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熊秉信,雲南省彌勒縣朋普鎮息宰村人,出生於1913年9月27日,是我國著名數學家、教育家熊慶來之長子。20世紀初,辛亥革命伊始,受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勵精圖治振興中華的影響,熊慶來經雲南省考取並公派赴比利時學習礦學,為開發雲南豐富礦產資源的首批留學生。抵歐1年後,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他又輾轉法國,因染肺病而改習數學,為實現開辦雲南礦業的夙願,遂由其子熊秉信秉承。熊秉信不負父望,牢記家鄉父老囑託;僅念祖國危亡,雲南尤殆。當勵志向學,勿浪擲分寸光陰,務以造就有用之學,將來報效祖國。他從國小習刻苦,1931年高三時因功課好,尚未畢業就提前考取北京燕京大學地理系,1年後,又考入清華大學地學系。在校期間,他不僅學習成績好,而且愛好廣泛,擅長繪畫、攝影,喜愛體育並積極投身文藝和社會活動,曾當選為清華大學首屆“美社”社長,擔任過該校理學院學生會幹事,參加過1935年北京“一二·九”愛國學生運動。他經常說:少說空話,多做實事。他認為,救國要靠科學,靠實業。中國地大物博,礦產豐富,只要實業上去了,國家就會富強起來,而地質勘探是尋找地下寶藏的一門科學,依靠科學救國是很重要的。他年輕時的這些活動和思想,為日後從事艱苦細緻的地學工作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和思想基礎。1936 年畢業時,因為學習成績好,作為優秀畢業生留校任研究助理、助教。“七七”蘆溝橋事變後,於1937年10月回到雲南,開始為雲南地質礦業的發展而努力拚搏。
技術成就
從1938年起,熊秉信先後出任雲南省建設廳地質調查員,雲南大學礦冶系助教和講師。1940年帶領畢業生到箇舊實習期間,他對箇舊錫礦的地質礦業頗有見地,深受當時箇舊錫業公司總經理的賞識,遂邀熊秉信到箇舊錫礦工作,熊秉信當場應允,並徵求其父熊慶來的意見,其父很快就同意了,於是他便放棄了優越的城市生活和雲南最高學府的講師工作,來到了生活和工作條件都十分艱苦的箇舊。1年後,他的新婚妻子袁孟仁(系雲南大學化學系畢業的大學生),出於對熊秉信及其工作的關愛,亦來到該礦化驗室工作,雙雙為箇舊錫礦的發展奉獻青春。熊秉信對箇舊錫礦進行了大量的野外地質調查,1944年編寫了《箇舊錫礦地質》,1945 年被編入雲南錫業公司出版的《雲錫紀實》中,為以後箇舊錫業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1945年,熊秉信經考試選拔,公派赴美學習考查採礦方法。在美國,他沒有時間去遊覽觀光,而是認真考察學習,幾乎所有的時間都在學習考查和礦井中度過。他先後在亞利桑那州莫倫西銅礦等4個礦山實習,並參觀了8個礦點,記下了厚厚的幾本筆記。回國後,熊秉信把學習到的新技術和先進的採礦方法與箇舊錫礦的特點相結合,根據箇舊原生錫礦的礦體產狀、形態特點、產出規律,首先套用並推廣了“方框法”、“崩落法”採礦;並在尹家硐地表砂礦開採中,首先設計套用了水力沖采法。還進行了井下溜礦道坡度試驗和改進了溜槽安裝,改進並首先在箇舊使用了豎井罐籠活動安全推門及其自動收腳架,這些創新,不僅大大提高了箇舊錫礦的採礦效率、礦石回採率,還減輕了礦工的勞動強度,保證了採礦安全。其後,在礦區各礦山均得到推廣套用。
