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孜別克族音樂

烏孜別克族音樂

烏茲別克族分布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寧、塔城、喀什、莎東、葉城、烏魯木齊等地。烏茲別克語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烏茲別克文是以阿拉伯字母書寫的拼音文字。現一般通用維吾爾文或哈薩克文。

烏孜別克族莎什木卡姆

莎什木卡姆 莎什木卡姆

沙什木卡姆這一傳統文化現象,在中亞一個稱為瑪瓦拉納赫爾(Mawara nahr)的地區,以多元文化的城市為中心,已流傳了十個世紀以上。這個地區就是現在的烏茲別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木卡姆是一種複雜的古典音樂形式,它的定義簡而言之,就是“根據弦樂優美的音階創作出來的旋律和歌曲”。沙什木卡姆(用波斯語可直譯為“六個木卡姆”)是多種文藝品種的古典音樂綜合體,包括聲樂、器樂、旋律和節奏性語言、文學以及美學觀念等。它可以獨唱,也可以合唱,由彈弦樂、拉弦樂、打擊樂和管樂組成的樂隊伴奏。通常以器樂為先導,隨後是主要部分納斯爾(nasr聲樂部分),包括兩套不同的歌曲組合。

沙什木卡姆的源頭可以追溯到伊斯蘭以前的時期。在其整個歷史長河中,隨著音樂理論、詩歌、數學、伊斯蘭科學和蘇非派教義的演變而受到影響。木卡姆體系曾在九至十世紀盛極一時,許多音樂學校紛紛在布哈拉城(今烏茲別克斯坦)應運而生。布哈拉當時是沙什木卡姆的歷史和精神中心,該市的猶太社區也為這一傳統藝術培養出大量的表演人才。演出腳本要求樂手經過特殊訓練,因為通用記譜體系只能記錄沙什木卡姆的基本框架,而不能捕捉到其全部豐富華麗的藝術內涵。因此,師生間口頭傳承仍然是保存這一音樂及其精神價值的主要方式。

今天流傳在中亞烏茲別克族和塔吉克族的古典音樂莎什木卡姆,和一千多年前生活在這裡的印歐語民族的音樂文化傳統有關。烏孜別克族的《巴亞提》、《都嘎》、《賽嘎》、《恰爾嘎》、《番吉嘎》和《烏夏克》等6套木卡姆,統稱“莎什木卡姆”。莎什木卡姆中的每套包括3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器樂曲,第二部分是稱為“艾修來可斯米”的敘事歌曲部分,第三部分是歌舞部分,稱為“烏法爾”。六套木卡姆共有70多首歌曲和器樂曲牌,是烏茲別克族寶貴的音樂遺產。演奏烏茲別克木卡姆所用的樂器有彈弦樂器都塔爾、彈布爾、熱瓦普、拉弦樂器艾捷克、薩托、擊弦樂器揚琴、吹管樂器笛子、巴拉曼和打擊樂器手鼓等。民間音樂家在演奏木卡姆時非常注意樂曲的韻味和強弱變化、各種樂器領奏和全樂隊合奏的交替及抹音、滑音、顫音等裝飾技法的使用,使莎什木卡姆表現出典雅、古樸、深情的風格,與維吾爾族十二木卡姆高亢、粗獷、熱情、奔放的風格形成強烈的對比。

