燔玉

語出:《舊唐書·王起傳》:“梁代崔靈恩撰《三禮義宗》云:‘凡祭天神,各有二玉,一以禮神,一則燔之。禮神者,訖事卻收;祀神者,與牲俱燎。’”宋龐元英《文昌雜錄》卷四:“前代禮神,有祭玉燔玉二品;今獨燔玉,無乃闕禮文邪?”。

基本信息

真玉與次玉之別

祭祀燔玉用真玉,偶爾不足則以次玉或珉代之。在此首先說明一下史書上出現的真玉與次玉的問題。朝廷用真玉見於宋,如《夢粱錄》載,宋玉輅用真玉龍[8]。而玉分真、次,見於《金史》:“承安元年(1196年)將郊,禮官奏言: ‘昔大定十一年(1171年)天、地之玉皆以次玉代之……若燔真玉,常祀用之,恐有時或闕。若從近代之典及本朝禮儀,真玉禮神,次玉燔瘞,於禮為當。”’可是章宗仍“命禮玉、燔玉,俱用真玉[9]。
所謂真玉、次玉之等次,最早始於《周禮》: “天子用全,上公用,侯用瓚,伯用埒。”釋為“天子的玉用純色,上公的玉用雜色,成分四玉一石,侯的玉成分三玉二石,伯的玉成分玉石各半”。[10]又據《石遺記》載:“石季倫愛婢妙別玉聲,悉知其產地。言西方、北方玉聲沉重而性溫潤,佩服者益人性靈;東方、南方玉聲輕潔而性清涼,佩服者利人精神。”章鴻釗認為,“其言輕潔者,明東南方產非真玉也[11]。”至唐玄宗天寶十載詔曰:“禮神以玉,取其精沽溫潤,今有司並用珉,自今禮神宗廟奠玉並用真玉,諸禮用珉如玉。難得大者寧小其制度以取其真。[12]《五音集韻》:“烈火燒之不熱者真玉也。”上述對真玉的詮釋雖各有所指,但諸家公認其質純、音沉重、性溫潤者為真玉。聯繫唐、宋朝廷用玉均取自於闐,可知其真玉必為于闐玉,其他地方玉材均為非真玉,也就是泛稱為“珉”者,“似玉而非也”[13]。所謂次玉屬美石[14],也是非真玉。可知朝廷用玉是以真玉即和闐(田)玉為主,在和闐(田)玉不足時亦用珉,即次玉,非真玉現在扼要地說明帝王冠服、車輅、寶冊等用玉情況。

以玉祀神之禮制

以玉祀神由來已久。《周禮》記:“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玉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54]這種禮制為歷代帝王遵循。宋代初年,“凡大祭祀、大朝會天子皆執圭”。[55] “元豐新禮,皇帝祀天捂大圭,其制圓首前絀,於禮未合。哲宗元枯元年仿西魏、隋、唐玉笏之制,方而不折,上下皆博三寸,長尺二寸,其厚以鎮圭為約”。[56]

金祭祀用玉禮制

金代天子親祀吳天上帝以蒼璧,皇地祗以黃琮,青帝以青圭,赤帝以赤璋,大明以青矽璧,白帝以白琥,黑帝以玄璜,北極以青矽璧,天皇大帝以玄矽璧,神州地祗以玄色兩矽有邸。[57]帝措大圭、執鎮圭。朝日夕月儀:朝日玉用青璧,夕月用白璧。[58]高操,青帝幣玉皆用青。[59]晨裸,帝措鎮圭。[60]凡天子大祀,則陳八寶及勝國寶於庭,所以示守也。[61]社稷壇禮神之玉奠於神前,瘞土加於幣,玉用兩圭有邸,盛以匣,瘞玉以玉石為之。[62]祀長白山:大定十五年(1175年)三月,奏定冊封儀物:玉圭、玉冊。[63]祀鎮安公(舊名旺國公):太祖伐遼嘗駐蹕於此,明昌六年(1195年)八月,以冕服玉冊,冊山神為鎮安公。[64]祀瑞聖公(即麻大葛山也):章宗生於此,明昌四年(1193年)八月以冕服、玉冊封山神為瑞聖公。[65]

元代祭祀用玉禮制

元代祭祀用玉大體襲金制而略變。如:一日圭幣,吳天上帝蒼璧一,燎玉一;皇地祗黃琮一;配帝青幣一;黃帝黃琮一;青帝青圭一;赤帝赤璋一;白帝白琥一;黑帝玄璜一;大明青圭有邸;夜明白圭有邸;天皇大帝青圭有邸;北極玄圭有邸。[66]祭祀宗廟: “至元十六年(1279年)八月丁酉,以江南所獲玉爵及坫凡四十九事納入太廟。十七年(1280年)十二月甲申造遷於太廟。”[67]神御殿:“世祖、武宗影堂皆藏玉冊十有二牒、玉寶一鈕;仁宗影堂藏皇太子玉冊十有二牒、皇后玉冊十有二牒、玉寶一鈕。凡帝後冊寶以匣匱金鎖鑰藏於太廟,此其分置者。”[68]其祭器:“……玉器、水晶、瑪瑙之器為數不同……又皆有珊瑚樹、碧甸子山之屬”[69]。祭祀太社太稷:“玉幣,社稷皆黝圭一;繅藉,瘞玉一,以黝石代之;玄幣一”[70]。

明代祭祀用玉禮制

明太祖朱元璋重視禮制, “初定天下,他務未遑,首開禮、樂二局,廣徵耆儒,分曹研究”[71]。吉禮:“玉帛,玉三等:上帝,蒼璧;皇地祗,黃琮;太社、太稷,兩圭有邸;朝日、夕月,圭璧五寸”[72]。加上諡號:“洪武元年(1368年)追尊四廟諡號,冊、寶皆用玉。冊簡長尺二寸、廣一寸二分、厚五分。其寶篆文,廣四寸九分,厚一寸二分,金盤龍鈕”[73]。

清代祭祀用玉禮制

清代禮制:順治帝人關,“順命創製,規模閩遠”[74]。吉禮:“玉六等:上帝蒼璧;皇地祗黃琮;大社黃矽;大稷青矽;朝日赤璧;夕月白璧。舊制,社稷壇春秋常祀用玉,禱祀則否。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會天旱禱雨,諭曰: ‘玉以芘蔭嘉穀,俾免水旱偏災,特敕所司用玉將事。’自此為恆式”[75]。加上諡號:“順治元年(1644年)進太祖、孝慈後、太宗玉冊、玉寶,奉安太廟。冊長八寸八分、廣三寸九分、厚四分。冊數十,底面二頁鐫升降龍。寶方四寸二分、厚一寸五分,鈕高二寸七分,長四寸二分、廣三寸五分,寶孟金質。凡太廟冊、寶皆用玉,色青白,冊文用驪體,寶文加諡號”[76]。上尊號徽號儀:“冊寶初制用金,康乾時兼用嘉玉,道光後專以玉為之”[77]。朝帶之制:“大典禮御之。一、用龍文金方版四,其飾,祀天用青金石,祀地用黃玉,朝日用珊瑚,夕月用白玉。每具銜東珠五”[78]。
祭祀用玉器也是朝廷用玉的一部分,是由“古六器” 。 發展演變而成祭祀之後或收藏起來或火燔瘞埋,故未見出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