映企業實施第三方物流經濟性。
2、技術性指標。主要從技術上衡量第三方物流實施後各項指標的表現程度:
快速性,指物流過程的迅速程度;
便利性,指企業實施第三方物流後利用物流手段的方便程度;
直達性,貨物從起點出發,無需辦理中轉而直接抵達目的地的特性,它包括單一物流方式的單運直達和多種物流方式的聯運直達;
安全性,指在物流過程中不發生意外,正常運達目的地的特徵;
舒適性,特指企業在接受物流服務過程中所感受到的舒適程度,這主要取決於物流方式、運載工具設備、運行時間長短及服務水平;
靈活性,指運載工具對物流線路的非依賴程度及採取某種臨時性緊急措施的可能程度。
3、社會性指標,主要從巨觀的角度來衡量第三方物流的出現對整個社會的影響程度:
社會節約程度,指社會全部資源的整體化配置程度;
社會綜合發展程度,指第三方物流的出現與發展對社會整體綜合發展狀況的貢獻程度;
提高物流的整體服務質量,指第三方物流的出現與發展對整個物流行業服務水平的提升程度。
提高方法
1、兼顧企業自身業務和資源社會的優勢。首先,考慮到我國目前的經濟條件和市場環境,對於大多數即將進入物流領域的我國企業而言,利用資源比投資新建更有意義。核心競爭力,一般而言是指企業在研發、設計、製造、行銷、服務等某一兩個環節上明顯優於且不易被競爭對手模仿的,能夠滿足客戶價值需要的獨特能力。企業應該集中資金、人才、資源等優勢於核心競爭力的業務環節,採取外包等方式將其他從屬業務交給對這些業務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來完成。形成強強聯合的方式,達到雙贏的目的。
2、 整合社會資源。社會企業的剛性物流系統模式運行成本高,也需要將自身的儲運資源進行全社會的整合,增加這部分業務的收入,減少開支。
3、 大力加強人才培養和引進。在培養和引進人才時,要著重加強其接受繼續教育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創造出行業所真正需要的人才。
4、 提高信息技術的運用,實施一體化、信息化管理。對企業物流、資金流、信息流進行統籌,利用構件化技術將採購、銷售、客戶服務、財務同物流緊密結合。真正實現財務、業務的一體化運作,有效保證資金、物資和信息的高效有序流動和互動。
總之,通過利用現有資源的方式發展第三方物流,投入少、起步快,在實踐中具有極強的操作性,非常適合我國的國情。從已開發國家第三方物流的發展經驗來看,大多數第三方物流企業是以傳統的“類物流”企業為起步而發展起來的,並通過逐步發展進入物流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