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為宋中丞祭九江文》
【創作年代】盛唐
【作者姓名】李白
【文學體裁】散文
作品原文
為宋中丞祭九江文
謹以三牲之奠,敬祭於長源公之靈:惟神包括乾坤,平準天地,劃三峽以中斷,疏九道以爭奔。綱紀南維,朝宗東海,牲玉有禮,祀典無虧。今萬乘蒙塵,五陵慘黷,蒼生悉為白骨,赤血流於紫宮。宇宙倒懸,欃槍未滅,含識結憤,思翦元兇。而況參列雄藩,各當重寄,遵奉王命,大舉天兵。照海色於旌旗,肅軍威於原野。而洪濤譎渤,狂飆振驚。惟神使陽侯卷波,羲和奉命,樓船先濟,士馬無虞。掃妖孽於幽燕,斬鯨鯢於河洛。惟神祐我,降休於民。敬陳精誠,庶垂歆饗。
作品鑑賞
這篇《為宋中丞祭九江文》,別具一格,全文擬人化,賦予江神以人的性格。
宋中丞,名若思,對李白晚年的生活有很大的影響,李白自遭永王璘之禍,深得宋若思的援救,並參加了宋的幕府。這篇祭文就是在宋中丞幕府時所作,文章的氣勢極為雄壯,等於一篇有聲有色的誓師表。
“安史之亂”造成國家的悲慘局面是“萬乘蒙塵,五陵慘黷”。人民遭受的災難是“蒼生悉為白骨,赤血流於紫宮”。形勢的危急是“宇宙倒懸,欃槍未滅”。這些詩一般的文字,凝聚著詩人非常深厚的愛祖國、愛人民的感情。因此“含識結憤,思翦元兇”。雖是代宋中丞表態,其實包含著作者殺敵報國的思想。
寫到出師討賊的軍威之盛,說“照海色於旌旗,肅軍威於原野”。可是大軍為大風浪所阻,“洪濤譎渤,狂飆振驚”。於是以祈禱而帶命令的口吻要求江神“使陽侯卷波,羲和奉命,樓船先渡,士馬無虞”,以達到“掃妖孽於幽燕,斬鯨鯢於河洛”的出師目的。
每兩句概括一項重要內容,措詞得體,句式整飭,完全顯示了大軍出師的正義性,使江神不得不服從其命令。
李白寫得如此出色,除了他殺敵報國的愛國思想外,還得力於文學素養。如不博覽古代的神話傳說,莊子寓言,屈原九歌,是很難寫出具有如此動人藝術魅力的作品的。
這篇文章既得力於繼承前人的遺產,也對後世產生一定的影響。像韓愈的名篇《祭鱷魚文》,可能就是借鑑了這篇文章的表現手法。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附近),先世於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於中亞碎葉(今巴爾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時屬安西都護府管轄)。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蓮鄉。他一生絕大部分在漫遊中度過。公元742年(天寶元年),因道士吳筠的推薦,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文章風采,名動一時,頗為唐玄宗所賞識。後因不能見容於權貴,在京僅三年,就棄官而去,仍然繼續他那飄蕩四方的流浪生活。公元756年,即安史之亂發生的第二年,他感憤時艱,曾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與肅宗發生了爭奪帝位的鬥爭,失敗之後,李白受牽累,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內),途中遇赦。晚年漂泊東南一帶,依當塗縣令李陽冰,不久即病卒。李白詩歌以抒情為主。他真正能夠廣泛地從當時的民間文藝和秦、漢、魏以來的樂府民歌吸取其豐富營養,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獨特風貌。他具有超異尋常的藝術天才和磅礴雄偉的藝術力量,一切可驚可喜、令人興奮、發人深思的現象,無不盡歸筆底。李白是屈原之後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稱。與杜甫齊名,世稱“李杜”。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三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