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帖

牙帖

牙帖是舊時捐稅之一種。牙商或牙行納稅後取得牙帖,方準營業。相當於現代的營業執照。

拼音

yá tiē

解釋及涵義

舊時捐稅之一種。牙商或牙行納稅後取得牙帖,方準營業。

出處

史致諤 《稟左宗棠書》:“上年釐稅之外,尚有另辦戶捐、牙帖等捐。”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升遷·查稅契》:“其每年收稅底簿及更換牙帖,俱宜查繳,不得存留。”

有關歷史

牙帖牙帖

“牙帖”是牙行經營時用的營業執照。明清時期,牙商要呈官府批准才能領取,領了“牙帖”才能營業。“牙帖”大致分為上、中、下三等,按時換領。帖費在乾隆年間,最高為三兩白銀。後因官商勾結漁利,弊端很多,到辛亥革命後,各省發帖辦法更加混亂,帖費也提高很多,一等帖費竟高達2000塊銀元。“牙商”要按期交納“牙稅”,還有牙捐。辛亥革命後,北洋政府繼續徵收,稅額提高了很多。國民黨政府曾於1934年年底宣布廢除,但未能實現;1941年開始,國民政府將牙稅並於營業稅徵收。直到解放後,經過打擊行業惡霸,這種牙行、牙帖、牙稅才算徹底得到廢除。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