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1904年3月30日,黃汲清生於四川省仁壽縣。
1921年-1924年,黃汲清在北洋大學預科學習。
1928年,黃汲清在北京大學地質系畢業,獲理學學士學位,進入北平地質調查所任調查員。
1928年至1929年,黃汲清先後從遼東到遼西,從西安到寶雞,越秦嶺入四川,由滇進黔,跋山涉水,步行萬餘里,開展科學研究。
1932年夏,黃汲清由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選派到瑞士留學,先入伯爾尼大學地質系,鏇轉入濃霞台大學。其間對德、法、意等國進行了考察,1935年寫成博士論文《瑞士華萊縣素女峰破金峰地區之地質研究》,引起瑞士地質學家矚目。
1936年,黃汲清回國,被任命中央地質調查所地質主任,率隊進入贛、湘、黔、粵等地做了大面積的考察,發現了具有重要經濟價值的湖南資興煤田,取得重大地質成果。
1937年黃汲清組織西北石油考察隊,發現玉門油田。同年7月出席在莫斯科舉行的第17屆國際地質大會,並在蘇聯進行了廣泛的地質考察。1937年12月底,黃汲清被任命為中央地質調查所所長。
1938年2月,黃汲清當選中國地質學會第15屆理事會理事長。1938~1940年任中央地質調查所所長,布置並親自參加四川省的石油、天然氣及其他礦產資源普查。
1941年至1943年,黃汲清帶隊調查甘肅、新疆的石油地質。
1940年夏,黃汲清辭去中央地質調查所所長職務,任《中國地質學會會志》主編。
1942年,黃汲清兼任中央大學教授。
1945年初,黃汲清寫成《中國主要地質構造單位》一書,採用地槽地台說,第一次系統的劃分了中國主要大地構造單元,科學地闡明其特徵,至今仍是研究中國大地構造的經典著作。在這部著作中他首次提出了多旋迴構造運動的觀點,該書被國際上公認為對亞洲地質構造的重要貢獻。
1945年,黃汲清成立中國地質學會第一個專業委員會-構造地質專業委員會,李四光任主任,黃汲清任副主任。
1946年,兼任北京大學教授,主編完成了14幅國際分幅1:1000000中國地質圖,接著又完成了1:3000000中國地質圖,綜合了中國地質調查的全部成果。
1948年,黃汲清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52年,黃汲清被任命為西南地質局局長。
1955年初,黃汲清在他和謝家榮一同擔任地質部普查委員會技術負責人時,建議在松遼平原、華北平原、鄂爾多斯和四川盆地四大重點地區進行石油和天然氣普查勘探,經地質部同意,下達了普查鑽探任務。
1974年,黃汲清任中國地質科學院顧問,從事國家急需的富銅、富鐵礦地質研究。
1979年至1993年,黃汲清當選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六、七屆常務委員。1980年被授予中國石油學會名譽理事稱號;並被瑞士聯幫理工學院授予榮譽自然科學博士學位。
1982年,中國地質學會成立60周年慶祝大會及學術討論會在河北省秦皇島市北戴河舉行時,有數百名國內學者及來自9個國家與地區的60多名外國學者出席,黃汲清以理事長身份主持大會,並作了《略論60年來中國地質科學的主要成就及今後努力方向》的長篇報告並公開發表。緊接著,他又在1983-1984年的《中國科技史料》上分4期連載發表了《中國地質科學的主要成就》的數萬言長文。
1984年3月15日,黃汲清加入中國共產黨。
1995年3月22日21時55分,黃汲清在北京病逝,終年91歲。
主要成就
科學研究
•普查勘探
1930年至1932年,黃汲清陸續發表了《秦嶺山脈及四川地質研究》、《中國南部二迭紀珊瑚化石》等6部專著。1932年,黃汲清發表的《中國南部二疊紀地層》專著,不僅填補了國內空白,而且在國際上處於領先地位。早在1946年,黃汲清曾發表《30年來之中國地質學》一文,對中國地質科學的歷程作了全面回顧與總結。出版《中國南部二疊紀地層》,提出中國二疊紀的三分方案撰寫《新疆油田地質調查報告》,提出陸相生油和多期多層生儲油論出版《中國主要地質構造單位》,創立多旋迴構造運動說,奠定了中國大地構造學的基礎主編首批14幅1∶1000000中國地質圖及1∶3000000全國地質圖,對全國礦產普查起了重要作用。20世紀50年代,部署全國石油普查,為大慶油田的發現作出了重大貢獻。 黃汲清參加撰寫的《大慶油田的發現》一書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982年召開的全國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榮獲兩個一等獎、一個二等獎。
•主要論著
1.Huang,On the Cambrian and Ordovician Formations of Hsishan or West ern Hills of Peking,BullGeolSoc,China,1927,6(2):69~81.
