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羅鎮

烏羅鎮

烏羅鎮位於松桃苗族自治縣西部,地處松桃、印江、江口三縣交匯處的梵淨山北麓,東經108°47'29",北緯28°05'40"。平均海拔840米,常年氣溫30℃。北與重慶市秀山縣相鄰,西與印江縣接壤,南與江口縣毗連。距松桃縣城60公里、印江縣72公里、秀山縣80公里、銅仁大興飛機場120公里、孟溪火車站30公里。

基本信息

概況

烏羅鎮位於松桃苗族自治縣西部,地處松桃、印江、江口三縣交匯處的梵淨山北麓,東經108°47'29",北緯28°05'40"。平均海拔840米,常年氣溫30℃。北與重慶市秀山縣相鄰,西與印江縣接壤,南與江口縣毗連。距松桃縣城75公里、印江縣72公里、秀山縣80公里、銅仁大興飛機場120公里、孟溪火車站30公里。全鎮國土面積717.4平方公里,轄1個居委會、17個行政村,共265個村民組,5827戶,總人口25788人,主要由漢族、苗族土家族等6個民族組成。

歷史

烏羅鎮烏羅鎮

烏羅鎮歷史悠久,唐太宗貞觀四年(公元630年)置烏羅洞,隸屬思州。宋太祖開寶年間(公元936約975年),改烏羅洞置烏羅司,亦屬思州。成宗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改烏羅司為烏羅龍乾等處長官司。明太祖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改烏羅龍乾等處長官司置烏羅長官司。明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置烏羅府,隸於貴州布政司。英宗正統三年五月七日(1438、5、30),令將答意、治古2長官司永行革除,烏羅府只存3司,不足以立府,遂撤烏羅府為烏羅長官司,將烏羅長官司撥入銅仁府。嘉慶二年(公元1797年)十一月初三日,因升松桃廳為直隸軍民廳,烏羅長官司回歸松桃。

民國20年(1931年),烏羅為全縣第七區治。民國27年7月,全縣改為6個督導區後,烏羅與孟溪、冷水、大路、妙隘同為第四督導區。民國28年(1939年),廢6個督導區後,改為烏羅聯保,轄7個保。民國31年(1942年),改烏羅聯保為烏羅鄉,仍然轄7個保。

解放後,1950,全縣置六個區,烏羅與孟溪、大路、妙隘、冷水5個鄉為第四區。1951年11月,烏羅設區,下設烏羅、獅子、寨安、毛溪、峰岩、高洞、上衙、冷水、羅袍、木江、謝溝、石門、三陽13個鄉。1956年8月,全區13個鄉並為烏羅、冷水、謝溝、石門、獅子、峰岩、高洞、三陽、上衙9個鄉。1958年4月,撤上衙、峰岩、獅子鄉併入烏羅鄉、撤謝溝鄉併入三陽鄉、撤石門鄉併入冷水鄉,全區並為烏羅、三陽、冷水、高洞4個鄉。1959年1月,改烏羅區為區社合一的烏羅區人民公社,下設烏羅、冷水、謝溝、峰岩、高洞、三陽、6個管理區。1960年,改管理區為鄉。1961年7月,撤銷烏羅區人民公社,恢復烏羅區公所,改鄉為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中的1976年,烏羅區、下設的公社,均改稱為革命委員會。1981年,撤銷革命委員會,烏羅區稱區公所,下設公社稱管理委員會。1984年,管理委員會改稱鄉人民政府。1985年烏羅鄉改稱為烏羅鎮,甘龍區的石樑鄉劃屬烏羅區、冷水鄉改為冷水溪鄉,從此,烏羅區公所轄烏羅鎮、高洞鄉、峰岩鄉、冷水溪鄉、謝溝鄉、三陽鄉、石良鄉;共39個村民委員會。1992年,撤銷烏羅區,將烏羅鎮與高洞鄉、峰岩鄉合併為烏羅鎮;冷水鄉、謝溝鄉、三陽鄉合併為冷水溪。合併後的烏羅鎮轄1個烏羅居會、17個村,17個村分別為前進村、寨安村、團龍村、新民新、前龍村,黔興村、峰岩村、中利村、小河村、岩口村、岑司村、豐勇村、中廠村、石塘村、毛溪村、冷家壩村、半坡台村。

烏羅境域建置複雜,歷代先後建立了洞、司、府。1934年,王震(原國家副主席),賀龍(開國元帥)等領導率紅二、六軍團從其過境,完成石樑會師壯舉,1998年,被貴州省委確定為:“革命老區鄉鎮”。

