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安化彝族鄉位於江川縣西北部,即北緯24°,東徑102°之間,東接前衛鎮,南連九溪鎮,西與紅塔區小石橋鄉接壤,北與江城鎮毗鄰。從明代嘉靖年間起,許多原居住在江川、玉溪、東川壩區的彝族人民和極少數漢族人民漸次由壩區遷入安化定居,繁衍生息,鄉政府駐地安化村即為明初安、花兩姓定居地,並以姓氏命名。清康熙三十五(1695年),安化各村、寨被正式納入行政區劃,由玉溪、江川分轄,1666年合併組建安化公社,1987年底,改稱安化彝族鄉。境內風光綺麗,氣候宜人,資源豐富,優美的自然環境、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渾然一體,是休閒渡假、觀光旅遊的佳所。
安化彝族鄉屬高海拔、低緯度(北緯24°25′)內陸山區,境內地形地貌複雜,山嶺重疊,河流、溝箐縱橫交錯,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地形北窄南寬呈“人”字形,東西最長距離17.2公里,南北最寬距離12公里,最高海拔2294.2米,最低海拔1782米。屬中亞熱帶半濕潤高原季風氣候,四季平和,冬無嚴寒,夏無酷暑,乾濕季節分明,年平均氣溫14.9℃,最高月平均溫度19.9℃,最低月平均溫度7.4℃。年平均降雨量959.9毫米,雨季集中在6、7、8三個月。太陽總輻射量125.15千卡/平方厘米,無霜期年均210~230天,有“天然溫室”之美稱。
鄉政府駐地距縣城24公里、玉溪市35公里、省城昆明110公里。幅員面積95.6平方公里,轄5個村民委員會,28個村民小組,26個自然村。平均海拔1890米,森林覆蓋率達61.87%,年平均氣溫22℃,屬中亞熱帶半濕潤高原季風氣候,適合種植烤菸、小麥、玉米、油菜、豆類、洋芋及多種蔬菜、水果等,支柱產業為烤菸。2007年農村經濟總收入639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092元,本級財政收入559.14萬元。
基層黨團組織
2007年全鄉有5個黨總支部,27個黨支部,黨員427人,其中少數民族黨員404人;女性黨員64人;大專以上文化程度32人,高中(中專)文化程度61人,國中及以下文化程度334人;六十歲以上的151人。
全鄉設團委1個,團總支7個,團支部28個,團員530人。
人口衛生
全鄉轄安化、早谷田、新莊、董炳、光山5個村民委員會,28個村民小組,總人口9373人,其中男4822人,女4551人;農業人口9107人,占總人口的98.12%;彝族人口8980人,占總人口的96.43%,是江川縣唯一的山區少數民族鄉
有醫療機構6個,其中鄉級衛生院1個,村衛生所5個,衛生院衛生技術人員 8人(其中執業醫師5人,註冊護士1人,其他人2名),衛生所醫務人員13人,病床總數24張,2007年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人數8582人,參合率95.08%。鄉、村衛生所的建立,為安化民眾提供了方便、優質的醫療保健服務。小病在村衛生所,大病進鄉衛生院。已基本形成了醫療、預防、保健、康復、健康教育、計畫生育指導“六位一體”的衛生服務體系。
新農村建設
安化鄉以彝族鄉圍繞“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總體要求,以建設“綠色安化、和諧安化、富裕安化”的目標,以農民增收為核心,以經濟發展為立足點,以民風建設為著力點,以整治村容村貌為切入點,圍繞“六新一好”七個重點,積極穩妥地推進全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益。
農村經濟
安化鄉為農業鄉,主要以種植業和養殖業為主。2007年全鄉農村經濟總收入6390萬元,農民人均總收入7017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092元。實現農村社會現價總產值8830.26萬元,其中農、林、牧、漁總產值7607.26萬元,工業總產值440萬元,農村建築業總產值150萬元,運輸業總產值117萬元,批發零售業餐飲業總產值516萬元。
第一產業
烤菸是安化鄉大春種植的主要經濟作物,是農民所得和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為鄉內經濟支柱產業。2007年全鄉種植烤菸面積11500畝,其中田煙5000畝,地煙6500畝,收購菸葉1770000千克,綜合平均單價13.79元,比上年增1.04元,上等煙比例達75.35%,比上年減2.32個百分點.
