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堆坡遺址

灰堆坡遺址

灰堆坡遺址,屬仰韶文化半坡類型遺存。位於陝西省高陵縣通遠鎮灰堆坡村南。面積約6萬平方米。文化層厚約2米,暴露有灰坑、居住面和墓葬。地表陶片豐富,其陶質有泥質紅、黑陶和夾砂紅陶,飾繩紋、線紋、弦紋及黑彩魚紋、三角紋、寬頻紋。可辨盆、缽、罐、尖底瓶、葫蘆瓶、陶銼等。1982年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概述 

灰堆坡遺址灰堆坡遺址位置
灰堆坡遺址位於高陵縣通遠鎮灰堆坡村南田野里。屬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類型。距今約6000年。灰堆坡遺址東西長約500米,南北寬約300米。遺址內分布有灰層、灰坑,居住面和墓葬,文化層極其深厚,高達5米左右。近些年來,民眾在農耕時不時發現大量的屍骨殘骸和各種造型的器物。它們分別為泥質紅陶、泥質黑陶、夾沙紅陶等,器物造型以缽、罐、葫蘆瓶為主,紋飾以繩紋、彩繪紋和附加堆紋居多。

灰堆坡遺址目前保護較好,1982年5月29日,高陵縣人民政府將其公布為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7月,高陵縣文化館對該遺址樹立了標誌碑和說明碑。

文化起源

灰堆坡遺址灰堆坡遺址

灰堆坡文化是黃河中游地區重要的新石器時代文化。仰韶文化1921年在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仰韶村被發現,所以被稱為仰韶文化,它的持續時間大約在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它的分布在整個黃河中游從今天的甘肅省到河南省之間。今天在中國已發現上千處仰韶文化的遺址,其中以河南省和陝西省為最多,是仰韶文化的中心。

灰堆坡文化是距今約5000~7000年中國新石器時代的一種文化。1921年首次在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仰韶村發現。主要分布於黃河中下游一帶,以河南西部、陝西渭河流域和山西西南的狹長地帶為中心,東至河北中部,南達漢水中上游,西及甘肅洮河流域,北抵內蒙古河套地區。已發掘出近百處文化遺址,出土文物均反映出較同一的文化特徵。生產工具以較發達的磨製石器為主,常見的有刀、斧、、鑿、箭頭、紡織用的石紡輪等。骨器也相當精緻。有較發達的農業,作物為栗和黍。飼養家畜主要是豬,並有狗。也從事狩獵、捕魚和採集。各種水器、甑、灶、鼎、碗、杯、盆、罐、瓮等日用陶器以細泥紅陶和夾砂紅褐陶為主,主要呈紅色,多用手製法,用泥條盤成器形,然後將器壁拍平製造。紅陶器上常有彩繪的幾何形圖案或動物形花紋,是仰韶文化的最明顯特徵,故也稱彩陶文化。選址一般在河流兩岸經長期侵蝕而形成的階地上,或在兩河匯流處較高而平坦的地方,這裡土地肥美,有利於農業、畜牧,取水和交通也很方便。如臨潼姜寨的村落遺址,約有100多座房屋,分為5組圍成一圈,四周有濠溝環繞,反映出當時有較嚴密的氏族公社制度。仰韶文化屬於母系氏族公社制繁榮時期的文化。早期盛行集體合葬和同性合葬,幾百人埋在一個公共墓地,排列有序。各墓規模和隨葬品差別很小,但女子隨葬品略多於男子。

歷史文獻

灰堆坡遺址灰堆坡遺址

據明時《高陵縣誌》記載,後秦國國王姚萇葬於原陵,在縣城西北10里,積灰為之,方方一里,後世俗稱“灰堆坡”。其墓及碑石,初解放時尚在今以無存。

灰堆坡遺址目前保護較好,1982年5月29日,高陵縣人民政府將其公布為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7月,高陵縣文化館對該遺址樹立了標誌碑和說明碑。還有傳說灰堆坡乃是秦始皇當年“焚書坑儒”的焚書之地。

姚萇(公元330─393年)字景茂,南安赤亭(今甘肅隴西西)人,羌族,姚弋仲子,後秦創建者。姚萇先祖,世代為羌族酋長,苻堅時歸前秦,官至龍襄將軍,封益都候,屢立戰功。公元383年苻堅於淝水之戰大敗以後,次年姚萇反叛,起兵渭北,自稱大將軍、大單于、萬年秦王,年號白雀。後占距北地(今耀縣東南一帶),儲備糧餉,養兵備戰,靜觀前秦與西燕(慕容泓)相爭。公元385年前秦軍敗,姚萇乘機占領長安,苻堅敗走,姚萇俘苻堅於禮泉五將山,後殺苻堅於新平。白雀三年(公元386年)姚萇稱帝,國號大秦,都長安,改年號建初。史稱後秦。姚萇在位期間,連年和盤據在隴東的姚登(苻堅族孫)交戰,屢戰屢勝,有戰功。建初八年(公元393年)死。謚武昭皇帝,廟號太祖。葬原陵。