2.Chao,Huang,The Geology of the Tsinlingshan and Szechuan,GeolMemoirs,SerA,1931,9:1~230.
3.Huang,The Permian Formations of Southern China,GeolMemoirs,SerA, 1932,10:1~140.
4.Kan Huang,Etude géologique de la région Weissmies—Portjengrat(V alais),BullSocNeuchteloise SciNatur,1935,60:1~76.
5.Huang,On Major Tectonic Forms of China,GeolMemoirs, SerA, 1945,20:1~165(俄譯本:дембо譯,Основнвые черты тектонич еского строения КнтаяИ3дИностранной ли тературы,Москва,1952)(中譯本:曾莫休、龔素玉譯,中國主要地質構造單位,地質出版社,1954)
6.Huang,Young,Chen et al,Report on Geological Investigation of Some OilFields in Sinkiang,GeolMemoirs,SerA,1947,21:1~118.
7.黃汲清主編,1∶300萬中國地質圖,中國地質工作計畫指導委員會出版,19 51。
8.黃汲清,中國地質構造基本特徵的初步總結,地質學報,1960,40(1):1~37。
〔英文: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ructure of China:Preliminary Conclusio ns,Scientia Sinica,1960,9(4):492~544〕〔俄文:Основные черты тектонического строен ня Китая:предварителъный выводСовемска я геолгuя,1961,9:8~56〕〔德文:Die Geotektonischen Elemente im Aufbau Chinas,I Teil:Die Geotektonischen Einbeiten Chinas und ihre Merkmale,Geol,Jahrgang,1961,9(7):715~733,abb1 ~2,II Teil:Grundfragen Der Vergleichenden Tektonik Chinas,GeolJahrgang, 1961,9(7)〕
9.黃汲清、姜春發,從多旋迴構造運動觀點初步探討地殼發展規律,地質學報, 1962,42(2):105~152。〔英文: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Earth′s Crust from th e Point,of the View of Polycyclic Tectonic Movement,Scientia Sinica,1962,11(10) :1377~1442〕
10.黃汲清、肖序常、任紀舜等,中國大地構造基本特徵——1∶300萬中華人民共和 國大地構造圖說明書,中國工業出版社,1965。
11.黃汲清、張正坤、張之孟等,中國的優地槽和冒地槽以及它們的多旋迴發展, 地質科學研究院論文集——丙種,區域地質構造地質,第1號,第1~71頁。
12.黃汲清、任紀舜、姜春發等,對中國大地構造若干特點的新認識,地質學報,1 974,(1):36~52。
13.黃汲清、任紀舜、姜春發等,中國大地構造基本輪廓,地質學報,1977,(2): 117~135。〔英文:Huang Chiching,An Outline of the Tectonic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E clogae Geologicae Helvetiae,1978,71(3):611~635〕
14.黃汲清,試論地槽褶皺帶的多旋迴發展,中國科學,1979,(4):384~397。
15.黃汲清指導,任紀舜、姜春發、張正坤等執筆,中國大地構造及其演化——1∶ 400萬中國大地構造圖簡要說明,科學出版社,1980。(英文:Geotectonic Evolution of China,Springer—Verlag,Berlin,1987)
