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字碑[十三陵無字碑]

無字碑[十三陵無字碑]

明十三陵的美景和遺蹟自然很多,但讓人稱奇的卻是除長陵外,所有陵門前的石碑上都空無一字。

簡介

十三陵無字碑 十三陵無字碑

明十三陵在北京昌平縣北有座天壽山,這裡山林優美、綠水長流,地下躺著明朝的十三位皇帝,合稱明十三陵。天壽山原名黃土山,明成祖朱棣為了給自己選一塊風水寶地當作長眠的寢宮,曾經不辭辛苦來到這裡做了細緻的實地考察,估計連一隻蒼蠅都沒放過。

經過一番嚴密的論證後,朱棣覺得自己萬年之後躺在這裡會比較舒服,所以改黃土山為天壽山,取“萬年壽域”的意思,畢竟,皇帝的寢陵名字不能太“土”了。

這座石碑,巍峨壯觀,雕飾精美。碑座是一昂首遠眺的蠵龜,環周襯以波涌浪迭,急流飛瀉;那雕飾的魚、蝦、蟹、鱉,似凌波而起,蠵龜則宛如浮游於驚濤駭浪中。

頂端六龍交盤,似在游水戲珠,栩栩如生。然而其碑身卻並非是潔白無瑕的漢白玉,而是呈光澤清潤的淡青色,在此底襯上,散布著濃淡相宜的斑紋,恰如高天徐徐飄動的雲朵。

更有趣的是在碑陰的右上方,閃映著一個如盤大小的圓斑,質地縝密,晶瑩潔白,與環周的顏色若明若暗,氤氳朦朧,猶似夜空中形成的“月暈”。

神宗皇帝許是要顯示他的“正大光明”吧,遂將其美曰“高懸的明月”。後人故有“月亮碑”之稱。為之還有一個離奇的傳說哩!說什麼這座石碑中集聚了很多寶物:碑上“月亮”不但會閃閃發光,還會隨天宇間的日、月、星辰不停地轉動……後來陵園遭到失火,碑中寶物乃燒至殆盡,“月亮”也隨之停止了轉動。

“無字”的原因

作為懷古之地,十三陵的美景和遺蹟自然很多,但讓人稱奇的卻是除長陵外,所有陵門前的石碑上都空無一字。

按照常理來講,歷代皇帝歸天之後,不管他生前的政績是好是壞,負責撰寫碑文的文官們都要昧著本心寫出洋洋灑灑的溢美之詞,要不然,死去的老皇帝的在天之靈也會指揮嗣皇帝砍下文官們的腦袋做祭品。但是,事情總有不然。

明太祖朱元璋作為明朝的開國皇帝,戰功顯赫,政績斐然,同時也是個嗜殺的皇帝,許多忠臣良將都死於他手。

一天,他似乎突然對自己的行為有所懺悔,希望給子孫們留一個經驗教訓,便對身邊的大臣們說:“皇陵碑記都是大臣們的粉飾之文,不能教育後代子孫。”言外之意,是希望自己在蓋棺的時候,能有一個比較公正的說法。

於是,翰林院的學士們就再不敢寫皇帝的碑文了,皇家學者們個個心知肚明,這是個兩頭不討好的差事,無論往不往先帝的臉上貼金,項上的人頭都有搬家的危險。所以,學者們以太祖的“名訓”作擋箭牌,將寫碑文的任務,推給了嗣皇帝。

所以,孝陵(太祖)碑文是明成祖朱棣撰寫的,而長陵(成祖)的碑文則是明仁宗朱高熾寫的。太祖的陵墓遠在南京紫金山,所以,十三陵里只有長陵有碑文。

自明仁宗以後,為何嗣皇帝不寫碑文了呢?原來從仁宗以後的皇帝,在陵門前都沒有碑亭和碑,到了世宗(嘉靖)時才著手建造碑亭。

碑亭落成之後,曾有大臣上書世宗皇帝請他為安眠在天壽山的七位皇帝撰寫碑文。可惜這位嘉靖皇帝,一心迷戀仙術,整天想著如何升仙得道,個人生活也不檢點,迷戀酒色不說,性情也喜怒無常,光是正宮皇后就冊立過三位,整天忙著這些事情,哪裡還有心思寫那么多的碑文?

嘉靖的德行不光大臣們有意見,就連宮婢們都要謀殺他,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宮女案”。

嘉靖帝有個叫曹氏的妃子,比較受寵愛,嘉靖常常跑到她那裡去享受,曹氏自然是感激不盡,可她身邊的宮婢們就倒了霉了。嘉靖生性暴虐,常常因些小失誤,便對下人們鞭打虐待,很沒有君王的風度。

時間長了,宮女們個個懷恨在心。有一天,嘉靖熟睡在曹氏宮中,恰巧曹氏又到偏殿去了。

幾個宮女在一旁戰戰兢兢地伺候著,想著平日裡這位君王的種種虐待和自己虎口求生的命運,不禁惡由心生,悄悄地拿了一根繩套住嘉靖的脖子,想把他勒死。出於慌亂,幾個人七手八腳弄了半天也沒送了嘉靖的命。

其中一個宮女見事情不成,就想將功折罪,匆匆去報知皇后。等皇后慌忙帶著一批太監宮女趕來,這場驚心動魄的謀殺案才算告終。

做皇帝做成這樣,嘉靖也真夠失敗了,就算他有孝心為列祖列宗撰寫碑文,地下的七個皇帝也會覺著丟臉,索性還是什麼都沒有的好。嘉靖以後的各陵,又因祖宗開了無字的先例,嗣皇帝們就更有理由讓它們空著了。而最主要的原因在於,明朝中後期的皇帝們多數沒什麼出息,他們篤信方術,重用宦官,搞得京城上下烏煙瘴氣。立一塊無字碑,也許更能掩飾一位位帝王的腐敗和無能,因而乾脆不寫了。十三陵各陵碑上雖然無字,卻反映著明朝中期以後政治上的腐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