蔬菜產業
安化鄉農戶收入中僅次於烤菸的重要來源,2007年全鄉蔬菜種植面積達14079畝(含複種面積),主要種植品種為青花、白花等,蔬菜總產量1869.42萬公斤,蔬菜產值達3090.08萬元。此外,我鄉油菜、洋芋種植也具有一定規模,其中董炳村委會為國家級油菜繁種基地。2007年全鄉種植油菜1350畝,總產萬32.48千克。
第二產業
工業發展不足,2005年前全鄉沒有形成規模的工業企業,傳統工業企業以釀酒業為主,但起點低,規模小,效益差,基本屬於作坊式生產。2005年我鄉引進了首個規模以上企業—安福化工有限公司,主導產品為85%工業磷酸、精製黃磷等精細化工製品,產品遠銷廣東、深圳等地。2007年全鄉企業實現營業收入1298萬元,鄉鎮企業現價總產值1223萬元,現價增加值147萬元。
面對新的發展機遇,鄉黨委、政府提出了“積極擴大對外開放,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突出重點,扶優扶強”的工業發展思路,我鄉擁有可作高檔建材的紅砂石資源,而且品位高、品質純、礦層厚、儲量大,可加工性強,開發潛力巨大,其市場前景廣闊,熱忱歡迎國內外客商前來洽談、投資開發。
特色產業
安化鄉地處山區,森林覆蓋率較高,林下野生資源較為豐富,全鄉乾巴菌、雞樅、美味牛肝菌、青頭菌等野生菌年產量約200噸。2001年2月,安化鄉在安化村委會馬上沖試點進行林下資源的有償承包轉讓工作,同年,開始以點帶面開始在全鄉4個村委會(新莊未進行承包)進行推廣,當年承包林下資源的承包戶267戶,承包山林面積占全鄉山林面積的三分之一,集體收到承包費114311元,此後每年都進行承包,集體收到承包費逐步增長。2008年全鄉集體共收到承包費達312624元。安化鄉的林下野生資源的有償承包,壯大了集體經濟,增加了農戶收入,又保護了生態環境,成為了安化鄉經濟成長的亮點。
2007年底,全鄉人均占有住房面積約40平方米,全鄉約80%以上的農戶建蓋了新房,約20%以上的農戶住上了磚木結構、鋼混結構的樓房。
歷史文化
安化歷史文化悠久,從明代嘉靖年間起,許多原居住在江川、玉溪、東川壩區的彝族人民和極少數漢族人民漸次由壩區遷入安化定居,繁衍生息,鄉政府駐地安化村即為明初安、花兩姓定居地,並以姓氏命名。彝族人口占全鄉總人口的96.4%,是江川縣唯一山區少數民族鄉,具有濃厚的彝族民族文化底蘊。數百年來,勞動人民在社會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著自己的文化。清初以前,鄉內通用彝語、彝文(又稱“矣經”、“爨文”、“韙書”、“夷文”),後來逐漸消失、失傳。彝族人民能歌善舞,無論男女老少歷來喜歡唱歌跳樂,山歌主要以調子、白話、看煙調、小合詞等為主,內容多為相互鼓勵或抒發愛情為主,內容豐富多彩,形式靈活多樣,歌詞信口拈來,生動樸實,悠美流暢,其中不少的說唱詞,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清新雋永。舞蹈以跳樂、花鼓舞為主,跳樂時多以月琴伴奏,男女人等圍熊熊箐火翩翩起舞,琴聲優雅奔放,節奏明快強烈,舞姿優美灑脫。花鼓舞分花鼓和老鼓兩種,花鼓節奏明快,動作剛勁活潑,舞姿優美瀟灑;老鼓節奏舒緩,動作雄勁穩健,舞姿委婉婀娜。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民間歌舞吸收了其它藝術形式的有益成份,賦予了新的藝術形式和藝術魅力,深受人們的喜愛。1989年,中村文藝隊代表江川縣參加玉溪地區少數民族文藝體育運動會,表演的二個舞蹈《跳樂》獲一等獎、《彝族花鼓舞》獲二等獎。
