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生態城市

低碳生態城市

低碳生態城市是圍繞能源消耗、經濟模式、環境改善等方面,將低碳目標與生態理念相融合,實現”人-城市-自然環境”和諧共生的複合人居系統。

概念背景

低碳生態城市低碳生態城市
在全球面對氣候變化挑戰之時,“低碳經濟”的概念被提出。低碳經濟是指一種發展模式,在經濟成長中排放最少的溫室氣體,以提高能源效率產出比,推動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內涵

低碳生態城市

所謂低碳生態城市,是可持續發展思想在城市發展中的具體化,是低碳經濟發展模式和生態化發展理念在城市發展中的落實。低碳城市,即通過零碳和低碳技術研發及其在城市發展中的推廣套用,節約和集約利用能源,有效減少碳排放;生態城市是城市生態化發展的結果,即以自然系統和諧、人與自然和諧為基礎的社會和諧、經濟高效、生態良性循環的人類住區形式,自然、城市、人融為有機整體,形成互惠共生結構。

戰略

實施低碳生態城市發展戰略,就是面向資源環境約束條件下的中國城鎮化所面臨的現實矛盾與未來挑戰,在城鎮化戰略中貫徹低碳生態城市理念,通過明確城市發展的資源消耗和環境影響等目標要求,按照低碳生態城市的理念確定新型城市發展模式,選擇一條符合中國城鎮化與經濟社會發展趨勢需要,又能在城市發展中有效地逐步降低資源消耗和減少碳排放、使城市發展最大限度地滿足維繫良好人居環境的可持續城鎮化道路的要求。
中國低碳生態城市發展之路應是科學發展觀在城鎮化戰略上的具體體現,是既與快速城鎮化趨勢要求相適應又能最大限度地體現可持續發展要求的一種發展路徑,是一條產業支撐力強、資源集約度高、就業容納量大、公共事業均衡發展、全體居民共享生態文明成果的可持續的城鎮化道路。

標準

更換有水印圖片低碳生態城市
1、建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居住適宜、運行安全、經濟健康發展和民生持續改善的城市,有效促進城市在生產、流通、消費、生態保護等領域可持續發展。
2、在國家戰略層面,應從趨於生態環境基底條件和容量出發,確定主體功能區,分類制定區域和城市的基本發展原則。
3、在區域規劃層面,進一步明確主體功能區規劃下的城市發展導向。
4、在社區和個體層面,因大力倡導生產和消費的可持續轉型趨勢,逐步開展低碳城市發展之路的試點與推廣。
5、以城市密集地區和大中城市為核心,系統推進基於低碳生態理念的城市規劃、交通系統、建築節能等核心流域的技術經濟政策制定與落實,努力探索並積極推廣在城市發展中可以有效節能減排的循環經濟、清潔生產、綠色建築等技術手段。

目標

低碳生態城市
到2050年,中國的城鎮化水平達到70%-75%,全國經濟總量中城市經濟的貢獻率達到90%,城市的單位能量消耗和資源消耗所創造的價值在2000年基礎上提高15-20倍,提早實現聯合國提出的“四倍躍進”的目標,爭取到2035年實現溫室氣體排放的“零增長”,爭取到2040年實現能源消耗的“零增長”。
針對經濟社會發展和城鎮化的趨勢性要求與資源環境約束的現實矛盾與未來挑戰,中國低碳城市發展之路的路徑選擇應劃分為近、中、遠三個戰略階段。
近期(2007年-2020年):在城市尺度充分挖掘節能潛力,通過關停並轉,發展和推廣節能技術,實現間接減排效果,提高綜合能效。
中期(2021年-2035年):以可再生能源等綠色替代能源為重點,合理調整城市能源結構,向無碳或低碳能源傾斜,最佳化城市能源結構,推進經濟去碳化的配套政策。
遠期(2036年-2050年):通過不同規模、不同類型的低碳城市試點示範,在影響城市發展的關鍵領域實施和推廣相關的戰略、政策及技術,探索一條通向低碳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模式,並在區域層面開展模式套用推廣,逐步實現中國低碳城市發展之路的整體實現。

建設

低碳生態城市
人類的取向和選擇必然是生態化,城市及建築設計的生態化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一方面,它契合了“可持續發展”和“降低碳排放”的全球共識,另一方面,它為城市與建築設計發展開闢了一條新途徑。

與大自然重新建立關係

1987年聯合國世界環境發展委員會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制定了“既滿足當代人需要,又不對後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原則。

低碳生態城市是生態學概念在城市規劃和城市建設領域的體現。它運用生態學中的“共生”與“再生”原則,在營造結合自然並具有良好生態循環的人居環境方面進行研究和實踐。

和諧共生的複合人居系統

低碳生態城市

低碳生態城市是圍繞能源消耗、經濟模式、環境改善等多方面因素,將低碳目標與生態理念相融合,實現“人—城市—自然環境”和諧共生的複合人居系統。

低碳生態城市

從本質上講,低碳生態城市設計是一種由生態倫理觀、生態美學觀共同駕馭的城市建築發展觀。實踐中的低碳生態城市設計和建築設計,應當遵循以下原則:

注意與自然環境的結合和協作,使人的行為與自然環境的發展處於同等地位。人的活動必須建立在生態倫理道德的基礎上,必須與環境建立起一種新的結合和協作關係。

善於因地制宜地利用一切可以運用的因素和高效地利用自然資源。低碳生態城市及其建築設計包含著資源的經濟利用問題,其中首要的是土地的利用問題。必須建立高效的空間體系,如低層高密度建築、巨構城市、城市地下空間的綜合利用研究等,使城市地面、地下、空中連結為有機協調的立體網路。其次是建築節能和生態平衡,減少各種資源和材料的消耗,提倡對他們儘量減少使用、重複使用、循環使用。如太陽能利用和建築保溫材料就是針對這方面的研究。

減少人工層次,更加注意自然環境設計。對自然生態環境的特點和規律加強重視,確定“整體優先”和“生態優先”的原則,減少人工層次,加強自然環境的利用,使人工環境和自然環境有機交融。

注重低碳生態城市及其建築設計的地方性。任何一個區域規劃、城市建設或者單體建築項目,都必須建立在對特定地方條件的分析和評價的基礎之上,其中包括地域氣候特徵、地理因素、地方文化與風俗、建築肌理特徵、有利於環境持續性的各種能源分布,如地方建築材料的利用強度和持久性,以及當地的各種限制條件等。


實例

低碳生態城市低碳生態城市

麥克哈格的“設計結合自然”、羅馬俱樂部的“增長極限”、西蒙茲的“大地景觀”、荷夫的“城市形態和自然過程”等。

瑞典首推“生態循環城”計畫,並率先進行了“生態鎮”的試點,並取得了較大成功(該鎮與同規模城鎮相比,能源消耗只占5%);日本提出建設大生態迴廊都市構想,並以“太陽能”建築躋身世界生態建築設計前列。

中國,四川成都府南河活水公園、廣州“人工濕地”的試點研究,黃土高原綠色居住區模式研究構想、北方嚴寒地區節能建築研究等。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