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山灣村
牛山灣村位於福建省寧德市福安市,下轄山後、下山仔、洋面、北山四個自然村,地處白雲山麓景區境內,南與穆雲鄉白岩溪交界。距社口鎮15公里、福安城關30公里,全村人口604人,其中畲族人口503人、占村總人口83.3%,耕地面積1100畝,山地面積5600畝,竹林地1060畝。牛山灣村是清朝乾隆八年,雷姓祖宗日賢公由康厝鄉金斗洋村遷徒而至,“日間放牛,夜宿山灣”村名由此而成。到道光年間,雷姓人口已發展到300多人(根據雷氏家譜)當年因饑荒,一大部分人遷移浙江省龍游縣,此時有劉姓和鍾姓遷入。到清朝光緒年間,雷姓出了兩戶富裕之家,均有收租四百餘擔(古稱)稻穀,其中一戶名曰:雷騰鳳還是“監生”,方圓鄉里頗有名氣。其故居“三雕”四合院至今保存完好。村內畲族語言,民族風俗依舊。在改革開放期間,村民成立畲族閩劇團,農閒時外出各地演出。曾受到地、市文化部門好評,得到了觀眾的獎旗共500多面。在八九十年代間,每逢農曆六月一日,牛山灣村畲族閩劇團都要在本村宮宇公演三天,讓白雲山遊客至此看戲,幾乎每戶都有親朋好友來客。晚間對畲歌甚為熱鬧。牛山灣村背靠高聳的五指峰,其後就是閩東第一峰----白雲山景區。前方群山環繞,村腳下黃蘭溪下游,“馬渡”溪流淌,門前良田重疊,村南竹林一片,襯托村莊美景。解放前是革命基點村,曾出個鍾阿細是閩東革命獨力團秘書,後隨紅軍北上抗日犧牲,其後裔是烈屬家庭。1966年,村民自力更生在村鷹窩山懸崖上,用五年的汗水修築了一條3.5公里長的水利渠道,引白岩溪水灌溉農田約480畝,詳情可查省人民出版社出版《牛山灣紅旗渠》一書,1969年紅旗渠婦女耕山隊長鍾祖妃,(1973年當選第四屆全國人大代表)。腰系安全帶在“寨門”的懸站打鑽攝照,曾展現在北京民族展覽館裡。其“紅旗渠”至今已有40多年的歷史,保護完好。渠水除了灌溉農田和村民飲用水外,還修建了一座電站,年發電量約150萬千瓦,為村財年收入3.6萬元造福於民。牛山灣村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培養了一大批人材,大學17人,國家幹部7人,其中處線1人。村內電廣播電視,通訊飲水設施基本完善。於1996年修築一條寬3.5米長7公里簡易的機耕道,現已完成4.5米路面的水泥硬化。同年香港慈善機構釋淨雄法師捐資10萬元修建兩層400平方米平房的學校一座。村民主要經濟靠茶葉收入,2008年人均年收入5613元左右,沒有村委辦公樓,村級文化站和老人活動中心等文化娛樂場所。[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