焉耆鎮

焉耆鎮

焉耆鎮屬於城關鎮,是焉耆回族自治縣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縣黨委、人民政府所在地,地處焉耆盆地中心,坐落在開都河北岸,是古絲綢之路上的一個重鎮;東與五號渠鄉相連,南與永寧鎮毗鄰,西起烏庫鐵路,北與北大渠鄉接壤,東西長3公里,南北寬2.7公里,面積8.1平方公里,和庫高速公路、314國道和南疆鐵路橫貫全鎮,是南疆重要的物資集散地和區域性商貿中心。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焉耆是古絲綢之路中道重鎮,南北疆交通要道上的物資集散地和區域性商貿中心。公元前1000多

年前,開都河流域已有人類活動。秦時(公元前246—209年)焉耆名為敦薨。在《佛國記》、《水經注》中寫作“烏彝”。秦漢時期(公元前246—206年),焉耆盆地綠洲出現了許多“城廊諸國”,焉耆即為當時的三十六國之一,扼中西交通的咽喉。公元前121年西漢在焉耆屯田。公元前60年,西漢在烏壘設西域都護府,正式行使國家行政權力,焉耆歸屬西域都護府。北魏(公元448年)在焉耆設鎮,唐代(公元648年)在焉耆設都督府。唐代高僧法顯、玄奘去西天——天竺取經取道焉耆時,焉耆已是西域佛教勝地之一。元朝初年(公元1218年),蒙古西征,在西域設立別失八里行省,焉耆地處別失八里東境,為一重鎮,設宣諭司。清代(公元1884—1898年)在焉耆設立廳、府,管轄今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所屬各縣市。民國(1920年)設焉耆道,後改為焉耆行政督查專員公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1950年4月12日成立焉耆區專員公署。建國初期,焉耆是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首府。1954年3月4日成立焉耆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1955年2月改為焉耆回族自治縣人民政府。 焉耆是歷史上的名城,漢唐時(公元220—618年)有員渠城。明末清初(公元1628—1644年),在焉耆鎮一帶已形成村落。清乾隆年間(公元1736年)建協順城(喀喇沙爾老城)。清嘉慶年間(公元1796年),焉耆城已具雛形。清同治年間(公元1862年)建安集延回城(兵城)。光緒年間(公元1875年)建喀喇沙爾新城(今焉耆鎮一帶)。今焉耆鎮一帶為光緒初年所建,系協順城南。新中國成立後,城鎮規模逐年擴大。1977年進行縣城總體規劃,並新建擴建城鎮街道。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焉耆縣把城鄉建設、環境保護納入科學管理軌道,建成了一批與民眾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道路、飲水、照明、公園和防洪工程設施。80年代以來,城鎮建設初具規模,近段時間來城鎮建設發生了巨大變化,先後榮獲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衛生紅旗縣城、國家衛生縣城、全國平原綠化達標先進縣、全國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先進縣稱號。

唐安西四鎮之一

唐顯慶三年(658年)置。鹹亨元年(670年)罷廢。調露元年(679年)復置安西四鎮時為碎葉所代。駐地在今新疆焉耆回族自治縣博格代沁古城。

焉耆鎮焉耆鎮

城鎮介紹

焉耆鎮焉耆鎮

焉耆縣焉耆鎮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交通的中心,面積8.1平方公里,轄10個居委會、1個行政

村,有各級行政、事業、企業單位137個,有漢、回、維、蒙等十幾個民族,宗教活動場所14所(其中清真寺13座,基督教活動點一處),常住人口30475人,暫住人口5530人,商業網點多,人口密度大,流動人口雜,城鄉結合部多,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難度較大。2002年8月1日焉耆鎮組建成立治安聯防大隊以來,在縣委、縣人民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公安機關的業務指導下,強化城鎮治安防控體系建設,實現對社會面的違法犯罪及刑事案件的有效防控,積極有效地處置各種突發事件,化解各種矛盾糾紛,在維護社會穩定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隊伍建設和群防群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探索和積累了適合城鎮治安聯防工作的新路子,為全面提高城鎮社會面的防控能力,增強民眾安全感,維護社會治安秩序,創造了良好的治安環境。 2006年轄10個社區居委會,一個村民委員會,一個牧業隊,有涉農站所1個。年末總人口31773人(其中漢族16032人,回族7781人、維吾爾族7154人、蒙古族628人,其它民族178人;農業人口1078人。人口出生率8‰,人口自然增長率7‰。有耕地面積2970公頃,糧食作物播種面積1161公頃、經濟作物播種面積1809公頃。

