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陽明皇陵

鳳陽明皇陵

位於鳳陽縣城南七公里處,是明太祖朱元璋父母陵墓,初建於吳王時期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明洪武二年後又兩次大規模修建,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竣工。陵園占地2萬餘畝。當時有城垣三重,周長二十八里,其內"宮闕殿宇,壯麗森嚴"。享殿、齋宮、官廳數百間,布局宏偉,規制龐大。歷經 600餘載,雖經多次兵亂,但陵前神道上的三十一對(原為三十二對)石象生和皇陵碑、無字碑及墳丘等保存完整。皇陵碑文為朱元璋親撰,石象生數量之多、刻工之精美為歷代帝王陵之冠,1982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陵墓的外圍,有3道城垣,形成3城包裹陵墓的平面布局。皇陵的3道城中軸線兩旁,建設了不少祭祀、護衛、住所建築,形成規模宏大,森嚴壯觀的皇陵建築群。經過精心的設計、規劃、施工,建成後的皇陵,氣象巍峨,被譽為"重門列戟園陵肅","壯哉斯陵從古無"。

歷史淵源

太祖朱元璋即帝位以後,建都南京,而以臨濠(今鳳陽)為中都。中都始建於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至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停建,由於興建和使用的時間短暫,沒有形成政治中心,但它在城市規劃上的某些布局思想,包括它城內的宮殿布局,卻影響了明北京城的規劃。

位於鳳陽縣城南七公里處,是明太祖朱元璋父母陵墓,初建於吳王時期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明洪武二年後又兩次大規模修建,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竣工。陵園占地2萬餘畝。當時有城垣三重,周長二十八里,其內“宮闕殿宇,壯麗森嚴”。享殿、齋宮、官廳數百間。歷經 600餘載,雖經多次兵亂,但陵前神道上的三十一對(原為三十二對)石象生和皇陵碑、無字碑及墳丘等保存完整。皇陵碑文為朱元璋親撰,石象生數量之多、刻工之精美為歷代帝王陵之冠,1982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概述

鳳陽明皇陵鳳陽明皇陵

明皇陵位於中都城西南7公里處,陵墓中安葬著朱元璋父母及兄嫂、侄兒的遺骨。朱元璋出身貧寒,元至正四年(公元 1344年),其父母、兄嫂相繼去世。朱元璋年僅10餘歲,無力大辦喪事,僅以“被體惡裳,浮掩三尺”之禮,安厝親人。20多年後,朱元璋受封吳王,命故臣汪文等赴濠州修繕父母陵寢。洪武二年,他下詔在家鄉興建中都城,同時詔諭因舊陵之地,培土加封。洪武八年,罷建中都,又用中都余材,再次建設父母之陵。到洪武十二年,皇陵的總體格局基本形式,外有城垣,內有護所、祭祀設施;又在陵前豎起高大的皇陵碑和成雙成對的石像生。

歷史文化

鳳陽明皇陵鳳陽明皇陵

明祖朱元璋的父母及其祖先的陵墓。明皇陵是朱元璋父母的陵墓,在今安徽省鳳陽縣城西南,北距明中都城約5公里。洪武二年至十二年間(1369~1379)建。明祖陵是朱元璋祖父的葬地,在今江蘇省泗洪縣東南。洪武十九年於其地建祖陵,葬其祖父、曾祖和高祖的衣冠,次年建享殿,永樂十一年(1413)建欞星門及圍牆。明代中葉以後,淮水泛濫,祖陵時被淹沒,清康熙十九年(1680)祖陵淪入洪澤湖。1961~1962年間,南京博物院趁洪澤湖水位下降時,對露出湖底的祖陵遺蹟和石刻作了調查。明皇陵外垣為夯土所築,平面正方形,周長14.4公里;內城為磚築,南北長1100米,東西寬750米,每面中央各闢一門,上建明樓。

鳳陽明皇陵鳳陽明皇陵

北門內神道兩側立華表和石象生28對,金水橋前西側立皇陵碑,東側立無字碑。墳丘在內城後部中央,其前建享殿。墳丘仍繼承了自漢代以來的方形復斗式,但已廢止了唐宋諸陵的上下宮制,改平面方形的內陵垣為平面長方形的內城,石象生移入內城,突出了墳丘前享殿的地位。祖陵的形制與皇陵相似,玄宮上的墳丘已被水蕩平,玄宮前有享殿遺址,神道兩旁列20對石象生。

