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龍拳

峨眉武術代表拳種之一。它收吸明代道家宗派太陽宗的火龍舞的許多動作,保留了步勢高、活、穩的特點。以柳葉掌為主,風眼拳為軸。架式以前虛後實的含機樁為主,套路分走盤、定盤、扣手三種形式。技擊特點以擰腰轉胯活肩鏇肘為主,借力使力,以巧打人,矯健柔韌,以柔克剛。

簡介

火龍拳火龍拳

峨眉派火龍拳是五龍拳之一種。系黃林拳系中著名拳術。通常稱“挨盤”為火龍拳,挨盤是基礎拳,有一百零八式。挨盤的行進間練法稱:“走盤”。從挨盤中提其精華而編成三十六式的拳路叫“蹲樁”,吸取蹲樁精華加上走盤的形式,補以其他部分峨眉拳法而形成的拳路稱四平拳。從挨盤、蹲樁、四平拳中相繼衍生出“火鍊金丹”、“單手”、“二排手”、“單扣”、“八法扣手”、“挨盤扣手”、“走盤扣手”、“四平扣手”等各式拳路,因此,現在的火龍拳實際上是上述各種拳路的統稱。

火龍拳收吸明代道家宗派太陽宗的火龍舞的許多動作,保留了步勢高、活、穩的特點。以柳葉掌為主,風眼拳為軸。架式以前虛後實的含機樁為主,套路分走盤、定盤、扣手三種形式。技擊特點以擰腰轉胯活肩鏇肘為主,借力使力,以巧打人,矯健柔韌,以柔克剛。

關於起源

火龍拳的起源,眾說紛云:有說火火龍拳由火龍功發展而來;有說火龍拳是四川省德陽市一民間拳師在峨眉山觀看大青猴格鬥之後創編而成;有說反清和尚神燈長老與清虛道長被清兵圍困峨眉山珠甘洞,在烈火中衝出洞口與清兵拼搏,蜿如雙龍出洞,因他們全身著火,在戰鬥中邊打邊退,隱入深山,沿路火順風起烈火燃燒,形似火龍,故有火龍拳之說。但筆者承火龍拳繼傳者鍾方漢、劉震南等老拳師介紹:火龍拳本是四川省隆昌縣黃林寺所傳,清代嘉靖以後始傳民間。據說,黃林寺一僧人精火龍拳,偉徒劉教古,劉再傳劉松雲。劉松雲公工授徒,主要徒弟有宋鷂山、鍾俊之、鍾潤之、張海門。後來,宋鷂山傳徒侯萬里、陳大力、鍾方漢等;鍾俊之傳周開臣等;張海門傳張玉龍,張玉龍再傳付思齊等;侯萬里傳劉震南等。至此,火龍拳廣為流傳,在流傳中,很自然地形成了鍾、宋兩家大同小異的火龍拳風格。從總體上看鐘家拳硬,宋家拳柔。

拳路

火龍拳有四個主要拳路:“挨盤”(俗稱火龍拳),“走盤”(俗稱火龍滾),“蹲樁”,“四平”(即南四平拳)。後世拳師在這四套拳術的基礎上又派生出單練拳路。“火鍊金丹”、“單手”、“二排手”;對練套路:“單扣手”、“挨盤扣手”、“走盤扣手”、“四平扣手”、“八法扣手”等兩人對練拳術;此外還有一些器械套路。

特點介紹

火龍拳以柳葉掌為主,鳳眼拳為輔,主要手法有關、盤、抰、撥、提、斷、剔、破、A、閉、擒、攔以及正撩捶、子午捶、陰陽捶、砸肘、楞克肘、雞克肘、反肩肘、掛撞肘、架肘等;腿法只有破腳和蹬腳;主要步法是蛇繞步、擦滑步、箭步;步勢有長山步、含機步、騎馬式等。
火龍拳技擊很強,每招法明力足,常扁側身體,單邊的肘臂滾壓,拳掌結合,掌指交替使用。要求順勢借力,以攻帶守,巧打,點穴,斷骨。講究“高來用手提,逢中用破手,單邊用盤手,傷人用箭手”,出式以步為先,以手為輔,以身次之,運用“五峰六肘”的獨特擊法,表現出身法如浪波、變化似龍形,吞吐浮沉,閃展騰挪,行動敏捷。勁道要求柔中寓剛,剛柔相濟,以剛為主,步法輕盈,手法快速有力。

現在所稱的火龍拳已包括“挨盤”、“走盤”、“蹲樁”、“四平拳”等拳路。其中,“挨盤” 有一百零八個動作,動作重複,活動範圍較小,只需“拳打臥牛之地”;“走盤”動作與“挨盤”動作一樣,只是在不停地走轉過程中完成各種技擊法,活動範圍較廣;“蹲樁”是吸取“挨盤”技擊精華編織而成的火龍拳基礎拳術,全套三十六個動作,短小精悍,演練靈活,頗具峨眉派拳術特色;“四平拳”又是在“蹲樁” 的基礎上,吸取更多的技擊方法後而編選成的六十六個動作的拳路。因為這種拳術拳肘並用,掌指結合、左右出擊、四面進攻、腳走四方四偶方位,要求心平、氣平、頭平、拳平,故名“四平拳”。四平拳有北四平拳和南四平拳之分,火龍四平拳屬南四平拳。
“蹲樁”與“四平拳” 除具有火龍拳的特點、風格外,在其技擊上有鮮明的特色,講究巧打嚴防、內外兼修,偏側圓滑、直進疾退、重禮敬德、體用結合。在演拳時要求:拳架穩準、快速活變、以步為先、腳走偏門、繞步蛇行、擰腰轉胯、以巧打力、順勢借力、以柔化剛、以攻帶守、側身防衛、掌指結合、拳肘交替。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