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炮

燒炮

燒炮是嶺南歷史悠久的民間風俗之一,在雲浮地區一直沿襲,場景熱鬧非凡。是當地農民用來慶祝去年農業豐收,期望新年豐調雨順的一項傳統的民間活動。在正月初十之後,各村的燒炮活動將陸續舉行(每個村有特定的一天)。燒炮的儀式內容豐富,由奏樂、祭祖、舞獅、游炮、放炮、搶彩頭等項目組成。其重頭戲就是搶彩頭了,一陣炮響過後彩頭沖天而起,到會的村民爭相到彩頭下落的地方搶彩頭,搶到彩頭者寓意好遠連連。村民當天用一種特殊的方式與龍共舞,他們用震天的鞭炮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基本信息

節日起源

燒炮燒炮
它最初源於古代佛山慶祝“北帝誕”的活動。民間傳說中的北帝是我國古代神話中的司水之神,相傳能消災化厄,常常大施神力、普降甘霖,惠澤黎民蒼生。農曆三月初三是北帝的誕辰。次日,人們為了酬謝神恩,就在祖廟門前舉行盛大的慶典儀式,其中重要的一項就是燒炮。番禺清代著名詩人、文學家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中對燒炮有過詳細記載。隨著時間的推移, 燒炮的地域範圍不斷擴大,燒炮的時間,內容、形式都有很大變化。逐漸演變成如今人們祈福求財,感懷清平盛世的一項活動。

節日習俗

燒炮燒炮
雲浮地區的燒炮由來已久,人們生活日趨富足,燒炮活動也日趨活躍。燒炮時間,從正月初十之後開始,各地各有不同,但對於某一固定地域,燒炮則有固定的日期。正式燒炮之前有奏樂、祭祖舞獅等活動,接下來是游炮,一群人抬送花炮、燒豬、雞等供品在各大路段巡遊。燒炮一般從下午三時開始,炮台搭在村口廣闊、空曠的平地上,用竹木架成,高達十餘米。是日,鄰近鄉鎮的民眾從四面湧來,還有遠方的來客。炮台前十米左右有一神台,陸續到來的人們按例在神位前奉上一份大小不拘的利是,然後燒香禮拜,祈求神靈的保佑。據說求財得財,求子得子頗為靈驗的喔!吉時一到,場內煙花齊放,八音齊奏,人聲鼎沸,熱鬧異常,持續時間約有半個小時,場面足稱壯觀。
點炮手開始攀上炮台點炮。燒炮的器具用生鐵鑄成,筒狀筍形,外有節環,高約七寸左右,是民間喜慶鳴炮助興的主要工具。筒內塞滿火藥,上面放置一個特製的鐵環,是為“炮膽(炮頭)”。炮引點燃後,火炮“轟然”一聲把炮頭沖飛,飛到半空然後墜落地面。燒完煙花之後,人們就一擁而上,奮力拚搶,謂之“搶頭炮”。執到炮頭者只要攜炮跑回,拜倒在台前的神位前,即算大功告成。場上百十名精壯漢子你爭我奪,搶炮過程極為激烈,場面頗為驚心動魄。
燒炮搶炮儀式後,執到炮者把炮請回家去供奉。是夜,往往大擺筵席,以示慶賀。下一年燒炮活動的經費,由本年的各方人士捐贈所得。獎金由村專門的負責人代為保管一年時間,到時還得本利歸還。也以此彩金作本,廣置產業,以本生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