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該處漢墓多位於各山崗之南坡,以東漢墓為多,墓之類型有土坑、木槨和磚室墓三種,而以後者居多。土坑墓多是長方形豎穴墓,底部為平面或加二層台,小者長近3米、寬約2米,大者長6~6.5米、寬3.5~3.8米不等。木槨墓亦為長方形豎穴墓,墓底有二層台,但木槨多腐朽無存,大者長6.5~7米,寬3.6~4米。磚室墓形制多式多樣,其平面有長方形、中字形、十字形等多種,由墓道、封門、甬通、前室、後室、側室和耳室等部分組成,最小者長3米,寬1.8米,通高2米;大型墓長可達11~12米,墓室寬2.3米,全墓寬亦可達11~12米。墓磚紅色或灰色,大小不一,長方形墓磚長20~36厘米,寬9~21厘米,厚4~6厘米;楔形磚長32~36厘米,寬14~20厘米,厚4~6厘米。少數磚側面印有紋飾,墓磚結砌錯縫平鋪,券頂,墓底鋪磚或墊沙 出土物件,亦有部分鋪磚部分墊沙者,墓壁絕大多數有早期盜洞。出土隨葬品以陶器為主,有壺、罐、瓶、簋、鼎、釜、盤、豆、奩、盂、案、杯等多種器皿,多施稀薄青或青黃釉,紋飾有刻劃、拍印等形式的弦紋、帶戳印方格紋、水波紋、蓖紋等多種;有井、灶、倉、船、屋等模型,牛、羊、豬、狗、雞、鴨、鵝以及男女陶涌等。銅器有鏡、缽、劍、五銖錢等,飾物有瑪瑙、琉璃等,還發現過鐵劍以及漆器的殘跡。其中1973年挖掘清理的一座保存完好的小型磚室墓,就曾出土包括上述各類的隨葬品170多件。這些佛山有史以來首次出土的漢代文物,大多數種類和形制特點與廣州地區出土的頗為接近,但亦不乏具當地特色者。如陶屋的形式多種多樣,包括多款乾欄式建築;陶涌中的女舞涌和男跪地俑,在省內亦是少見的;尤其突出的是一件水田模型,其旁附小船一、以田埂將長方形水田分為井字形,均以捏塑的手法,將農夫犁田、堆肥、和夏收夏種的繁忙景象,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充分說明東漢時期珠江三角洲開展農田水利建設,以及實行雙季稻、牛耕鐵犁先進耕作技術已經廣泛推廣的史實,從而具有較高的歷史科學價值。儘管目前此地的漢墓群已不復存在,但其出土的大量實物資料,為研究廣東漢代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藝術以至葬俗等的一系列問題,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依據。