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焉耆盆地(Yanqi Basin)位於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東北部,包括焉耆、和靜、和碩、博湖等四個縣以及農二師八個農業團場。這是天山南麓一個半封閉的內陸山間盆地,海拔高度1100m左右,毗鄰中國最大的內陸淡水湖泊——博斯騰湖,地理緯度為北緯40-42°之間。
焉耆盆地,是天山主脈與其支脈之間的中生代斷陷盆地,東西長170公里,南北寬80公里,面積約13000平方公里。由西北向東南傾斜,邊緣海拔1200米左右,最低博斯騰湖湖面為1047米。
地貌
焉耆盆地是在海西期褶皺基底之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一個中、新生代複合盆地。盆地呈NW向菱形形態,被西側的霍拉山和東部的克孜勒山、南部的庫魯克塔格山和北部的薩阿爾明山所圍限,前兩者呈NW向展布,後兩者呈近EW展布。盆地西界為鐵門關斷裂,東部為榆樹溝—硫磺山斷裂中天山南緣斷裂東段,南界為庫魯克塔格山前的辛格爾斷裂,北界為中天山南緣—桑樹園子斷裂。
這四條斷裂長期以來控制和影響著焉耆盆地的形成與演化。從構造幾何學特徵來看,現今盆地展布明顯受南天山主要構造格架與斷裂構造的控制。現今焉耆盆地是一經過多期運動改造的殘留盆地,侏羅紀盆地面貌與現今面貌相差很大,盆地的範圍要比現今大很多。
形成歷史
焉耆盆地周邊白堊紀構造運動可以劃分為早白堊世晚期和晚白堊世晚期兩個幕次,其中晚白堊世末為其主要活動時期。通過對盆地內部博湖南北坳陷抬升-冷卻年齡的綜合分析,確定盆地內部構造抬升-冷卻事件的時限為37~62Ma始新世到古新世。
形成過程
燕山晚期擠壓抬升的構造事件中,盆地不同地區受擠壓作用的時間有先後,盆地邊部最先受到擠壓作用的影響,抬升較盆地內部早;在盆地博湖坳陷內部,南部坳陷以及種馬場構較北部坳陷早;擠壓作用效應表現為從盆地邊部向盆地內部逐漸傳遞的過程。
裂變徑跡熱史分析表明,焉耆盆地博湖坳陷侏羅系在早白堊紀早期達到最大埋深,古地溫是盆地形成以來最高的時期,其溫度應當在130℃左右。此後盆地的古地溫在持續降低,即使是新生代的埋藏也沒有再次使盆地古地溫達到使磷灰石裂變徑跡受到顯著退火的溫度。白堊世抬升前北部古地溫梯度約為3.61℃/100m,南部坳陷古地溫梯度約為3.2~3.3℃/100m。庫魯克塔格山受燕山晚期運動的影響表現為強烈的抬升。
形成階段
將盆地中新生代以來構造演化分成4個階段:
焉耆-庫車前陸盆地;
造山期後盆地發育階段;
擠壓隆升剝蝕階段;
喜山期對沖構造。
氣候條件
焉耆盆地年均氣溫8.5℃,日平均氣溫≥10℃的活動積溫達3511℃·d,平均無霜期185d,極端最高氣溫為38.8℃,最熱月平均氣溫23.2℃,極端最低氣溫為-30.7℃,最冷月平均氣溫-11.2℃,年平均氣溫日較差14.8℃,年日照時數2980H,年平均降水量79.8mm,年平均蒸發量1876.7mm,年平均相對濕度57%。
焉耆盆地冬季嚴寒,春季氣溫回升迅速,夏季氣候溫和,秋季氣溫下降快,是南北疆氣候交錯帶,具有陽光充裕,熱量較豐富、氣溫日較差大、降水量小、蒸發量大、空氣乾燥等典型乾旱區綠洲氣候特徵。
2012年3月份以來,由於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焉耆盆地至今未落一滴雨水,致使開都河下游的水位持續下降。截至2012年5月,開都河80%的河床已經裸露。
資源
焉耆盆地油氣資源豐富,預測石油資源儲量3.86億噸。1994年開鑽的焉參1井中途測試獲日產原油100餘立方米、天然氣5萬立方米;在另一構造上鑽的寶1井也獲日產原油50餘立方米的工業性油氣流。
產業
辣椒產業
焉耆有著悠久的農業開發史,這裡出產的辣椒不僅個頭大、色澤鮮艷純正,而且乾椒率也比內地一些產區高出一倍以上,因此在市場上很受歡迎,每年都有大批陝西、四川、山東、河南、河北、吉林以及韓國的客商到焉耆搶購紅辣椒。
從20世紀90年代後期的350畝到現在的20萬畝,火紅的辣椒產業產業已經成為新疆焉耆盆地的特色富民產業之一。
釀酒葡萄基地
焉耆盆地處於種植釀酒葡萄的“黃金緯度”,焉耆盆地種植的釀酒葡萄品質好,能釀造出高品質的葡萄酒。當地政府大力發展特色林果業,將建設焉耆盆地釀酒葡萄基地作為富民強縣的長期戰略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