基礎設施
全鄉通水、通電、通路、通有線電視的村民小組28個,達100%;全鄉公路67公里,其中水泥硬化25.6公里,占38.2%;建設科技文化活動室及娛樂為一體的公共設施26個;建有沼氣池678口,建有小水窖3209口;全鄉水利化程度達64.96%;建有中國移動通訊公司基站4個,聯通通訊公司基站2個,小靈通基站1個,行動電話數字網路覆蓋全鄉;電視基本普及,實現了與縣城有線電視的聯網。
文化教育
有鄉文化站1個,村組文化室5個,農村業餘文藝宣傳隊26支,基本能滿足村民對學習科技、文化知識的需求。
2007年底全鄉共有中心國小1所,完小2所,在校生996人;中學1所,在校生341人。2007年全鄉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99.9%,鞏固率100%,畢業率達100%。九年制義務教育在普及的基礎上得到鞏固和提升。
民風民俗
安化彝族鄉是一個典型的彝族鄉鎮,經多年的發展,彝家人已經被漢族文化慢慢同化,但在這裡彝族的獨特風情還是不時可見,如節慶日穿著的彝族服飾,自繡的胸包等,獨特的習俗如串玩,節慶日如火把節、鄉內爛泥箐村農曆二月初三等都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情和地方特色。
串玩是安化鄉彝族的一種獨特習俗,從明、清時期就已經流傳下來,歷史悠久。串玩以跳樂、唱歌、男女交談以及嬉戲娛樂為主,串玩對象一般是未婚或已婚青年男女,也有少數中年男子,通常是男女結成三、五人或八、九人一夥的團體,通過歡歌舞蹈、對歌講詞來相互認識、增進了解或抒發內心感情,吐露愛情等,一般要經過“說日子”、“搭親家”、“還當頭”、“抬禮”等過程。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其舞蹈和音樂逐步得到改進和創新,藝術日臻完美,雖然串玩的習俗逐漸減弱,但其音樂舞蹈經過各村寨文藝隊藝術加工後搬上舞台,深受民眾歡迎。
火把節 農曆六月二十四日為彝族人民傳統節日“火把節”(又名星回節),村民到火把節這一天,身著民族盛裝,在優美月琴的伴奏下,圍著煹火載歌載舞,氣氛歡快熱烈。安化彝族火把節傳統食品是吃“火把豆”和以刀豆、芹菜、茄子、小瓜、洋芋等多種蔬菜切成片,拌以麵粉和肉片蒸食,俗稱剁生。2001年8月13日,安化彝族鄉由鄉黨委、政府舉辦首個火把節開幕。節日期間,玉溪滇劇團、縣文化局文藝隊及一些民間藝人表演了豐富多彩的文藝節目,共有2萬多人參加了此次活動,盛況空前。
二月三 每年的農曆二月三日是安化鄉早谷田村委會爛泥箐村民小組的獨有的節日。對於爛泥箐村民小組的村民來說,二月初三甚至比過年還要重要和隆重,據傳,過去爛泥箐村雖然山青,但無水秀,祖祖輩輩過著“米湯水再做蒸湯水”的日子,特別是到農曆二、三月,水源枯竭,麥畝乾枯,人畜焦渴,水貴如油,人們希冀這時老天能夠降雨,並把希望寄托在龍王身上,因此選擇每年農曆二月三日祭奠龍神,到了這一天,各家各戶殺豬宰羊到“眾姓宗祠”進行祭祀,祈求風調雨順。從此,二月三這個節日就在這個小山寨代代相傳下來。因為“二月三”僅為這個小山寨獨有,所以凡到這一天,來這裡觀光慶賀的人越來越多,節日就越來越隆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