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荊瀝

牡荊瀝

牡荊瀝,中藥名。為馬鞭草科植物牡荊Vitex negundo L. var. cannabifolia(Sieb. et Zucc.) Hand.-Mazz.的莖用火烤灼而流出的液汁。分布於華東及河北、湖南、湖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具有除風熱,化痰涎,通經絡,行氣血之功效。用於中風口噤,痰熱驚癇,頭暈目眩,喉痹,熱痢,火眼。

基本信息

入藥部位

莖用火烤灼而流出的液汁。

性味

味甘,性涼。

歸經

歸心、肝經。

功效

除風熱,化痰涎,通經絡,行氣血。

主治

用於中風口噤,痰熱驚癇,頭暈目眩,喉痹,熱痢,火眼。

相關配伍

1、治中風口噤:牡瀝,每服一升。(《范汪方》)

2、治高熱痙攣,痰鳴氣急:牡荊瀝、竹瀝,開水沖服。(《湖南藥物志》)

3、治頭風:服荊瀝不限多少,取瘥止。

4、治喉痹:燒荊汁服之。(3-4方出自《千金要方》)

5、治火眼:牡荊瀝汁點眼。(《湖南藥物志》)

用法用量

內服:沸水沖,30-60ml。外用:適量,塗敷;或點眼。

採集加工

夏、秋季采新鮮牡荊粗莖0.3m左右,兩端架於磚上,其下以火燒之,則莖汁從兩端瀝出,以器取之。

形態特性

牡荊又名:楚、荊、蚊香草、鋪香、午時草、洋公柴、五指柑、土柴胡、蚊子柴、山京木、黃荊條、荊條棵、黃荊柴。灌木或小喬木;小枝四棱形,密生灰白色絨毛。掌狀複葉,小葉5,少有3;小葉片長圓狀披針形至披針形,頂端漸尖,基部楔形,全緣或每邊有少數粗鋸齒,表面綠色,背面密生灰白色絨毛;中間小葉長4-13厘米,寬1-4厘米,兩側小葉依次遞小,若具5小葉時,中間3片小葉有柄,最外側的2片小葉無柄或近於無柄。聚傘花序排成圓錐花序式,頂生,長10-27厘米,花序梗密生灰白色絨毛;花萼鍾狀,頂端有5裂齒,外有灰白色絨毛;花冠淡紫色,外有微柔毛,頂端5裂,二唇形;雄蕊伸出花冠管外;子房近無毛。核果近球形,徑約2毫米;宿萼接近果實的長度。花期4-6月,果期7-10月。

生長環境

生於低山向陽的山坡路邊或灌叢中。分布於華東及河北、湖南、湖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

相關論述

《綱目》:“除風熱,開經絡,導痰涎,行氣血,解熱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