16.黃汲清,略論六十年來中國地質科學的主要成就及今後努力方向,地質論評, 1982,28(6):603~610。〔Huang Jiqing,Sixty Years of Chinese Geoscience,Episodes ,1983,1(1):8~13〕 (英文:Huang Jiqing,On the Main Achievements in Geological Sciences in China ov er the Last 60 Years and Our Tasks Ahead,Proceeding of the Symposium on Mesozoic and Cenozoic Geology,Geological Publishing House,Beijing,1986:3~19)
17.黃汲清、任紀舜,關於大地構造研究的幾個重要問題,構造地質學進展 ,科學出版社,1982。
18.黃汲清、陳國銘、陳炳蔚,特提斯喜馬拉雅構造域的初步分析,地質學報, 1984,58(1):1~17。
19.黃汲清、陳炳蔚,中國及鄰區特提斯海的演化(中英文合版),地質出版社,198 7。
20.黃汲清、姜春發指導,王作勛、鄔繼易、呂喜朝等,天山多旋迴構造演化及成礦,科學出版社,1990。
人才培養
從事學術和科研活動的同時,黃汲清言傳身教,為中國的地質事業培養了一批骨幹人才。他強調重視實踐,強調實事求是,一絲不苟。他領導下的地質構造實驗室容不得依據不足即忙於下結論的輕率作風。他在工作上嚴格要求但在學術觀點上又很自由,因此,他培養的學生做事認真又敢於和他人爭辯學術問題,具備了優秀科學工作者應有的素質。
榮譽表彰
1985年榮獲美國地質學會名譽會員稱號。
1988年當選蘇聯科學院外籍院士。
1994年榮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地球科學獎。同年被俄羅斯科學院選為外籍院士。
社會任職
1954年,他當選為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以後連任三屆。
1954年後,為九三學社歷屆中央委員會委員。
1958年為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一屆全國委員會委員,1980年任第二屆常委,1986年被選舉為榮譽委員。
1959年,他當選全國地層委員會委員。
1979年當選中國地質學會第二屆構造地質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地質學會第三十二屆理事會理事長。
1979年當選第五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
1980年以來,為中國石油學會會員、名譽理事。他曾任兩屆中國地質學會理事長,還擔任過中國科學院編譯出版委員會委員、科學出版社編委,《中國科學》和《科學通報》編委,《地質學會志》主編和《地質學報》編委。
1984年,黃汲清被選舉為美洲地質學會名譽會員,曾任中國地質科學院名譽院長,研究員;中國地質學會、中國古生物學會和中國石油學會名譽理事。
人物評價
黃汲清一生治學嚴謹,工作勤奮。他曾語重心長談對人生的看法:“生活的道路不是平坦筆直的,科學的道路更是如此。一個人一生要想做出點成績,必須具有百折不撓的精神,不埋怨環境,不叫喊困難,認準目標,一直往前。挫折是暫時的,成就是永存的。在山窮水盡之時,要想到柳暗花明之日。”正因為如此,直到晚年,黃汲清也毫不懈怠,為更高的目標而努力拚搏。生命不息,追求不止,這就是黃汲清科學生活的寫照,也是他作為一個偉大的科學家取得成功的奧秘。 (九三學社評)
人物紀念
黃汲清紀念文集
黃汲清院士的學術活動及生活情況圖片,他的未正式出版過的著作及部分題詞、賀詞,紀念黃汲清院士的文章,黃汲清院士生平及科學著作系年目錄。
百年誕辰學術研討會
為了緬懷黃汲清前輩對中國地質事業的貢獻,弘揚其優秀品德和嚴謹學風,中國地質學會構造地質學與地球動力學專業委員會和中國地質科學院於2004年11月26-28日在北京召開了“紀念黃汲清院士百年誕辰學術研討會”。
黃汲清青年地質科學技術獎
黃汲清先生被稱為地質學界的一代宗師,是中國地質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為紀念黃先生對中國地質科學和地質事業做出的巨大貢獻,鼓勵青年地質工作者積極投身地質事業,中國地質學會在黃先生捐贈的基礎上,設立了黃汲清青年地質科學技術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