氣候地理

典型的大陸性氣候,但又具有盆地氣候特徵,夏季聚熱、冬季寒冷。降水稀少,蒸發量大,日照

焉耆鎮焉耆鎮

時間長,熱量較為豐富。焉耆是南北疆重要的物資集散地之一,是相鄰的和靜、和碩、博湖等縣和兵團農二師八個團場的商貿中心。這裡交通便捷,通訊發達。境內314、218國道和南疆鐵路交錯匯集,橫貫南北,與庫爾勒機場相距60公里,航空運輸也十分便利。

經濟發展

焉耆鎮焉耆鎮

2006年,全鎮集體經濟收入22.8萬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5179元。主要農作物產量:糧食10

0噸、白葵、油葵67.5噸、甜菜720噸、打瓜220噸、小茴香2.4噸。造林面積56.7畝,成活率90%以上,防治率達100%。年末牲畜存欄12030頭(只),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2006年投入農田水利基本資金6.6萬元,修建橋閘21座,清理排灌渠3800米;為牧業隊修防滲渠580米,平整土地500畝,精平300畝,為農業增產農牧民增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投資7萬元新建牧業隊隊部,完成牧業隊部圍牆等設施建設。對轄區內的有易感蹄畜進行了2次強制免疫工作,對家禽進行了3次強制免疫工作,共完成口蹄疫防疫12030頭只,禽流感防疫59553隻,牲畜、禽類防疫密度達到了100%。

堅持以人為本,把提高村民素質擺在突出位置,利用“三八”婦女節、“五四”、“七一”等節日,深入開展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推進村風文明。為進一步提高村民的科技致富的能力,鎮黨委、政府先後組織上四號渠村黨員、村民代表和致富能手先後到博湖、和碩參觀、考察學習農業生產,逐漸把農牧民向致富創業上引導。

搞好社區建設,2006年,鎮黨委、政府先後投入1萬餘元為社區配備了電視、VCD影碟機,投入5萬餘元為10個社區,計生辦、愛心捐助站配備了微機和列印設備,使社區辦公條件有了明顯改善。5月新華社區和解放社區榮獲自治州級文明社區稱號。

地域風景

焉耆鎮焉耆鎮

焉耆以其秀麗的自然風光,悠久的人文歷史聞名於世。早在漢唐時期,古焉耆國便成為西域三十

六國最強盛的國家之一,同時也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發達的經濟文化成為古絲綢之路上最為璀燦的一顆明珠。境內的漢唐文化遺址有七個星千佛洞,日喀則古廟,四十里城博格達沁古城、土孜諾克等數十餘處; 清澈、寬闊的開都河傍城緩緩流過, 展現出一派濃郁的水鄉風情;已被開發為旅遊勝地的全國最大的淡水湖--博斯騰湖距縣城僅十餘公里,遊覽十分便利。流傳著許多美麗的神話傳說的相思湖、環開都河旅遊區,更使中外遊人絡繹不絕;風光優美的賀拉山大泉溝、小泉溝旅遊區是您旅遊和度假的最好去處。 博格達沁故城:博格達沁,維吾爾語意為宏偉高大的城。遺址在焉眷回族自治縣西南約12公里處,為焉耆盆地故城遺址最大的一個。平面略近長方形,周長3000米。城牆已毀,牆基猶存,高2-3米,夯築。城內見古代建築基址兩處,露出鋪地紅方磚塊,故城近郊,有七處高大建築物基址,夯土底基,其上用巨型上坯壘砌。城東半公里,有小城一座,周約1.5公里,城牆已毀。歷年在故城內採集到漢五株、唐錢、波斯銀市並金銀飾物、料珠、陶器等。城郊里疙瘩等地,有漢、唐時期墓葬,出土過漢鏡、包金鐵劍等。根據故城的位置、規模、出土文物考證,這是漢焉耆都城、唐焉耆都督府治所及焉耆城鎮所在地。

