爛泥箐鄉

爛泥箐鄉

爛泥箐鄉,鄉政府駐地位於縣城東48里,海拔2860米。東與四川省鹽源縣接壤,總面積437。19平方公里。轄7個行政村,74個自然村。居民全系彝簇。建國前,屬奴隸制統治地區。1950年屬涼山彝務辦事處,1958年成立爛泥箐公社,1962年劃歸大拉壩區,1984年劃歸新營盤區,1987年恢復為爛泥箐鄉至今。全鄉系高海拔山區,除產少量玉米外,主產燕麥、蕎子、馬鈴薯。土特產品有木耳、香菌、蘑菇等。野生中藥材有木香、貝母、五味子、血藤、茯苓等。還生長有可作藥物用的三尖杉。

基本信息

概況

(圖)爛泥箐鄉爛泥箐鄉

該鄉隸屬於寧蒗彝族自治縣,距縣政府所在地30公里,到縣道路為土路,交通不方便。東鄰四川省鹽源縣、鹽邊縣,南鄰蟬戰河鄉,西鄰新營盤鄉,北鄰大興鎮。轄爛泥箐、大二地、水草壩、氂牛坪、馬井子、二拉壩、萬桃等7個村委會。現有農戶3179戶,有鄉村人口13929人,其中農業人口13701人,勞動力8863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7910人。

全鄉國土面積437.19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850米,年平均氣溫 10 ℃,年降水量900毫米,適合種植馬鈴薯、蕎麥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32190畝,人均耕地2.85 畝,林地548465畝。2006年全鄉經濟總收入1127.6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809.6元。該鄉屬於貧困鄉,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畜牧業為主。

經濟

(圖)爛泥箐鄉爛泥箐鄉

2006年是實施“十一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一年來,鄉黨委、政府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認真學習領會黨的十六大、十六屆五中、六中全會和省、州、縣、鄉黨代會精神,堅定不移地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在縣委、政府的正確領導監督下,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走農業穩鄉,畜牧立鄉,非公強鄉,科教興鄉的發展路子,團結帶領全鎮各族幹部民眾開拓創新,克難奮進,紮實工作,全鄉社會穩定和諧,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都取得較好的發展。

2006年底,全鄉經濟總收入為1505.84萬元,其中出售產品收入為212.56萬元。按行業劃分:農業收入為777.65萬元,林業收入15.91萬元,牧業收入664.3萬元,第二三產業收入為47.98萬元。農民外出勞務收入為154.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809.6元。全鄉耕地面積為3.219萬畝,林地54.8465萬畝,草地6.61萬畝。

全鄉大牲畜存欄3826頭,豬存欄4621頭,羊存欄3954頭,畜牧業收人達664.3萬元。

科教文衛

(圖)爛泥箐鄉爛泥箐鄉

該鄉建有國小23所,校舍建築面積2722平方米,擁有教師27人,在校學生1646人,鄉中學一所,有學生692人,教師45人。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2338人。全鄉建有圖書室2個

爛泥箐鄉地廣人稀,山高坡陡,氣候惡劣,老百姓生病找藥很是困難。目前全鄉只有一個衛生院,有7個簡單的衛生室,醫療條件很差。一般的傳染疾病都難醫治。

基礎設施

(圖)爛泥箐鄉爛泥箐鄉

近幾年來,爛泥箐鄉加快基礎設施建設,集中力量建設一批關係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點工程,從而增強我鄉的發展後勁。

首先,堅持不懈地抓好農田水利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積極爭取項目,同時利用今冬明春儘快修復因災受損的農業灌溉設施,從而增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其次,在交通建設上在繼續鞏固原有到縣城30公里公路的基礎上,加寬路面改造工程。

三是加大電力建設、全面實施村村通電工程,力爭實現未通電的村民小組架設高低壓輸電線路,實現村村通目標。

四是積極爭取項目建設鄉街道文明衛生路,基本實現農貿交易市場目標。

五是繼續加強電信事業建設,在鞏固原有的基礎上建設麥地河村委會移動機站,同時進一步提升程控、移動、數字傳輸網路,確保上令下傳,下情上達的暢通和信息服務。

特色產業

(圖)爛泥箐鄉爛泥箐鄉

爛泥箐鄉依靠科學技術,堅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各地的自然優勢和地理條件,大力推廣脫毒洋芋、玉米良種等優良品種的種植和推廣工作,提高了農業的科技含量。增強了廣大民眾的科技意識,為我鄉依靠科學,提高勞動者素質,推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了強有力的後盾。大力發展畜牧業,形成了以馬鈴薯、白雲豆山羊等為主的特色產業。

在鄉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特色產業的收入正成為該鄉經濟成長亮點該鄉的特色產業是畜牧養殖業,野生菌,小雜豆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