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釋
把魚趕到深淵裡,把鳥雀趕到密林里。比喻不善於團結的人,把可以依靠的力量趕到對方那裡。(《中國成語大辭典》)
比喻為政不善,人心渙散,使百姓投向敵方。同“為淵驅魚,為叢驅爵”。(漢典)
作品原文
孟子曰:“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1)。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2)也。故為淵驅魚者,獺也;為叢驅爵(3)者,鸇 (4)也;為湯武驅民者,桀與紂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則諸侯皆為之驅矣。雖欲無王,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5)也。苟為不畜,終身不得。苟不志於仁,終身憂辱,以陷於死亡。《詩》云:‘其何能淑,載胥及溺(6)。’此之謂也。”
作品注釋
(1)爾也:如此罷了。
(2)壙:同“曠”,曠野。
(3)爵:同“雀”.
(4)鸇 (zhān):一種像鷂鷹的猛禽。
(5)艾:即陳艾,常用於灸病,存放時間越久,療效越好。
(6)其何能淑,載胥及溺:引自《詩經 大雅 桑柔》。淑,善,好;載,句首語助詞,無義;胥,相;及,與;溺,落水.
原文翻譯
孟子說:“桀和紂之所以失去天下,是因為失去了老百姓的支持;之所以失去老百姓的支持,是因為失去了民心。獲得天下有辦法:獲得老百姓的支持,便可以獲得天下;獲得老百姓的支持有辦法:獲得民心,便可以獲得老百姓的支持;獲得民心也有辦法:他們所希望的,就滿足他們,他們所厭惡的,就不強加在他們身上。如此罷了。老百姓歸服仁德,就像水往低處流,獸向曠野跑一樣。所以,替深池把魚趕來的是吃魚的水獺;替森林把烏雀趕來的是吃鳥雀的鷂鷹;替商湯王、周武王把老百姓趕來的是殘害老百姓的夏英和殷紂王。當今之世,如果有哪位諸侯喜好仁德,那么,其他諸侯都會替他把老百姓趕來。就是他不想統一天下,也會身不由己了。現在那些希望統一天下的人,就像害了七年的病需要用三年以上的陳艾來治療一樣,如果平常不栽培積蓄,終身都得不 到。同樣的啟發,如果平常不立志行仁,終身都會憂患受辱,一直到陷入死亡的深淵。《詩經》說:‘那如何做得好,不過是相率落水罷了。’正是說的這個意思。”
作品賞析
一個是民心問題,一個是仁政問題。二者密切相關,相輔相成。
民心問題反映的是民本主義思想,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當然,還沒有上升到“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毛澤東)的高度。
仁政得民心,不仁則失民心。為淵驅魚,為叢驅雀。壞人在無意中幫助了好人,惡成了促進歷史前進的動 力。這裡面所蘊含的,正是善與惡的歷史辯證法。
小而言之,就是地區與地區之間,單位與單位之間,商家與商家之間,也同樣存在著這種“為淵驅魚,為叢驅雀”的現象。比如說人才“跳槽”,往往是由於原單位的領導人失去了人才的信賴之心而發生,這等於是這個單位的領導人主動把自己的人才驅趕到另外的單位去。又比如說商家競爭,如果哪一個商家銷售假冒偽劣品,抬高物價,服務態度又惡劣的話,等於是把顧客驅趕到別的商家去,無意之中幫了自己競爭對手的忙。這裡的啟發是非常簡單的。只不過在實際生活與工作中,我們往往不知不覺地做了這種“為淵驅魚,為叢驅雀”的蠢事還沒有意識到罷了。如此說來,倒是有必要反省反省,看看我們自己是否做了那“為淵驅魚”的水獺或是“為叢驅雀”的鷂鷹。當然是但願沒有的好了。
作品出處
《為淵驅魚,為叢驅雀》出自《孟子》的《離婁章句上》。
《孟子》一書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再傳弟子共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貴君輕)和政治行動的儒家經典著作。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週遊各國。但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退隱與弟子一起著書。《孟子》有七篇傳世:《梁惠王》上下;《公孫丑》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上下;《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 南宋時 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孟子》是四書中篇幅最大的部頭最重的一本,有三萬五千多字.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
作者簡介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軻,字子輿(待考,一說字子車或子居)。戰國時期魯國人,魯國慶父後裔。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書。孟子繼承並發揚了 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孟子的文章說理暢達,氣勢充沛並長於論辯,邏輯嚴密,尖銳機智,代表著傳統散文寫作最高峰。孟子在人性問題上提出性善論,即“人之初,性本善。”
【成語故事】
相傳,帝辛(紂王)晚年沉迷酒色,不理政事,對所有敢於反對他的人施用酷刑,對百姓橫徵暴斂,用糧食、財寶充實國庫,弄得民不聊生。天下的方國、部落不堪忍受帝辛的暴政,紛紛背叛商王朝,歸附了施行仁政、以禮樂治國的周部落。
商朝的貴族階層對商王朝的前景憂心忡忡,他們都很擔心商湯的基業會敗壞在他們這一代手中。王子比干是帝辛的叔父,微子是帝辛的庶兄,太師箕子也是帝辛的同姓親戚,他們常常聚在一起商量對策,決心冒死也要勸阻帝辛改邪歸正。誰想到帝辛執迷不悟,不但不聽忠言勸諫,反而發起火來,殺了比干,還把他的心掏出來。箕子看到勸諫無望,只好裝作發瘋,總算免了一死,被罰作奴隸,囚禁起來。微子看到商朝大勢已去,就離開朝歌,回到了自己的封地。而太師疵、少師彊則直接帶著商王室的祭器、樂器投奔了周部落。
帝辛眾叛親離的訊息傳到周部落姬發那裡,他認為討伐帝辛的時機已經成熟,就發兵五萬,由精通兵法的太公望率領,渡過黃河東進,到盟津與八百諸侯會師。天下部落在盟津舉行誓師大會,宣布了帝辛殘害人民的罪狀,鼓勵大家同心伐紂。
朝歌城裡的帝辛,面對眾叛親離的形勢,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孤家寡人。他倉促組織的軍隊陣前倒戈,他本人只好引火自焚,成為後代亡國之君的代名詞。
孟子認為桀和紂之所以國亡身死,不是所謂天意,關鍵在於他們失去了民心。帝辛大興土木,勞民傷財,動用民力修建鹿台、鉅橋,其實是大傷民心的舉措。國君只有施行仁政,愛護百姓,百姓才會擁護國君,國家才能長治久安。反之,就像生物界裡,靠吃魚為生的水獺所到之處,魚類必定紛紛逃避;專吃小鳥的鷹隼飛過,鳥類必定會飛到樹林深處躲藏。所以說,是水獺把魚兒趕到了深水裡,是鷹隼把叢林變成了鳥類的家。由此可見,桀紂就是把百姓驅趕到商湯王和周武王那兒去的水獺和鷹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