皇陵雖歷經滄桑,但各種石刻仍保存完好。共有石像三十二對其中麟二對、獅八對、華表二對、馬與控馬者共六對,虎四對、羊四對,文臣二對,武勛二對、內侍二對等等。

皇陵的3道城中軸線兩旁,建設了不少祭祀、護衛、住所建築,形成規模宏大,森嚴壯觀的皇陵建築群。經過精心的設計、規劃、施工,建成後的皇陵,氣象巍峨,被譽為“重門列戟園陵肅”,“壯哉斯陵從古無”。明皇陵陵墓是橢圓形復斗式大平頂,高出周圍地面5米。陵墓堆土而成,封土堆底邊東西長50米,南北寬35米,占地面積1750平方米。陵前北部的金水橋向北,有長257米、寬6.3米的神道,兩旁對稱排列著雕琢精美的32對石像生。自北而南依次排列的石刻有:獨角獸臥像2對;石獅蹲像8對;石華表2對;馬官、石馬與控馬者立像6對;石虎立像4對(現缺一對);石羊臥像4對;文臣立像2對;武將立像2對;內侍立像2對。這些石像生是目前所知明代最早、數量最多、刻工最精細的皇家陵園石刻,具有很高的石刻藝術價值,是宋元石刻藝術發展的最早產物,對明清的石刻造型藝術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神道南端緊連金水橋遺址,遺址南側的東西兩邊各豎立一塊大碑,東為無字碑,西為皇陵碑。兩碑尺寸相同,規格一致,均高6.87米,分別由螭龍碑首、碑身、龜趺三部分組成。皇陵碑位於神道南端西側,東50米外為無字碑。皇陵碑通高6.87米,碑首四周浮雕六條大螭,刻工精湛。中下部篆書《大明皇陵之碑》,下為雲朵。碑文系朱元璋親撰,記述了他自己艱辛的身世,戎馬生涯和奪取大明江山的全過程,闡明昌運興盛的道理,全文1105字,文字通俗易懂,感情豐富,膾炙人口。

鳳陽明皇陵鳳陽明皇陵

明皇陵一直受到明王朝的悉心保護。明朝末年,張獻忠起義軍攻占鳳陽,火燒皇陵,享殿等建築為之塗炭,之後又屢遭毀壞。抗日戰爭時期,侵華日軍大肆砍伐陵園松柏,使鬱鬱蔥蔥的陵園變成光禿禿的土堆,荒蕪不堪。新中國成立後,中都城和皇陵設立了文物管理機構,經過努力,中都城和皇陵周圍的環境得到了治理,現有文物古蹟也得到了妥善保護。1982年明中都皇故城及皇陵石刻由國務院公布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為安徽省第二條仿古國際旅遊線上的重要遊覽點。

從歷史上知道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曾親自寫過一個皇陵碑文,敘述自己的身世,但從未見過。前不久到安徽時專程去尋訪了明皇陵。明皇陵是朱元璋當了皇帝後尊追其父、其母為淳皇帝、皇后的墓,位於鳳陽縣城西7公里處,據鳳陽縣文物局的研究人員介紹皇陵占地25平方公里,原有三道城牆,外城為土城,二道城為磚城,內城為皇城。原建時按歷代興建皇陵禮制,應有的陵門、神道、明樓、膳廚、鼓房、碑亭、皇堂正殿等等全部不少。它在規模上可謂是超過明十三陵、明孝陵的一座宏大建築群,成為明陵之最了。這個建築群在眀末張獻忠率農民軍打到鳳陽時燒毀了皇堂正殿及殿宇數百間,燒掉樹木20餘萬株。

清初康熙年間鳳陽災荒,民不聊生,當地官員允許百姓扒拆皇陵的磚木變賣謀生,到乾隆年間皇陵的地上建築已經損毀殆盡。幸運的是神道上的石像生和那塊皇陵碑,隨遭歷次劫難(包括文革時的破壞)和歷經600年風雨剝蝕卻保存下來了,由於這兩項重要文物的歷史價值和美學價值,使明皇陵遺址今天成為一處頗具遊覽價值的人文景觀。來到明皇陵先看到的是一段皇陵內城牆,約百米寛,中間一座城樓,左中右三個城門。雖是近年來按原貌復建的,但也足以感受出當年明皇陵的雄大、肅穆。進了內城是一條約300米的神道,兩旁是或臥或立的石像生,由北向南依次排開有:麒麟,取避邪除穢之意;獅子,取意威震四方;望柱(華表),用意在取民心、得民意,天下太平;石馬、馬官,馬是交通工具,又取意馬上得天下;石虎,獸中之王,取威嚴之意;石羊,"羔羊跪乳"孝順也;文臣武將,取意武定禍亂,文治天下;宦官,按事死如事生的禮制,他們還要為皇帝、皇后司香火、起居灑掃。座座石像生雕刻精美,栩栩如生,那個倚劍而立的武官,連劍柄上小小的魚鱗紋都可以摸出微微凸起的手感。細細觀看,頗有美不勝收之感。一邊走一邊數,石像生總共32對。