經考察即今高陵縣通遠鄉灰堆坡村西南,位在高仰田地內,封土已無存。這裡實際是一處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遺址,文化層約四、五米厚,房址、灰坑及墓葬等重要遺蹟時有暴露,陶片遍地皆是。姚萇的原陵當初即建設在這處史前遺址所在的台地上。

出土文物

灰堆坡遺址明代隱士墓葬
考古人員在陝西省高陵縣灰堆坡村發掘清理了一座明代隱士墓葬。 該墓為一座保存完好的夫婦合葬墓,地下“府邸”精美,墓誌內容豐富,為研究西安地區明代的喪葬習俗與物質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與高陵縣文化館聯合對該墓進行了考古發掘。該墓坐北朝南,全墓由墓道 、庭院和兩個並列石室組成。墓道為長方形豎穴狀。庭院為平面略呈長方形,兩側有磚砌院牆,條磚鋪地。庭院中有仿木結構的石材建築,其頂部為一面坡屋頂,之下為二層斗拱。門額及中門立柱有雙鳳朝陽、蓮荷延年、駕鶴升仙等雕刻。門楣之兩側立柱之上為楹聯,門楣之上為“蘭堂潛彩”“荊塢韜霞”,右側立柱之上為“水星摶武曲”,左側立柱之上為“天馬啟文明”。

該墓中,並列的兩處墓室之內各置一棺一槨,槨板已朽,其中右側墓室內棺頭飾貼金彩繪圖案,內容為夫婦對立,四周為祥雲、團花圖案。

該墓出土的兩合墓誌較為翔實地記錄了墓主夫婦的生平,男主人姓劉,名復業,號乾峰居士,是位學識淵博的隱士,卒於明萬曆四十五年。夫人李氏,出身於名門,卒於天啟五年。

人為破壞

高陵縣通遠鎮境內的“灰堆坡遺址”遭一夥盜墓賊盜挖,文管人員、民警和村民及時出擊,將4名盜墓賊抓獲。然而,鑽進盜洞裡的一名盜墓賊任憑外邊人喊話就是不出來,大家只好點燃麥秸放煙將其熏出。最終,5名疑犯全部被抓獲,被盜墓賊挖出的10件仰韶文化時期的陶器被警方暫扣。

遺址上被挖了五個盜洞
2004年10月31日上午,高陵縣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甄陵接到民眾舉報稱,近幾天有人在高陵縣通遠鎮境內的“灰堆坡遺址”盜挖文物。甄陵立即安排4名文保員趕到遺址附近村里守候。到2004年11月1日凌晨零時許,守護人員發現遺址上有人影活動。甄陵等人與高陵縣公安局刑警大隊及通遠派出所聯繫,三方人馬10

灰堆坡遺址現場遺留陶器

餘人聯合當地民眾,對遺址形成包圍之勢。大家發現,從遺址上通過的一條幹水渠里有亮光,在從麥地里接近水渠的亮光時,發現周圍有4個人。通遠派出所副所長王鐵大喊一聲“公安局的”,大家一起向亮光衝去,很快將那4個人控制住。藉助手電光,甄陵等檢查了一下,發現這些疑犯已經在水渠里挖了5個洞。
民警現場對擒獲的4人進行初步詢問,得知洞裡還有一個人。王鐵等人開始對著盜洞口喊話,講政策勸說裡面的人出來。但時間過了近一個小時,就是不見洞裡的人出來。最後,大家想了一個辦法,找來些麥秸放在洞口,對裡面的人喊話說,如果再不出來就點著麥秸用煙燻。見裡面的人仍沒有動靜,他們將麥秸點著了。麥秸剛點著,裡面的人就爬了出來。

5名盜墓賊被高陵警方刑拘
在盜洞附近,文管人員和民警發現了已經被盜挖者挖出來的陶器10件,分別是陶缽3個、陶瓶4個、陶罐3個,其中有的已經破損。高陵縣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甄陵告訴記者,“灰堆坡遺址”是仰韶文化時期村落遺址,這些陶器經初步判定是仰韶文化時期的物品,距今已有5000多年。
5名盜挖文物的嫌疑人已經被高陵警方刑事拘留。遭盜挖的10件仰韶文化時期的文物被通遠派出所暫扣。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