地名來由

烏羅鎮烏羅鎮
烏羅,其地名來由,民間有三種說法:
一為,烏羅地處高寒,雨量多,加之四周林密山高,中部低落為壩,多霧。烏羅由烏落、霧落這一自然氣候而名。
二為,緊倚烏羅街後色濃如黛的玉帝筆架山(當地又名長董)山勢舅螺,老街中段街後靠山一消水洞神螺口。烏羅由這一山形景觀切如烏螺而名。
三為,民間神話而名。遠古時的一天深夜,神仙觀音娘娘乘一匹天馬自梵淨山賜福返西,行至烏羅大壩,看見這裡電閃雷鳴,狂風大作,洪浪濤濤,一片汪洋,綠油油的田野被淹了,井然的青瓦木屋被淹了,只見滿壩里水南要頭躥動,呼天搶地。觀音立即駕停,一面命天馬飲水減災,一面緊閉慈目暗使神力鑿洞消水,解救宵困的生靈。消水洞剛一鑿通,東方旭日就冉冉升起了,天馬猛一抬頭,一道金光射來,竟四蹄收攏,雙目慢閉,化作了一方巨石(即現在的觀音山)。觀音還未反應過來,竟也栽下馬來,立於巨石半腰,化成了一尊菩薩。災困的人們得救了,都覺得是巨石從天而降,觀音菩薩飛落而來降福民眾的。於是人們擺上香案敬神,跪了三天三夜,到了第四天,只見山瑞雲飄繞而出,人們都聽到一個慈善的聲音在半山響起“天上玉皇福天下、山上觀音照烏羅。”從此,烏羅大壩因有了消水洞和觀音山,災不再降,五穀豐登。

物產資源

該鎮資源豐富,礦產資源:已探明的有金、銅、鐵、磷、鉛鋅、重晶石瑩石、錳。礦資源為全國九大錳礦基地之一,已探明儲量達2400多萬噸,有“錳都”的美稱。全鎮現有錳礦開採企業8家,年開採量近40多萬噸。旅遊資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梵淨山聳立在境內。元、明年修建的歷史古蹟有天馬寺白雲寺、銀水寺、觀音閣、城隍廟。有“地下桂林”美譽的潛龍洞和“貴州九寨溝”的冷家壩原始生態自然風景區。野生資源有:薇菜竹筍山野菜等暢銷省內外。農業資源富足,有全縣享有盛名的“萬畝大壩”,盛產大米、玉米、洋芋、魔芋、藥材、。豬、牛、羊等畜牧業發展潛力大;林業資源豐富,林木產品走俏縣內外市場。

經濟

2007年,全鎮國民經濟生產總值完成20684萬元。工業總產值完成10365萬元,農業總產值完成10130萬元,第三產業完成189萬元。財政總收入完成1183萬元,其中,地方性財政收入430萬元,完成國有收益金900萬元,完成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592萬元,農民人均收入1676元。

交通狀況

印松公路(省道304)穿集鎮而過,烏羅鎮距松桃縣城75公里、印江縣72公里、秀山縣80公里、銅仁大興飛機場120公里、孟溪火車站30公里。

社會事業

鎮內有普通中學1所,在校學生1400餘人,教職員工80餘人,校舍面積12161平方米,藏書20530餘冊,分別擁有多媒體教室、微機室、語音室、現代遠程信息站各1個;完全國小20所,在校學生3300餘人,教職員工130餘人,校舍面積13056平方米,藏書21100餘冊,現代遠程教育接收站17個,播放點5個。該鎮建有100口沼氣池。植樹造林2000畝,全鎮森林覆蓋率達36%。全鎮有錳礦開採加工企業12家,錳礦年開採量已達18萬噸,加工錳粉10萬噸。實現年產錳礦8萬噸以上的開採企業有梵淨山錳業公司楊立掌錳礦、裕鑫錳礦、松桃太豐公司烏羅錳礦。

行政區劃

烏羅鎮下轄1個居委會,17個行政村。
1個居委會為:烏羅鎮居委會
17個行政村為:前進村、寨安村、新民村、黔龍村、團龍村、毛溪村、石塘村、中場村、桃花源村、半坡台村、豐勇村、岑司村、峰岩村、黔興村、中利村、岩口村、小河村

自然環境

地質地貌條件

烏羅鎮烏羅鎮
烏羅地處梵淨山北麓。地貌類型多樣,有山地、丘陵、盆地和河谷階地。這些不同類型的地貌,不但形態特徵、海拔高度不同、而組成物質和成因也各異。境內的牛風包山,以變質岩為主,侵蝕岩次之,地層走向南北,傾角大於35度,山高坡陡,是沅江與烏江的分水嶺,海拔高度達2063.6米。由於梵淨山隆起影響,地勢明顯抬升,一般海拔700至1000米,最高海拔1400米,相對高差300至700米,為褶皺斷裂發育,侵蝕、溶蝕地貌交錯複雜,地面坡降大,河谷深切達500至700米,地下暗河發育,排泄條件好。地貌類型以低中山為主,次為灰岩、白雲質灰岩、紫色泥灰岩,淺變質岩零星分布。地勢較高,氣候涼爽,雨霧天氣多,礦產和生物資源豐富,是用材林、經濟作物、藥材產區。

農業氣候條件與氣候資源

烏羅鎮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季風氣候明顯。具有冬少嚴寒,夏少醋熱,無霜期長,全年降水分配不勻,夏多伏旱,秋多陰雨,日照較少等特點。