知道北京的十三陵石像生為18對,清東陵、西陵也各為18對,連唐盛世建造的乾陵前"儀衛"的石像生也只是18對,為什麼朱元璋老子一個沒有當過實職皇帝的陵墓確如此氣派呢?對於這個問題,走到皇陵碑前,鳳陽縣文物局研究人員給了一個解答:他告之這裡的石刻是中國皇家陵園中數量最多的,為什麼要32對?查無文字記載,但碑文中有一句"皇考終於六十有四",六十四乃三十二對,朱元璋是個孝子,推測其意可能是以父皇壽數為據建造,以表達追思之切,可更好昭示後世。椐史書記載朱元璋一登基稱帝即下令修皇陵,數年以後年又重修,重修時親自寫了碑文,認為原有碑文"皆儒臣粉飾之言,恐不足為後世子孫戒"。碑刻雖遭過破壞,但大部分可以辨認。文中記述了朱元璋幼時"天災流行",父母及兄相繼而亡,無法安葬,幸虧田主伊兄慷慨,"惠此黃壤,殯無棺槨,被體惡裳,浮掩三尺,莫何餚漿"。之後好心的鄰居汪母"為我籌量,譴子相送",隨當了和尚"出入僧房"。不久"寺主封倉,眾各為計",朱元璋只好過起流浪生活,"西風鶴唳,俄淅瀝以飛霜,身如蓬逐風而不止,心滾滾乎沸湯,一浮云乎三載"。

鳳陽明皇陵鳳陽明皇陵

後來便跟著紅巾軍起義,不久因起義軍內部將領不和,朱元璋怕關係難處,於是拉出隊伍自立山頭,以後打下和州,東渡長江,占領建業(南京)。以此為根據地親自掛帥,征戰荊楚湖湘,直到少數民族雲貴三苗之地和廣東、廣西沿海一帶納入版圖,又譴大將東平吳、越、齊、魯之地,西取伊、洛、崤、函,進而拿下元大都北京,於是"依金陵而定鼎"在南京建立了眀王朝。朱元璋當了皇帝本想重新厚葬父母,陰陽先生告他不行,這裡地氣好,扒開墳墓靈氣就跑掉了。於是,朱元璋只將墳墓培土,修建了地上皇陵建築。立碑作文"淚筆以述難,諭嗣以撫昌",教育後代知道創業來之不易,以固其朱氏江山。此文共一千零五個字,讀起來似文非文,似白非白,四六排句,有聲有韻,一氣呵成,看來朱元璋作此文時是由衷而發,頗動感情的。

歷代皇帝書碑、立碑者也不乏其人。見過武則天的無字碑,也見過乾隆地宮裡豪華的經文碑。但一個皇帝如此坦誠地披露自己卑微身世,痛述從乞丐到皇帝的人生歷史還是第一回,這恐怕也是為什麼有的政治人物特別喜歡研究明史的原因吧。

文物保護

明皇陵一直受到明王朝的悉心保護。明朝末年,張獻忠起義軍攻占鳳陽,火燒皇陵,享殿等建築為之塗炭,之後又屢遭毀壞。抗日戰爭時期,侵華日軍大肆砍伐陵園松柏,使鬱鬱蔥蔥的陵園變成光禿禿的土堆,荒蕪不堪。

新中國成立後,中都城和皇陵設立了文物管理機構,經過努力,中都城和皇陵周圍的環境得到了治理,現有文物古蹟也得到了妥善保護。1982年明中都皇故城及皇陵石刻由國務院公布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京滬高鐵修建時為避開安徽明皇陵多花2.3億

2013年11月,京滬高鐵徐州至上海段總設計師、中鐵第四勘察設計院(簡稱鐵四院)王玉澤總工程師,在華中科技大學ICOMOS—Wuhan“工程·文化·景觀”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稱,京滬高鐵在修建過程中,為避讓明皇陵,多花了2.3億元,多建了近6公里的橋樑,多挖了285米隧道。

交通信息

1、到城西汽車站坐大廟的汽車,車子路過明皇陵。

2、打車或人力車即到明皇陵景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