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中瑞低碳生態城

]由無錫市人民政府與瑞典王國環境部合作開發的中國瑞典兩國政府間合作示範項目“無錫中瑞低碳生態城”7月3日正式在無錫簽約啟建動工,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同時授予無錫太湖新城為“國家低碳生態城示範區”,將探索制定適應中國國情的生態城建設指標體系。

概述

根據中國總理溫家寶去年8月提出無錫要加快“生態城、旅遊與現代服務城、高科技產業城、宜居城”建設目標,習近平副主席今年3月出訪瑞典時提出要加快推進無錫中瑞低碳生態城示範項目的指示,該生態城作為國家級項目將與瑞典方展開全方位合作,在中國率先實踐低碳生態區建設。
瑞典國務秘書伊麗沙白·法萊默女士在奠基儀式上表示,瑞典政府近兩年與中國住建部在環保、能源領域等可持續方面的合作日益深入,瑞典將把先進生態城市建設理念和成功經驗帶給中國,使無錫中瑞低碳生態城成為國際領先、中國一流的示範項目。中國住建部總規劃師唐凱指出,加快低碳生態型城市建設,是中國政府推進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客觀需要,住建部將與無錫及瑞典方通力合作,推進生態技術研發創新,倡導低碳生活模式。

規劃

無錫市政府秘書長吳峰楓介紹,該項目位於無錫太湖新城核心區,規劃面積2.4平方公里,委託瑞典騰博公司整體規劃設計,三年內完成建設,在全國首次將新能源、水資源循環、廢棄物處理等生態技術進行整片區域的推廣套用,目前該生態城的7大項28子項指標體系已通過專家論證。
據了解,建成後的生態城淨水直供系統將達新加坡標準,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例將超過20%,一條總長2.5公里的垃圾回收利用生態管線今天已正式啟建,成為華東地區第一個實質性開工建設的低碳生態城,比肩瑞典哈默比及皇家海港生態城。
據悉,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3日與無錫簽訂了《共建“國家低碳生態城示範區——無錫太湖新城”合作框架協定》,根據該協定,住建部將把國家低碳生態區建設的最新政策和技術成果優先在無錫試驗並向全國推廣,包括綠色交通、綠色市政、綠色建築、可再生能源等示範項目的建設。
業內人士稱,無錫是典型的水質型缺水城市,而生態城建設目前尚無統一的國內標準和國際標準,無錫版的生態城建設指標體系將成為全國其它城市的參考藍本。
下午,還舉行了中瑞低碳生態技術創新論壇,副市長方偉,瑞方高級代表丹寧格分别致辭。方偉希望通過這一平台,加強中瑞兩國企業之間在低碳生態節能環保等方面的交流,將更多更新的先進技術套用於無錫低碳生態城建設。丹寧格表示,此次來錫訪問的近三十家瑞典企業,都參與了瑞典哈默比生態城的建設,均擁有先進技術和成熟經驗,希望能深化與中國相關企業的合作。通過展示,中瑞企業進行了深入交流。市長助理倪斌、市政府秘書長吳峰楓出席論壇。
無錫中瑞低碳生態城位於太湖新城核心區,東至南湖大道,西臨尚賢河濕地,南至干城路,北靠太湖國際博覽中心,已經成為中瑞兩國政府間合作項目。無錫中瑞低碳生態城委託瑞典騰博公司進行整體規劃和城市設計,學習借鑑瑞典先進生態城市建設理念和成功經驗,緊密結合無錫自然、社會及產業實際,確立了以可持續城市功能、可持續生態環境、可持續能源利用、可持續固廢處理、可持續水資源管理、可持續綠色交通、可持續建築設計為重要內容的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生態城市建設標準。中瑞低碳生態城建設過程中,將充分選用國內外領先技術和成果,重點在新能源利用、水資源循環利用、廢棄物處理等打造亮點和特色。按照《更大力度加快中瑞低碳生態城建設三年行動計畫》,通過重點道橋、環境工程及功能性項目的推進建設,中瑞低碳生態城將爭取用三年時間基本建成。

氣候變化已經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反思城市現有的發展模式,探索建設低碳生態城市,已經成為全世界的共識。無錫作為長三角經濟區的重要城市之一,作為一個經濟發達和城市化高速推進地區的典型代表,大力發展套用低碳生態技術,破除“蘇南模式”的發展瓶頸,建設低碳生態示範區——無錫中瑞低碳生態城,這既是無錫發展的機遇,也是無錫義不容辭的歷史使命。


