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介紹
牙源性鈣化上皮瘤(calcifying epithelial odontogenic tumor)為較少見的牙源性腫瘤,以往認為是成釉細胞瘤或牙瘤的一型,但其腫瘤細胞與成釉細胞不相似,腫瘤內的鈣化物質與牙齒硬組織和骨組織也不相同。1958年pindborg首先將該腫瘤描述為獨立病理類型的牙源性腫瘤。因此,又稱為pindborg瘤。
牙源性鈣化上皮瘤極少見,占牙源性腫瘤的1%~2%。中年人多見,無性別差異,下頜骨前磨牙區及磨牙區多發,占2/3。病變區常含有埋伏牙,一般無自覺症狀,頜骨膨脹明顯時可見面部畸形,少數可發生於頜骨以外的黏膜中,如下頜牙齦區及頜下區等。
對於牙源性鈣化上皮瘤,手術切除不徹底易復發。應根據腫瘤的範圍,較小者作方塊切除,範圍較大者,主張作頜骨部分或半側下頜骨全切除術和植骨術。
疾病名稱
牙源性鈣化上皮瘤
英文名稱
calcifying epithelial odontogenic tumor
縮寫
CEOT
別名
鈣化上皮性牙源性瘤;pindborg瘤
分類
口腔科 > 口腔頜面外科學 > 口腔頜面部腫瘤 > 頜骨良性腫瘤及瘤樣病變 > 牙源性良性腫瘤
ICD號
M9340/0
流行病學
牙源性鈣化上皮瘤極少見,占牙源性腫瘤的1%~2%。中年人多見,無性別差異,下頜骨前磨牙區及磨牙區多發,占2/3。
病因
為起源於成釉器的中間層細胞。
臨床表現
牙源性鈣化上皮瘤極少見,占牙源性腫瘤的1%~2%。中年人多見,無性別差異,下頜骨前磨牙區及磨牙區多發,占2/3。病變區常含有埋伏牙,一般無自覺症狀,頜骨膨脹明顯時可見面部畸形,少數可發生於頜骨以外的黏膜中,如下頜牙齦區及頜下區等。
實驗室檢查
肉眼見腫瘤為實質性,無包膜,切面有肉芽樣組織和散在的黃色斑塊,可浸潤骨組織。可見到微小囊腔及鈣化顆粒,也可全部為黏液樣物質所充滿,呈白色半透明狀,小部分呈灰白色或淡紅色。鏡下見腫瘤由多邊形的上皮細胞組成,呈片狀或條索狀排列。上皮細胞界限清楚,大小一致,胞漿嗜伊紅,核小,圓,有清楚的核仁,常有細胞間橋,有時可見多核瘤巨細胞,但核分裂極少見。瘤細胞團塊內可見嗜伊紅均質物質,存在於細胞內或細胞間,被認為是類澱粉樣物,為腫瘤性上皮細胞的變性產物,在此基礎上出現鈣化,有的鈣化物呈同心圓沉積,並可融合成大的片狀鈣化物。
輔助檢查
X線片上見頜骨內界限清楚的透光陰影,其中有大小不規則的鈣化點,陰影可為單房,亦可為蜂窩狀。
診斷
據病史、臨床表現、X線檢查及病理可診斷牙源性鈣化上皮瘤。
鑑別診斷
X線表現需與含牙囊腫或成釉細胞瘤鑑別。
治療
對於牙源性鈣化上皮瘤,手術切除不徹底易復發。應根據腫瘤的範圍,較小者作方塊切除,範圍較大者,主張作頜骨部分或半側下頜骨全切除術和植骨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