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仗

炮仗

鞭炮起源至今有2000多年的歷史。在沒有火藥和紙張時,勞動人民便用火燒竹子,使之爆裂發聲,以驅逐瘟神。這當然是民俗傳說,但卻反映了古代中國勞動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願望。鞭炮說法上各個歷史時期不同,稱謂從爆竹、爆竿、炮仗、編炮一直到鞭炮。

基本信息

簡介

炮仗炮仗
炮仗即爆竹。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爆竹”、“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中國民間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隨著時間的推移,爆竹的套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及婚嫁、建房、開業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圖個吉利。現今,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浙江溫州等地區是我國著名的花炮之鄉,生產的爆竹花色多,品質高,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

出處

《七修類稿·詩文二·除夕元旦詞》引明沉宣《蝶戀花·除夕》詞:“炮仗滿街驚耗鬼,松柴燒在烏盆里。”《紅樓夢》第五四回:“外頭炮張利害,留神天上弔下火紙來燒著。”一本作“炮仗”。亦作“砲杖”。亦作“礮仗”。即爆竹。《三遂平妖傳》第十八回:“樓房好似破燈籠,土庫渾如鐵砲杖。”《紅樓夢》第五四回:“這抬砲仗的人抱怨賣砲仗的捍的不結實,沒等放就散了。”《官場現形記》第五五回:“我自小被礮仗嚇壞了,往常聽見放鞭炮總是護著耳朶的。”

放鞭炮的由來

大年初一人們很早就起來放鞭炮,相傳此舉是為了驅逐“山魈”。山魈,據說是古時深山裡的一種兇惡的獨角鬼怪,但是它最怕聲響,人們就用燒竹子的爆破聲來嚇跑它。有了火藥後,人們就用火藥裝入竹筒,做成爆竹,後用紙制筒,也稱爆仗或炮仗。到現代,人們已不相信什麼“山魈”了,但還是習慣在春節放鞭炮,藉以歡慶節日,振奮精神。所以,從大年三十晚上到大年初一清早,鞭炮聲總是連綿不斷。
無論是過年過節,還是結婚嫁娶,進學升遷,以至大廈落成、商店開張等等,只要為了表示喜慶,人們都習慣放鞭炮來慶祝。這個習俗在我國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荊楚歲時記》曾經這樣記載,正月初一,雞叫頭一遍時,大家就紛紛起床,在自家院子裡放爆竹,由此來逐退瘟神惡鬼。當時沒有火藥,沒有紙張,人們便用火燒竹子,使之爆裂發聲,以驅逐瘟神。這當然是迷信,但是卻反映了古代中國勞動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願望。到了唐朝,鞭炮又被人們稱為爆竿,大概是將一支較長的竹竿逐節燃燒,連續發出爆破之聲。南昌詩人來鵠的《早春》詩句“新曆才將半紙開,小庭猶聚爆竿灰”寫的就是當時春節燃燒竹竿的情景。
後來,煉丹家經過不斷的化學試驗,發現硝石、硫黃和木炭合在一起能引起燃燒和爆炸,於是發明了火藥。有人將火藥裝在竹筒里燃放,聲音更大,使得火燒竹子這一古老的中國民俗發生了根本變化。北宋時,中國民間已經出現了用捲紙裹著火藥的燃放物,還有單響和雙響的區別,改名爆仗。人們還將許多小型爆仗像長鞭似地串在一起,稱為鞭炮,使之點燃之後,響聲不絕。鞭炮的名稱,沿襲至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