民間音樂

烏茲別克傳統音樂品種紛繁,內容豐富,除古典音樂木卡姆以外,還有民間歌曲、歌舞音樂、民間器樂、說唱音樂等體裁形式。 烏茲別克族的民歌可分為“艾修來”、“耶勒來”和生活習俗歌三大類。“艾修來”意為“大歌”或“長歌”,因其曲調長大,結構複雜,故名。“艾修來”多以古代著名烏茲別克詩人納瓦伊的詩歌為唱詞,其內容或悲嘆人生的苦難,或敘述失戀的痛苦,或勸人止惡行善。“艾修來”節拍徐緩、抒情,旋律古樸、典雅,情緒深沉、內在,曲調優美動人。“艾修來”多為基本曲調及其幾次變奏構成,一般有三至五段。亦有一部分“艾修來”採用曲牌聯綴的曲式。“也勒來”直譯為“歌曲”,多以民間歌謠為唱詞,其內容以表現愛情為主。“也勒來”曲調的結構短小而方整,節奏活潑,曲調歡快。“也勒來”可供演唱,形式為獨唱或對唱,也常用來伴舞。烏茲別克民歌中的生活風俗歌有搖籃曲、婚禮歌和宗教習俗歌等多種,一般不用樂器伴奏。 烏茲別克人有著各種不同的舞蹈形式,其中有獨舞“達撲及”、雙人歌舞“來派爾”和集體歌舞“烏派爾”等。“達撲及”又稱“達撲烏蘇爾”,意為“手鼓舞”,是由一位男子擊手鼓,一位女子獨舞的形式。表演“手鼓舞”需要具有高超的舞蹈技巧,伴奏“手鼓舞”也得有非凡的演奏技能。雙人歌舞“來派爾”的音樂是在民歌,特別是在“也勒來”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集體歌舞“烏派爾”多用於婚禮和慶典,其舞蹈音樂有的是由“也勒來”聯綴起來構成的,幾首不同的“也勒來”串連起來就形成了小型歌舞套曲。這種套曲一般從慢板的抒情歌曲開始,然後接中速的歌曲,最後在熱烈歡快的氣氛中結束。每首歌曲之間在調式、調性及節拍節奏方面有明顯的對比。“烏派爾”有時用特殊的稱為“熱可斯”的舞曲伴奏,著名的舞曲有“坦那瓦爾”、“地里哈拉其”等。這些樂曲的節奏鮮明而富於變化,曲調輕快,情緒熱烈。 烏茲別克族的傳統說唱音樂有“達斯坦”、“苛夏克”和“艾提希西”三種。“達斯坦”都包含一個完整的故事,內容主要表現歷史上英雄人物的事跡和歌頌愛情的美好和堅貞。“苛夏克”意為民謠,烏茲別克人也常在熱瓦甫和都它爾的伴奏下,根據這類曲調自編、自彈、自唱一些篇幅比較小,不一定有完整故事情節的說唱作品,其內容風趣,很受民眾歡迎。“艾提希西”是一種兼有說唱、對唱和歌舞的綜合表演藝術形式,可由一人或三人邊說邊唱,內容大都是帶嘲諷性的小故事。歌詞常為即興創作,近似口語。 烏茲別克族的傳統樂器有都它爾、彈撥爾、熱瓦甫、艾捷克、手鼓等。器樂曲包括兩種類型:一種是木卡姆中的間奏曲,烏茲別克族語稱“塔拉那”;另一種是根據民族或歌舞曲的旋律移植改編的,如彈撥爾獨奏《艾介姆》、《木那捷斯》,合奏《織絲巾》、《庫爾特》、《伊拉克的戈壁》等。

民歌種類

烏茲別克族的歌曲種類很多,其中有舞蹈歌曲、禮俗歌曲等

。埃希來或稱“大艾修來”、“穹艾修來”。

民間歌曲

歌詞為多段式律詩,每段四句,每句13至16個音節。內容多是悲嘆人生苦難、失戀痛苦或勸人止惡行善等。篇幅較長大,為多段式發展型結構。第一段常具有開頭性質,以後各樂段依次為小高潮、中高潮、大高潮,最後是結尾。每樂段四樂句,每樂句長10多節。旋律以級進為主。有較強的敘誦性。情緒由深沉起,漸轉激動,最後回到深沉結束。全曲音域寬廣,有時超過兩個八度。調式結構以七聲為主,同一首民歌,甚至同一樂段內常採用各種調式、調性的變化,演唱時常用回音、顫音、倚音,滑音等裝飾手法,以蒼老、深沉的音色,獨具特色和風韻。主要由民間歌手埃希來奇或阿皮孜在各種聚會上演唱。“葉來”為烏茲別克民間歌曲的一種,亦稱“也勒來”。唱詞為多段式律詩,每段四句,每句七音節居多。內容以表現愛情為主。節奏鮮明,情緒明快,大多能為舞蹈伴唱。音樂結構短小,音域一般不超過一個八度,句首及各樂句的銜接處多跳進和各種切分節奏。多在民間集會上演唱。主要曲目有《博斯唐》(意為“綠洲”)、《亞里亞》(意為“情人”)。

禮俗歌曲

主要有《烏帕爾》和《亞里亞》。《烏帕爾》為民間婚禮歌舞曲,樂曲結構方整,具有迴旋性。曲調樸實生動,情緒歡快熱烈。《亞里亞》即勸嫁歌,在婚禮中送新娘時唱。曲調短小,別具風格,音樂是回答式兩樂句樂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