熊秉信根據礦區地質工作需要,先後從美國引進5台鑽機(100型手搖鑽、100型金剛石電鑽和鹽礦鑽機)使礦區增加新的探礦手段。他對箇舊錫礦從基礎地質到礦床成因、分布規律和成礦預測都做了認真的探索和總結,他認為箇舊是以錫礦為主的多金屬礦區,具有礦種多,礦床類型多,礦體產狀形態複雜且變化大的特點,和同行們共同總結出對不規礦體採用上下“先進探”追索;對長條狀礦體採用“截攔排”追索;對透鏡狀或似層狀礦體採用“十字排”布置鑽探工程控制的方法,在實際找礦中極有效果。1959年底,在他的指導下,西南有色地質勘查局三○八隊系統總結編寫了《箇舊礦區找礦勘探工程經驗彙編》一書。
熊秉信不僅精於地質學,諳熟採礦工程學,而且對箇舊錫礦的選礦還有許多建樹,提出許多好建議。並在改進選礦設備的同時,解決了一些選礦難題,他提出的選礦池特殊設計——回水池和沉澱溝阻砂條,當時就得到了廣泛套用,爾後,著名的箇舊錫礦漆面搖床,就是採用了沉澱溝阻砂條的原理進行改進和設計而成的,箇舊錫礦的漆面搖床現被該礦和其他錫礦山生產廣泛採用。其設備和技術還出口到國外的一些主要產錫國家,深受歡迎。回水池和沉澱溝阻砂條這種選礦原理和設施由於投資少,見效快,效果好,直到現在,人們還能目睹到一些小型錫礦山進行土法生產時仍利用該原理和設施的場景。此外,他還推廣磚槽噴水蓮篷及採礦小扒的套用。
對現在來說,儘管熊秉信的這些生產知識和技術算不上重大科學技術成果,但是,毫無疑問,對經濟、文化和技術落後的過去,先驅者的不懈努力和創新,不僅對雲南錫業的發展功不可沒,而且對全國的錫礦生產和其他礦床勘探生產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只是人們在利用這些知識和成果的時候,沒有追根尋源而已,讓我們記住雲南錫業發展的先驅者熊秉信。
熊秉信除對箇舊錫礦地質做了大量研究並取得很多成果外,對雲南砂岩銅礦的研究也頗有建樹,他親自踏勘,克服交通和生活困難,深入礦點掌握第一手資料。在熱液成礦理論比較盛行的當時,他把《同生說》理論,也就是銅礦物和沉積物同時生成的成因理論運用於滇中砂岩銅礦的找礦,雖然這個理論有許多不完善和難以解釋的地方,但是,仍然促使滇中砂岩型銅礦找礦取得了較大進展,後來總結為滇中砂岩銅礦找礦的“三板斧”,即:礦體沿一定地層分布,分布在靠紫色砂岩一側的淺色砂岩中,還有礦物分帶現象。在這個理論和已有地質規律的指導下,他在該地區探礦工程擺布上不僅採用了箇舊礦區曾經使用過的“截攔排”和“十字排”的布置鑽孔方法,還和同事們一起獨創性地提出了與“大間距”(沿礦體走向方向拉開距離進行勘查)相結合的布置鑽孔方法,用較少的工程,加快了找礦評價速度,使勘探公司在滇中的找礦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探明兩座大中型礦山,為雲南大姚銅礦、牟定銅礦的建設奠定了資源基礎,同時,使該地區成為我國砂岩銅礦勘探成果最顯著、研究程度最深的地區。他對東川、易門型銅礦也頗有研究,並有獨到見解。他極力提倡並大膽推廣20世紀50年代即有人提出的沉積變質觀點,對擴大東川、易門銅礦資源發揮了重要作用。
社會評價
熊秉信常年工作在交通不便、人煙稀少、窮鄉僻壤的深山老林,生活艱苦,條件惡劣,但他始終以飽滿的熱情,充沛的精力,樂觀的精神面對現實,克服困難。他深入實際,作風踏實,工作認真,經常深入到礦山,下坑道,鑽土硐,觀察仔細,一點一滴地收集實際資料,他的工作態度和作風影響和帶動了周圍的人,常常受到領導和同事的好評。早在1938年就和著名植物學家吳征鎰環滇池考察昆明周圍的地質和植物,積累了大量實際資料和標本。同年,他還與著名地質學家丁道衡一起去箇舊,對蒙自—金平的礦產進行調查,寫出《雲南省蒙自—金平一帶地質礦產報告》。對所在礦產的調查工作他兢兢業業,敢於大膽探索,重視總結、借鑑外國經驗與實際相結合,對雲南的許多地質問題進行了探索預測。他最早預測了滇西錫礦與東南亞錫礦帶的關係;較早地研究了雲南的冰川地質問題,提出雲南存在第四紀冰川,間冰期及其期次,分布標高、產出特點等。並研究了冰期與錳結核礦產形成的關係,從巨觀上探索了雲南地勢的演化、第四紀地貌特點和有關礦產。