巨觀生態規劃及指標體系

無錫中瑞低碳生態城是中瑞攜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節約資源能源、加強環境保護、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合作項目。中瑞低碳生態城位於無錫新的城市中心太湖新城的核心區,西側緊鄰貫穿整個核心區的濕地公園,南側是縱深約1公里的環太湖濕地保護區,北側是部分已建成投用的國際博覽中心,占地面積2.4平方公里。其建設目標就是打造“中國一流、世界有影響力”的低碳生態精品工程、樣板工程和示範工程。為此,中瑞低碳生態城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著眼於建立“低碳生態城市”的需要,積極適應全球氣候變化,認真研究生態經濟、生態人居、生態文化和生態環境的理念和方法,探索城市可持續發展建設的新模式,從七個方面建立起具有國際水準的中瑞低碳生態城指標體系。
(一)可持續的城市功能:布局高效緊湊,最大限度節約用地;住宅、商業、配套設施混合開發,公共空間有效結合,基礎設施完善,社區配套設施齊全,服務半徑合理。
(二)可持續的生態環境:保護利用自然地貌,提高空氣、噪聲、地表水質標準,保持良好自然環境;增大人均公共綠地面積,提升排氧能力和碳匯能力,以本地為主選用綠化物種,確保區域景觀豐富多樣。
(三)可持續的能源利用:結合本地氣候和資源條件,積極使用太陽能和地能,提高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全面使用建築節能材料和設施,降低單位面積建築年耗能,大力壓降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
(四)可持續的水資源利用:使用節水管材及器具,採用統一的雨水收集、中水回用和淨水直供等系統,最大限度提高水循環利用效率,倡導節水生活方式,壓降人均淡水消耗量。
(五)可持續的固廢處理:套用固體廢棄物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處理技術,建設垃圾真空收集系統,實現垃圾分類收集、資源循環利用和儲運無損漏,提高垃圾回收再利用率。
(六)可持續的綠色交通:最佳化公交線路設定,提高公交設施使用的便利程度,打造環境宜人、便於通達的慢行交通系統,倡導綠色出行方式;建設可再生能源充電(氣)站,到2020年所有公車輛全部使用可再生能源。
(七)可持續的建築設計:考慮長江中下游地區特點,以南北向建築布局為主,鼓勵自然通風設計;大量採用遮陽、保溫、隔音等環保技術,最大限度提高建築節能,降低單位建築能耗。


最佳化技術實施方案和建設導則

中瑞低碳生態城委託瑞典騰博公司進行整體規劃和城市設計,採用世界上領先的生態節能環保技術,貫穿始終生態優先、以人為本等理念,在新能源利用、水資源循環利用和固體廢棄物處理等方面形成無錫的亮點和特色。
(一)堅持一流標準。通過國際合作,在規劃設計、技術套用、生態建設、城市管理等方面,借鑑國內外先進生態城市建設理念和成功經驗,按照“七個可持續”標準,高標準建設一流領先的中瑞低碳生態城。
(二)堅持生態優先。確定以生態建設為重點的區域發展戰略,從總平面布局、建築設計到綠化建設,從技術方案選擇到材料使用,大力倡導節約能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三)堅持以人為本。以滿足人們生活、工作、休閒需求為首要出發點,在配套設施布局、街坊劃分、交通組織等各方面充分考慮使用的便利性,建設良好的人居環境。
(四)堅持體現特色。在全面達到生態建設指標的基礎上,緊密結合無錫自身特點,在生態產業、生態環境、生態人居、生態文化等四大重點領域體現“生態城、高科技產業城、旅遊與現代服務城、宜居城”和活力無錫、富裕無錫、綠色無錫、文化無錫的特色。


實施計畫

按照《無錫中瑞低碳生態城建設三年行動計畫》,中瑞低碳生態城分三個階段分期建設,重點進行生態規劃、指標體系、生態技術、生態功能、生態社區及生態管理等內容的建設,力爭用三年時間基本建成國內一流、國際有影響力的低碳生態示範工程。
第一階段(2010年):啟動建設中瑞低碳生態城。重點完成低碳生態城規劃設計、啟動區拆遷及部分基礎設施建設,啟動功能項目、生態環境和生態小區建設。上半年,完成了中瑞低碳生態城總體規劃設計和啟動區城市設計方案,確立生態城指標體系和預將套用的生態技術,年內完成生態城二期和低碳生態體驗區設計方案。開工建設清源路、清晏路和尚賢東路等主要道路;全面啟動供水、供電、供氣、通信等各類管線工程;開工鋪設“兩類生態管網”:中水回用和垃圾真空收集管網。7月份開工建設生態技術展示中心,年內啟動建設國際學校及尚賢河濕地工程,開工建設啟動區內生態小區。
第二階段(2011年):全面開工建設中瑞低碳生態城。重點完成三期設計方案、貢湖大道以東區域拆遷和基礎設施建設。年內完成尚賢東路建設,全面完成功能性項目,突出能源中心、供水中心,鋪設完成供水、供電、供氣、通信、中水回用和垃圾真空收集等各類生態管線,建成垃圾收集房。完成國際學校和生態技術展示中心封頂,開工建設社區醫院、公辦學校、社區服務中心和低碳生態體驗區,完善餐飲、娛樂、文化、商業等相關配套設施。大面積進行生態住宅小區開發。啟動區域生態環境建設,全面進行區域水系、濕地、綠地、景觀建設。
第三階段(2012年):基本建成中瑞低碳生態城。全面進行低碳生態城地塊開發,建設完成社區醫院、公辦學校和社區服務中心等公共建築,基本完成生態小區建設。全面建成低碳生態體驗區,完善餐飲、娛樂、文化、商業等相關配套設施建設。全面啟動低碳生態城三期建設,部分建築年內封頂。突出生態城市管理工作,加大生態宣傳力度,完善生態管理體系,加強生態城市管理,構建低碳生態宜居社區。

展望與思考

低碳生態是城市發展的必然趨勢,城市的現代化程度越高,人們對低碳生態的要求就更加迫切。無錫建設中瑞低碳生態城就是要與具有生態城市建設經驗的瑞典方面進行合作,學習借鑑國內外先進理念和技術,打造具有無錫特色的低碳生態樣板和示範工程。目前,無錫中瑞低碳生態城雖然完成了總體規劃設計、指標體系建立和生態技術套用,但隨著社會不斷發展變化,新理念和新技術的不斷出現,中瑞低碳生態城規劃設計仍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創新、不斷完善,不斷加大政府推動力度,引導全社會共同參與、共同努力,創新生態城市管理模式,積極倡導低碳生活方式,努力構建低碳生態宜居家園,打造低碳生態城市建設新典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