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
維吾爾族的民間音樂繼承了古代西域的龜茲樂、高昌樂、伊州樂、疏勒樂和于闐樂的藝術傳統,保留著濃厚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新疆各地的維吾爾民間音樂都融注了本地生活的乳汁,形成了風格迥異的南疆、東疆、刀郎色彩區。
南疆色彩區範圍較廣,內容、形式又因地而異,和田民歌古樸短小,富有鄉土氣息;喀什民歌節奏複雜,調式豐富;庫車民歌熱烈活潑,具有鮮明的可舞性,隱隱透露著古龜茲樂聲舞姿的遺風;東疆色彩區包括哈密、吐魯番等地,民間歌曲在結構、調式等方面,都同漢族、蒙古族民間歌曲有許多近似之處;刀郎色彩區的民歌風格粗獷,保留著古代從事遊牧的刀郎人所喜愛的牧歌情調。
主要作品
在維吾爾族音樂史上,馳名中外的維吾爾族傳統大型套曲《十二木卡姆》占有重要地位,它是一部維吾爾民族音樂舞蹈完美結合的藝術瑰寶。它包括了古典敘誦歌曲、民間敘事詩歌、舞蹈樂曲和即興樂曲等三百四十多首,流傳於南北疆各地。木卡姆因地區不同而分為“刀郎木卡姆”、“哈密木卡姆”、“伊犁木卡姆”等。其中以“喀什木卡姆”的規模最宏大,形式曲調最為完整。對這木卡姆的發展與規範化,16世紀葉爾羌第二代君主阿布都熱西提汗的王后阿曼尼莎汗曾起了不可磨滅的貢。《十二木卡姆》於新中國成立後經系統整理正式出版。全套木卡姆共包括170多首歌曲和歌舞曲,72首器樂間奏曲,連續演奏時間長達24小時之久,具有有樂、有舞、有詞的民族特點。這是一部巨大而完整的,幾乎概括了維吾爾族數百年鬥爭生活及其所有民族藝術形式的音樂史詩。維吾爾族音樂的鮮明特點還表現在民族樂器的多樣性。
樂器
遠在隋唐時期,龜茲等地就盛行五弦琵琶、曲項琵琶、箜篌、篳篥等樂器,並伴隨西域音樂而傳入中原。現在的維吾爾族民間樂器就是在繼承古代西域各地樂器的基礎上,並接收中外樂器的影響而發展起來的。維吾爾族的樂器製作精細,按其結構和演奏方式,有吹奏、拉弦、彈撥、打擊樂器等數十種。
吹奏樂器
有笛子、嗩吶、喀納依(長喇叭)、拉曼等,都是使用範圍較廣,有悠久歷史的樂器。
拉弦樂器
拉弦樂器有薩它爾、艾捷克等。
薩它爾大約於10至12世紀在原琵琶(今多朗熱瓦甫)和突厥古老樂器庫布茲的基礎上創製而成的,是演唱《十二木卡姆》的專用樂器。
艾捷克是維吾爾族民樂隊伴奏和合奏中的主要樂器。
彈撥樂器
有都塔爾、熱瓦甫、彈布爾、卡龍和揚琴等,都是維吾爾族男女老幼喜愛的樂器。
都塔爾裝有兩根弦,在維吾爾族中比較普及,家庭普遍備用,多用作自彈、自唱。
熱瓦甫也是維吾爾族中比較普及的樂器之一,在南疆地區更為多見,常常與其它樂器一起為歌舞伴奏,也用作獨奏和合奏。喀什的熱瓦甫琴身、琴桿和琴頭上部以獸骨鑲嵌出美麗而豐富的民族圖案,既是民族樂器,又是精緻的工藝品。
彈布爾是民族風格鮮明,聲音響亮而優美的樂器,常作獨奏和伴奏。
卡龍也是維吾爾族古老樂器之一,多在演奏木卡姆時使用,在演奏中起領奏作用。
打擊樂器
有達甫,納格拉、薩巴依和恰赫恰克。
達甫(手鼓)是維吾爾族古老的樂器之一,遍布天山南北,是樂隊合奏和歌舞中不可缺少的打擊樂器。
納格拉(鐵鼓)用於樂隊合奏,音量洪大,傳音很遠。薩巴依與恰赫恰克,是本身碰擊發聲的樂器。
薩巴依在民間多數為演唱“麥西來甫”伴奏,另外它也是巴克西,用作為病人“驅邪”治病的樂器之一。
恰赫恰克(對石)可以奏出多種節奏,能豐富樂隊的表現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