氣溫:烏羅鎮地處松桃縣高海拔區地,溫度隨海拔高度增加而明顯降低,全年氣溫變化明顯,一年中最冷月是1月,平均氣溫為2.9度;最熱月是7月,平均氣溫為24.7度,年平均氣溫14.2度。。降水量:水分條件是農作物生長發育和產量形成的一個基本生活因子,水是作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原料這,農作物靠水維持生理活動,對降水的依賴性極強。全年平均降水量為106.6毫米,一年中以5月降水量最多,平均為227毫米,其次6月215毫米;12月和1月降水量最少,平均只有35毫米。春夏季節降水量較多,有利大季作物生長發育,但7至8月晴高溫天氣多,常有夏旱發生。日照輻射:烏羅屬雲霧多、陰天多、日照少地區,累年平均日照時數為約1220.2小時,從季節分配上看,冬半年10至3月日照時數效少,夏半年4至9月日照時數較多,全年7至8日照充足,由於鎮域內一些地區峰戀起伏溝谷交錯,大部地區遮蔽度大,日照較少。冷家壩、中廠、石塘、半坡台村尤為突出。從太陽輻射來看,我鎮年總輻射量約為345.69千焦/平方厘米,屬全縣低值區。按季節分布是冬季12至2月最少,夏季6至8月最多。我鎮太陽總輻射雖然偏少,但作物生長發育需光較多的是4至9月,輻射量都處於高值,除冷家壩、中廠、石塘、半坡台村外,其它地區基本能滿足農作物的光能需要。④無霜期:烏羅鎮初霜期時間一般為11日中旬,終霜期為3月中旬,無霜期238至266天。

土壤及植被條件

烏羅鎮烏羅鎮

烏羅鎮土壤的形成,是在區域內特定的環境條件下,受生物、氣候、地形、母質、成土時間五大自然成土因素和人為因素綜合作用形成的。長期以來,為了生存,人們在與自然鬥爭、從事農業生產過程中,對土壤的認識、利用和改造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人們為了改善土壤水分狀況,開挖排水溝,修排水渠道,改良沼澤型土壤,興修水利,發展灌溉,擴大水稻田面積,在山坡上造林綠化,平整土地,修築梯田,防子水土流失,通過施用有機肥,種植綠肥,進行耕作和灌溉等措施,改善土壤的結構性、耕性、通透性和保水保肥等性質,使土壤的水、熱、氣狀況進一步協調。這些人為活動作用結果,促使土壤向著人類的需要進行演變和有利於生產的方向發展。但是,由於人類不合理耕作,陡坡開荒種植,粗耕粗種和濫施化肥等,嚴重障礙著土壤肥力的提高。

主要分布的土壤有:山地黃棕壤,主要分布在冷家壩村牛風包一帶;黃壤,黃壤是烏羅鎮主要土壤類型,廣布於石塘村、半坡台村、中廠村一帶。石灰土,石灰土是全鎮主要的岩成土,系碳酸鹽類岩石風化發育而成,主要分布在黔興村、利中村、岩口村、小河村一帶。④水稻土,水稻土是烏羅鎮的耕作土壤。分布地域廣闊,烏羅萬畝大壩、新民片區、毛溪片區占據主要土壤成份。水稻土由黃壤、紅壤等各種地帶性土壤經過水耕熟化形成,在長期水耕熟化過程中,由於種植水稻所採取的一系列耕作技術措施,改變了土壤的原有種植、地形和水文條件。一方面經受著交替的氧化還原作用,具在還原淋溶和氧化澱積等物質移動的特點,另一方成進行著不同於自然土壤或旱作土壤有機質的合成和分解,復鹽基和鹽基淋溶、粘粒的累積和淋失作用,逐漸產生了新的層次分化。這些層次有淹育層、犁底層、瀦育層、潛育層和水漂層等。

烏羅鎮屬亞熱帶常綠落葉混交林帶,由於地形起伏,氣候分異明顯,生態環境複雜,造就生物種類繁多。全鎮有喬木樹種約232多種。這些樹種中有珍稀樹種珙桐、二級重點保護樹種香果樹等、三級重點保護樹種貴州鐵杉、黃杉等。有坐落在梵淨山境保存完好的冷家壩村原始森林,還有萬畝的楠竹林。森林覆蓋率達到80%以上。由於地域寬廣,人煙稀少,至今還保存完好,沒有受到破壞。其它地區的森林植被大部分遭受不同程度的被到了破壞,絕大部分地區已更潛為次生植被,這些次生植被主要是派生林或人工林,以松杉、柏占主要地位。伐木跡地以真蕨、鐵芒基、牛尾草、芭茅草、茅草等為主的禾本科次生植被。

資源

土地資源:受氣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和水文等各要素相互作用的影響,烏羅鎮資源豐富,大部分土地面積較大,連片集中,土壤肥力較高,光、熱條件充裕,其中烏羅鎮政府駐地的烏羅大壩,耕地面積達1.2萬畝,主要出產水稻、油菜、玉米、大豆、甘薯及馬鈴薯。特別是出產的馬鈴薯,品質好、產量高,更是響譽整個銅仁地區,在銅仁地區十個縣裡,烏羅洋芋(又名馬鈴薯 )認可度都非常高,價格也往往比其他土豆高,是全縣糧、油及薯類作物的主產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