熊秉信讀書認真,喜歡在書中做記號、畫線,記入卡片。他孜孜不倦地堅持業務學習,學識淵博,學術造詣深,實踐經驗豐富,不僅精通英語、法語,掌握俄語,還懂德語、日語和越南語。在與外國專家交流學術、切磋技術時運用自如,顯得那樣的瀟灑和博學多才。
受原冶金工業部派遣,他曾援助越南,參加過不少鉻礦地質勘探的礦床研究,由於他工作努力,成績斐然,榮獲胡志明金質獎章和獎狀。
熊秉信為人謙和、正直,平易近人,熱愛生活,熱愛家庭,勤儉樸素。其妻年輕時因礦山生活艱苦,醫療條件差,生孩子時大出血,愛子夭折受刺激,導致患精神分裂症,但熊秉信對她仍然摯愛如初,除了忘我工作外,他幾十年如一日,一邊照顧病妻,一邊還要擔負著繁重的家務勞動和教育子女的重擔。在單位他耐心幫助青年技術人員,熱情傳授科學技術知識。第一個五年計畫初期(1953 年),由於國家對礦產資源的迫切需要,礦區開展大規模的找礦勘探工作需要大批地質技術人員,他在軍隊轉業人員中選拔有文化的青年進行培養,制定教學計畫,邊乾邊學講授地質專業課,帶領學員翻山越嶺進行野外實習,培養了大批找礦勘探生力軍,經過實際工作鍛鍊成了地質技術骨幹。他深受同事和家人的尊重和愛戴,堪稱地質工作者的楷模。
熊秉信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熱愛地質事業,即使受到委屈和不公正待遇時,他也毫無怨言,決不影響工作和情緒。當科學的春天即將到來之際,他滿腔熱情地表示:要大幹一番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當時熊秉信雖年過六旬但仍然攀山越嶺,深入到野外進行調查研究,直到患病前,他還在收集資料,分析對比,潛心研究制定滇西南找礦規劃。可惜,他因患腦溢血而被誤診為感冒,耽誤了及時治療,不幸於1974年3月27日過早地離開了我們。熊秉信畢生從事地質礦產工作,不畏艱辛,執著追求,為我國地質事業做出了卓越貢獻,是值得我們敬仰和懷念的地學先驅和功臣。
簡歷
1913年9月27日 出生於雲南省彌勒縣朋普鎮息宰村。
1932~1936年 在清華大學地學系學習。
1938~1940年 任雲南省建設廳地質調查員,雲南大學礦冶系助教、講師。
1941~1945年 任箇舊雲南錫業公司地質工程師、工務長。
1945~1946年 奉派赴美國學習採礦法。
1947~1953年 任箇舊雲南錫業公司採礦工程師。
1954~1956年 任地質部西南地質局501隊副隊長。
1956~1962年 任昆明冶金地質勘探公司雲錫勘探隊總工程師。
1962~1964年 受冶金部派遣,作為首批地質專家援越。
1964~1974年 任雲南省冶金局副總工程師、地質勘探公司總工程師、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74年3月27日 因病在昆明逝世。
主要論著
1 熊秉信.北京西山清水澗頁岩層.地質論評,1936,(1):6
2 熊秉信.山西五台地質之探討.地質論評,1937(2)
3 熊秉信.雲南昆明震旦紀地層.新動向,1938
4 熊秉信.雲南昆陽之磷灰岩.地質論評,1940,(5):122
5 熊秉信.昆明縣內古生代下部地層之初步研究.地質論評,1940(5)
6 熊秉信.箇舊錫礦地質討論.地質論評,1942,(7):4~5
7 熊秉信.雲南冶金地質勘探科學會議資料彙編·滇東南隆台活化帶錫礦成礦規律及其找礦方向的初步意見.1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