特產

自古以來,聞名遐邇的焉耆馬就盛產於此;被自治區權威部門命名為“焉耆甘草”的優質野生甘草遍布境內,暢銷國內外。發源於天山南麓的開都河自西向東,流經全縣,蘊藏著巨大的水力和水利資源,開都河上游建設的大山口水電站,為焉耆地區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充足的電力保障。焉耆盆地的石油儲量可觀,石油勘探取得突破性進展,已被國家正式命名為“寶浪油田”,石油工業的發展前景大有可為。現以探明的礦產資源有:石油、天然氣、煤炭、水晶、雲母、銅、紅柱石、綠柱石、稀土等幾十種,儲量豐富,品位上乘;野生藥用植物有甘草、紫草、黨參等100多種。

發展現狀

農村經濟全面發展。近段時間來,按照“區域凸現優勢、特色形成規模、產業集聚發展”的思路,大

焉耆鎮焉耆鎮

力培育優勢農產品區域和優勢特色產業帶,努力建設巴州重要的農副產品種植、養殖、生產、加工基地。形成了4萬畝甜菜,3萬畝工業番茄,2萬畝小茴香,2萬畝白葵,3萬畝打瓜等特色種植基地。相繼榮獲“中國小茴香之鄉”、“中國工業番茄之鄉”、“中國甘草之鄉”等榮譽稱號。焉耆紅辣椒、焉耆小茴香、焉耆白瓜籽被評為新疆農業名牌產品。開運牌紅辣椒、開強牌大白菜、開成牌白瓜子、開都牌小茴香等特色農產品的商標和原產地證明通過國家工商總局批准註冊,特色經濟作物正向數鄉一業、幾村一品的“特色產業化、產業特色化、特色產業規模化”方向發展;把畜牧業作為農村經濟和農民增收的主導產業,狠抓牛羊育肥、“萬頭奶牛”工程和特畜禽養殖三個重點,加強疫病防治、品種改良和技術培訓,實現了畜禽品種優良化,畜種結構合理化,防疫體系網路化,生產經營產業化,產品行銷市場化的格局,促進了由農業大縣向畜牧業強縣的轉變。2007年牲畜年末存欄19萬頭(只),肉類總產達1.18萬噸,奶類總產達3.44萬噸,建成養殖育肥小區27個,畜牧業在農牧民增收中的份額占到13.84%;把林果業作為一項基礎產業,不斷改善林業生態環境,大力實施退耕還林、三北四期、封山育林等林業重大工程,積極發展以葡萄種植為主的特色林果業,定植工業釀酒和鮮食葡萄面積3萬畝,葡萄種植基地被列入國家財政部科技示範園區和高標準節水灌溉示範園區。全縣林木保存面積達15.9萬畝,活立木蓄積量46萬立方米,森林復蓋率達到5.7%,農田林網化程度達到88.5 %,被國家評為平原綠化達標先進縣;狠抓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創收,千方百計拓寬增收渠道,強化技能培訓、有序轉移和農村經紀人隊伍培育壯大三個重點。

城鎮建設

城鎮建設日新月異。用市場經濟的思路和手段去謀劃、管理和經營城市,廣辟投融資渠道,創新城市建設投融資模式。完成焉耆縣城鎮總體規劃編制,完善給水、排水、環境衛生、綠地、道路等6個專項規劃以及開都河綠化帶、人民廣場、金博華府、鑫鼎花園、衛生小區、政府小區等城市中心區詳細規劃,為城市建設提供了科學依據。制定多項優惠政策,大力推進城市資本營運,引進安達商廈、誠信、金博、華景、新泰、鑫鼎、眾鑫等房地產開發企業從事老城改造和房地產開發,相繼開發建設了總面積12萬平方米的住宅,人均住房面積達33.46平方米。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先後投資近2億元,完成了人民廣場建設,拓寬改造了解放路等17條總長32公里的縣城道路和配套設施建設,治理和硬化背街小巷93條。狠抓城鎮綠地建設,綠化面積已達3657畝,城鎮綠地復蓋率達36%,人均公共綠地面積8.2平方米。積極實施天然氣輸送工程,充分利用豐富的天然氣資源,引進鑫泰集團投資4000萬元,鋪設城區供氣管網20公里,使4000餘戶1.6萬人受益,城鎮居民燃氣普及率達95%。通過近段時間來的努力,焉耆商業發展層次和商業文明程度不斷提升,老城改造步伐不斷加快、推進了城市化進程,提高了城市品位,發揮了聚集能力和輻射作用,推動區域經濟實現快速擴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