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藥部位
根。
性味
味甘,性平。
歸經
入肝、脾、胃經。
功效
清熱解毒,散瘀消腫。
主治
肺熱咳嗽,咽喉腫痛,痔瘡,瘰癧,筋骨疼痛。
相關配伍
1、治咳嗽,咽乾喉痛,用(無花果)根皮。每日12-15g,作煎劑口服。(《本草鉤沉》)
2、治癰疽,無花果根、狗腳脂、紫竹、馬鞭草。煎水洗。(《湖南藥物志》)
3、治頸淋巴結結核,鮮無花果根30g,青殼鴨蛋1個(將蛋殼輕打裂痕)。酒水各半煎服。(《福建藥物志》)
4、治小兒蛔蟲,鉤蟲,無花果根60g。煎濃湯,早晨空腹1次服下。(《食物中藥與便方》)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
外用:適量,煎水洗。
藥理作用
對皮膚有光活性。
採集加工
全年均可採收,鮮用或曬乾。
形態特徵
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達3-10米。全株具乳汁;多分枝,小枝粗壯,表面褐色,被稀短毛。葉互生;葉柄長2-5厘米,粗壯;托葉卵狀披針形,長約1厘米,紅色;葉片厚膜質,寬卵形或卵圓形,長10-24厘米,寬8-22厘米,3-5裂,裂片卵形,邊緣有不規則鈍齒,上面深綠色,粗糙,下面密生細小鍾乳體及黃褐色短柔毛,基部淺心形,基生脈3-5條,側脈5-7對。雌雄異株,隱頭花序,花序托單生於葉腋;雄花和癭花生於同一花序托內;雄花生於內壁口部,雄蕊2,花被片3-4;癭花花柱側生、短;雌花生在另一花序托內,花被片3-4,花柱側生,柱頭2裂。榕果(花序托)梨形,成熟時長3-5厘米,呈紫紅色或黃綠色,肉質,頂部下陷,基部有3苞片。花、果期 8-11月。
生長環境
喜溫暖濕潤氣候,耐瘠,抗旱,不耐寒,不耐澇。以向陽、土層深厚、疏鬆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或粘質壤土栽培為宜。
相關論述
1、《生草藥性備要》:“治火病。”
2、《本草求原》:“清火熱。”
3、《重慶草藥》:“髮乳,治痔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